初平元年(190年),天下大乱。董卓挟帝以令诸侯,其专权暴政,横行朝野。各地诸侯纷纷挥兵而起,汇成一股洪流以抗董卓。
在这历史巨浪中,荆州刺史王叡,命丧江东孙坚之手,悲剧落幕,标志着荆州这片重要的土地进入了新的争夺篇章。
董卓在此关键时刻,绝不能放任不管,故决定派遣一位得力干将前去平定,他的选择落在了刘表身上……
单马入宜城
刘表,字景升,出身山阳高平,早年便受到大将军何进的赏识,从“掾属”一职起家,步步高升。正是他在朝中的清名和才智,让他在乱世中得到了董卓的信任。
对于刘表的此次征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竟如此描述——“单马入宜城”。
言下之意,刘表仅凭一人一骑,未带任何随从,便单枪匹马入了荆州。
刘表并非前去送死,他深知,仅凭自己“刘氏”皇亲国戚的身份以及那一纸任命书,便足以得到荆州大家族的帮助。
果不其然,刘表与蒯良、蒯越及蔡瑁等人合作,设宴诱杀了五十五个宗贼首领,一举稳定了荆州局势。
平定荆州之乱后,刘表着手营造一个崭新的文化绿洲。他设立太学府,用以收留中原颠沛的士民。
一时之间,荆州成为了思想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才华横溢之辈,他们中,有的是为找寻一个能够安心钻研学术的环境,有的则是一心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
这其中,便有“卧龙”与“凤雏”,而正是这些人才的存在与努力,使得荆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了一个异常珍贵且文化繁荣的安宁之地。
举荆州而降,三员大将各奔东西
然而,荆州的状况,随着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的病逝再次发生转变。
刘表去世后,其子刘琮继位,在曹操南征荆州期间,刘琮竟吓得很快向曹操投降,使得荆州落入曹魏之手。这标志着刘表家族对荆州近二十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而此时,一场“人才争夺战”也在悄无声息地拉开帷幕。
早在7年前,即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便投靠于刘表麾下。据《魏书》记载,刘表在病危之际,曾一度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但后者并没有立即接受。
刘备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不愿意在刘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任何可能被视为趁虚而入的行为。
曹操得荆州后,刘备只能西逃,而至于荆州的那些有志、有才之士,有的投降曹操,有的则流向了其他势力……
刘表手下,曾有三位后来鼎鼎有名的大将——文聘、魏延和甘宁。当时,三人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归属。
魏延投奔刘备,成为后来蜀汉的重要将领;文聘投靠曹操,镇守江夏;甘宁前往江东,守卫东吴。
这些军事动向,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期后来的势力对峙。
文聘 ——“名震敌国,贼不敢侵”
文聘出身荆州北部的南阳郡,不过他的家世背景在史料中并未找到记载。
当时,荆州最大的望族,乃是南郡的蒯越、蔡瑁,文聘自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文聘还是凭借着自己在地方上的小有名气,让刘表这位荆州牧投以关注的目光。他看中了文聘的潜质,给予他兵马,试图将他培养成为将帅之才。
对文聘而言,刘表不仅是他的领主,更是他的恩人。文聘对刘表的忠诚,源于对恩人的感激之情,这份忠诚高于一般的从属关系。
刘表的荆州,虽然名义上统一,但实际上,他的军事力量相当有限。刘表依赖的是两大支柱——镇守江夏的黄祖和守护南阳的文聘。
黄祖在东面抵御江东孙策的进攻,文聘则在北方阻挡曹操南下。
在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之后,刘琮曾叫文聘一块去归降,文聘说道:“我不能保全荆州,只应当在这里等待治罪就行了。”
后来,直到曹操亲自南下,渡过汉水,文聘才来拜见曹操。
曹操问文聘:“为何来迟?”
文聘流着泪回答:“刘荆州(刘表)虽然过世,但我原本是希望固守汉水以守护荆州,这样我活着对得起孤儿幼主(指刘琮),死了也不会愧对地下旧主(指刘表)。然而我的计划未能如愿,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的内心实在悲痛惭愧,没有脸面来见您啊!”
