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能源的上下半场,广汽都拿捏住了
“如果真有那么一款车同时搭载了这两项技术,哪怕比同级竞品贵一些我也愿意买单。”广汽科技日发布会结束后,现场一位同行跟我说,“这两项技术中的任何一项都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场革命。”
他口中的“这两项技术”正是2024年度广汽科技日的主角——广汽自研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以及采用无图纯视觉路线的广汽智能驾驶系统。更重要的是,广汽不是在给大家画饼,这两项技术预计2026年走向市场。
广汽自主研发的这两大硬核科技不仅能带来划时代的智能电动出行体验,而且相较于目前的方案不管是对主机厂还是对消费者,成本上都更有优势。
因为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省掉了激光雷达等比较昂贵的硬件,所以广汽智能驾驶系统综合成本会比目前流行的“多传感融合智能驾驶系统”更低,将彻底改变高阶智能驾驶是“30万元以上车型专属”的现状,让这一功能可以在10万-20万元的经济型车上得到普及,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可谓功莫大焉。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也更安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车的两大消费痛点,是电动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据介绍,广汽已经全方位实现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包括全新的全流程制造工艺。
该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较目前量产搭载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均提升50%以上,同时在实际测试中刷新了行业最高耐热水平,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部部长李进博士表示,未来大规模量产情况下,全固态电池综合制造成本有望比传统液态电池更低。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硬核的技术发布会了。现在的汽车行业总是围着“流量”和“降价”这两个词打转,大家总是想方设法去炮制营销事件,挖空心思去降低成本。
不能说这样做不对,但真正驱动行业进步的只能是硬核的技术创新。这个道理没有厂家不懂,但并不是所有厂家都有这个实力和能力,于是只好搞很多“微创新”,甚至是“伪创新”:仪表盘会旋转他们说是创新,中控屏能左右滑动他们说是创新,车顶搞多两个门他们还说是创新,甚至连半隐藏式门把手都要申请个专利……
这些其实都只能叫创意,而非创新。这些小聪明短时间内可能会吸引到一些关注,但因为不能给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也不能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所以很快就会被用户无视,回归到鸡肋的本质。
广汽此次发布的这两项技术,毫无疑问是近期整个汽车行业最重磅的成果,一个彻底解决了续航和电池安全两大焦虑,另一个把智能驾驶带入到一个新阶段。
都说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在国内喧嚣的舆论场上,很多人形成一种错觉,好像这上下半场都被新势力们拿捏住了,传统车企没戏。广汽此次发布的两大硬核科技告诉大家:不管上半场还是下半场,广汽都凭借原始创新的技术优势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
02,重新定义动力电池
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到下半场,并不意味着上半场就已经结束。事实上,作为汽车新能源转型的基础,电动化只是到了一个瓶颈期,谁能率先突破这个瓶颈,谁就会在后续竞争中赢得先机。
这个瓶颈,就是电池。
行业公认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就是全固态电池。用本田的话来讲便是“(全固态电池)能改变纯电动车游戏规则”,因为它将彻底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和电池安全两大痛点。可以说,现在液态电池的上限就是全固态电池的下限。而目前虽然有厂家声称使用了“固态电池”,但基本是“半固态电池”,仍需要加入传统液态电解质,与当前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并无本质差异。
2026年,广汽埃安旗下昊铂车型将率先搭载广汽自研的全固态电池。
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的峰值大概是300Wh/kg左右,像现在把负极材料升级到了硅碳材料的特斯拉4680电池,能量密度做到了业内最高,但也才309Wh/kg。
而广汽此次发布的是“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面容量正极技术和第三代海绵硅负极片技术的广汽全固态电池,正极面容量高达5mAh/cm2,电芯能量密度突破了400Wh/kg。较目前量产搭载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其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相同体积电池包续航提升50%,整车续航里程轻松超过1000km!
对液态锂离子电池,更高能量密度一般也意味着更高的热失控风险,所以很多专家都建议不要追求过高的能量密度,越来越多的厂家为了安全,也开始放弃三元锂电池而采用能量密度相对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的同时,更能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因为它采用固态电解质,电池内部的锂枝晶生长会被抑制,而锂枝晶刺穿电池隔膜造成内部短路是动力电池热失控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广汽的全固态电池还采用了高强致密复合电解质膜,通过了200°C热箱的严苛考验,重新定义了电池的耐热性。在针刺、裁切、-78°C干冰环境、90°C高温热水浸泡等极端条件下测试,电池性能均能保持稳定。
可以说,广汽全固态电池无论从能量密度还是安全的角度,都重新定义了动力电池。
03,“人能开,广汽智能车就能开”
汽车智能化最重要的体现只有一个,就是智能驾驶。
现在国内主流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基于高精地图的多传感融合方案。但在我国,高精地图覆盖的公路里程只占全国公路的6%左右,且主要集中在高速快速路和一二线城市,且高精地图的鲜度较低,难以及时反映复杂且多变的中国路况。而一旦失去了高精地图信号,所有城市NDA功能将会降级甚至出现不可控的风险。因此在短期内,高精地图限制了智驾技术的发展。另外,现在的激光雷达每个的采购价在几千块钱,一台车三个激光雷达,硬件成本就要破万,消费者使用成本较高。
广汽智能驾驶系统,是既不需要高精地图也不需要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系统。它是国内领先的无图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全球范围内也是TOP3的。
相较于高精地图方案,广汽智能驾驶系统不受高精地图的局限,可以做到全地域覆盖,在偏远的地区也能使用,有路就有广汽智能车。
相较于激光雷达方案,广汽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更低,也更容易布置,而且不存在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的取信问题,系统更加可靠。
硬件更少的无图纯视觉的方案,能力不仅没有比别的方案差,甚至还更有优势。
人类驾驶员依靠的就是纯视觉,为什么现在更多的智驾方案还是离不开激光雷达和高清地图呢?广汽研究院Xlab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王倩文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激光雷达和高清地图就像是两根拐杖,当能力不够的时候,这两根拐杖就须臾不可或缺,但当你的无图纯视觉系统做到足够强大的时候,拐杖就可以扔掉了。
广汽智能驾驶系统有多强大呢?