文聘这番话,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刘表的感念,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对于投降的反对。
但我们知道,曹操向来最敬佩忠义之士,他看到文聘哽咽流泪,自己也被打动,于是决定厚礼款待文聘,并授予其军队,让他去追击刘备。
就这样,文聘来到曹操阵中,开始了第二段军旅生涯。
对于文聘的征战记录,《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很少,可浓缩为三个关键事件。
第一件就是刚刚提到的当阳长阪追击刘备。
这是文聘第一次出战,也可能是曹操对他的审视。
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文聘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武勇,但他的选择却向曹操明确表明了他的立场——他并无投向刘备之意。要知道,当时,随刘备而逃的荆州人士可不在少数。
因此,曹操决定将江夏太守的重任交予文聘,将边防的安全托付于他。
后来,随着赤壁之战的爆发,江夏成为了三国争霸的前线。江夏不仅是曹操与孙权势力的分界线,刘备通过刘琦也在这里拥有了自己的水军力量,这使得文聘的角色变得尤为关键。
在三国交错的势力范围内,文聘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被置于前所未有的考验之中。
文聘的第二笔战绩,则是在对抗关羽这一篇章上。
赤壁之战后,三国间的战火未曾平息,江陵成为了新的争夺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刘备命关羽“绝北道”,以牵制魏军,保护汉水至长江一线的战略要地。
文聘,作为江夏的重要将领,面临着关羽的挑战。在汉水一带,他与乐进联手,首次击退了关羽,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又与满宠、徐晃共同击退关羽,烧毁其舟船。
关羽,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与勇猛闻名遐迩,因此文聘能够两度击退关羽,无疑是不小的成就。
尤其是在北方将领普遍不擅水战的情况下,文聘能够二度击败关羽,足以说明其水战能力可能是关键因素。
文聘第三件战功,同时也是最后一件,则是有意思的“文睡觉”事件。
故事发生在江陵之战,此时曹魏已来到曹丕时代。
当时,魏国出动三路大军,一路攻打濡须口,一路由曹休和张辽坐镇,还有一路军队,由曹真、张郃、徐晃等人围攻江陵,文聘也在这个军团之中。
而此时的文聘,已然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率军驻守于汉水入长江的夏口,在对抗东吴的一系列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一场尤为显赫,当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包围夏口时,文聘以少对多,展现了其非凡的坚守力。经过二十天的攻防战,孙权的军队最终无功而返。
在吴军撤退之际,文聘并不满足于防守成功,他果断追击,给予敌军沉重打击。
《魏略》对夏口之战的描述更为有趣:
在孙权大军压境之时,文聘军队的情形可以说是相当危急,他们无据点可守,又突逢大雨。
无奈之下,文聘只好冒险一搏,他让部下如往日一般在城中防卫,自己则呼呼大睡了起来——文聘赌的正是孙权的这颗疑心。
果不其然,孙权派人打探后,认为其中必定有诈,或是很快将有曹魏援军赶至,因为他知道曹操之所以会把江夏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文聘,除了能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一定是忠诚。
孙权疑虑重重,最终决定撤军。
无论“文睡觉”的事情是否真实,总之,在这场吴军占优、魏军不利的战事中,文聘竟然能反打孙权,充分展现了其勇猛以及非凡的心理战术和智谋。
从刘表到曹操,再到曹丕、魏明帝曹叡时期,文聘始终是魏国边防的坚强盾牌,特别是在孙权多次企图攻打江夏时,文聘每每挡下东吴的进攻,保护了国土安全,其功绩与价值不言而喻。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文聘或许没有像张辽那样在合肥之战中声名大振,但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证明了自己。
《三国志》对文聘的评价——“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这八个字,简单却意义深远。
甘宁甘兴霸——东吴传奇,匹敌张辽
与文聘类似,甘宁的出身无从考证,但不可能来自贫寒之家,因为《三国志》揭示了他早年的“风采”——一位横行乡里的“地头蛇”,以其烧杀抢掠的行径和奢靡的生活方式著称。
直到一批书籍的出现,改变了甘宁的一生,也将其引向了正道。
一日,不知为何,他竟沉浸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这是甘宁在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
这一刻,他仿佛经历了重生,他立志踏上新的征程,离开巴郡,去未知的远方拯救天下苍生。
起初,甘宁并非一帆风顺,他先是投靠荆州刘表,却未能得其重用。随着曹操占领荆州,甘宁决定东渡,归顺孙权,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东吴紧密相连。
甘宁一生为东吴奋战,参与了多次对抗曹魏的战役,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赤壁之战中,他随周瑜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而在赤壁胜利后,他又立刻趁胜攻打江陵。在吴军久攻不下之际,是甘宁提出了巧妙的计策,即绕道夺取夷陵,最终迫使曹仁北撤。
又如213年濡须之战,甘宁以百骑突袭曹军大营,斩杀敌将,壮举如同夜袭的猛虎。
紧接着的皖城之战,他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手握练索,身先士卒,勇攀城墙,最终攻破皖城,生擒敌将主帅。
可以说,甘宁在东吴的功绩仅次于吕蒙,也难怪孙权曾赞叹“曹操有张辽,我有甘宁甘兴霸,便足以匹敌!”
魏延——令孔明都忌惮三分
在蜀汉集团中,魏延与“五虎上将”、丞相诸葛亮不同,早年间的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基层武将,但这并不代表刘备没有注意到魏延。
刘备,作为蜀汉的缔造者,其眼光远超常人,能在平凡中见非凡,于是魏延的命运轨迹因之改变。
当刘备被封为“汉中王”,面对汉中这西蜀的重门槛,急需一位能人守护。就在他准备回成都之际,刘备宣布魏延晋升三级,担任汉中太守,这一决定着实令人出乎意料。
魏延在汉中的八年,是蜀汉最为危难的岁月。关羽失荆州,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汉国势一度摇摇欲坠。
然而,魏延在这风雨飘摇之中,凭借坚定的守护,将曹魏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地从汉中门前击退,坚守着蜀汉的生命线。正是他的坚持与智勇,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之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变数。到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直未被采纳,反映了与诸葛亮在战略选择上的不同,也昭示了两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一个谨慎缜密,一个胆大冒险。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对孔明撤军遗令的不满和对“死对头”杨仪的强烈反感,引爆了内部矛盾。在这场冲突中,魏延最终悲剧收场,被自己的同袍所杀。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临终前,曾召集心腹重臣前来部署安排,唯独没叫上魏延,且孔明还曾吩咐:倘若魏延不服从命令,完全可以弃之不管,但无论如何都要确保蜀军安全撤离。
就此,有学者揣测,诸葛亮生前对魏延的不召见,是对其忌惮和警惕的体现,也可能是孔明早有预感魏延会在他死后谋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