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两个准——识别准和决策准。
这套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范围非常广,达到车前150+米、车后100米,左右50米,足足三个足球场的面积,相当于业界水平的1.5倍;感知的种类也非常全面,不仅能识别各类交通灯信号和道路交通标识,也能准确识别行人、骑手、雪糕筒,以及特定场景下的不规则物件,例如露营时候的小推车和帐篷等等;识别的精度更是达到了“50米内纵向误差小于1%,横向偏差小于0.5%”。
相对于识别准,决策准的难度更大,也更加关键。
广汽智能驾驶系统不仅能像人一样去看见,还能像人脑一样去做判断。
通过广汽自研的基于XTracker的动态多目标跟踪方法和基于XPredFormer的运动轨迹预测方法,这套系统可以从鸟瞰视角去跟踪其他道路参与者的运动轨迹,并判断出它接下来的意图和运动轨迹是怎样的。
再结合广汽首创的流体式时空联合规划技术,这套智能驾驶系统就能在复杂车辆交汇、混合交通博弈等场景中,做到既能像老司机一样丝滑,同时又不违章。
在和王倩文交流的时候,我提到一个场景:“只有两车道的情况下,我行驶在左车道,而右车道的前方有公交车正在靠站,它后面跟着一辆驾驶比较激进的车辆,如果这辆车不打转向灯就突然变道超车,广汽智驾系统会预判到吗?”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场景,也是很多智驾系统都难以应对的。王倩文非常自信地回答:“在感知方面,我们有自研的多任务感知大模型xPercFormer、端到端认知大模型以及行业首创的自动驾驶场景化识别模型;除此以外,我们还有自研的动态多目标跟踪方法XTracker和运动轨迹预测方法XPredFormer。在这些算法的助力下,这都是小CASE。系统不仅能准确识别您提到的公交车和准备切进来的激进车辆,还能识别出他的车身姿态以及下一步的意图,预判他接下来的行驶轨迹,因此不用等他真正发生位移,系统就能快速做出响应。”
王倩文没有吹牛,广汽动态多目标跟踪方法和运动轨迹预测方法两项技术,分别于2022年8月在国际权威的nuScenes自动驾驶测试竞赛中取得纯视觉榜单第一;2023年7月在Argoverse 2运动预测挑战赛中斩获全球第一!
广汽研究院凭借不懈的科研攻坚,让智能驾驶终于可以扔掉“拐杖”,实现了“所见即所行”的真正类人化智能驾驶。这是中国汽车行业在智驾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04,这才是真正的科技公司
广汽此次发布的这两项硬核科技门槛是真的高!
特斯拉在2021年的AI Day就已经发布无图纯视觉的智驾方案,但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推送给用户。而广汽Xlab团队2022年才成立,只用了2年时间,就推出了国内领先的无图纯视觉智能驾驶系统。
全固态电池的开发难度就更大了。固态电池本身不是什么新概念,1990年代就已经研发出来了,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是没能将它实现量产。
李进博士列举了固态电池从研发到量产过程中的16个技术难点,这16个难点下面又有无数个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极之间应该如何粘合?采用怎样的粘合剂才能有效延长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等等。
科研攻坚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精神试遍每一种材料才能找到最佳的选项。这次全固态电池的电芯制造工艺,广汽也是尝试了百余种材料方案和工艺方案,才最终确立了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
广汽的科技日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每一年,广汽总是能拿出刷新行业认知的全新硬核科技。
2019年,当大家都还在讨论谁的车机系统语音助手反应更快、更准确的时候,广汽就已经打通了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实现软硬全链路打通,也即现在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人车家”生态的原型;
2020年,当很多人还在油改电的时候,广汽就发布了GEP 2.0,也即第二代纯电平台,同时也将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进化到2.0版本,并拿出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和高容量电池技术的解决方案;
2023年,广汽集团发布了全新的氨发动机,推出了氢混版M8和飞行汽车GOVE;
……
在我们眼中,这种能持续输出硬核创新技术的公司才是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图为广汽2023年发布的GOVE飞行汽车
青主按:
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痛苦的“滞涨”中挣扎!
一面是无止境的内卷,价格战根本停不下来;一面是全行业大面积的亏损,以前只是新势力亏,现在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甚至连豪华品牌都开始亏钱了!大家都不挣钱,车价越来越低,可是却并没有换来汽车销量的增长,2023年国内乘用车销量2192万辆,和2017年的峰值相比仍有200万辆的差距。
摆脱滞涨陷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科技创新一途。
但是,必须是真正的硬核科技。“微创新”、“伪创新”不能带给用户真正的价值,不能解决真正的消费痛点,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必须是重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也是创新,也很重要,但是集成谁都会,仅仅是集成创新形不成真正的“护城河”,也形不成核心的竞争优势。
广汽自研的全固态电池和广汽智能驾驶系统,这两项领先国内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背后就是许多原始技术创新的支撑。有了这样的全新科技,广汽不仅能在接下来的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能持续扩大优势。
一步先,步步先。这就是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