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东北地主为打鬼子, 带全家57口上战场, 14年后全家只剩3人

观今品古2024-04-12 15:00:23  70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后,东北三省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而国民政府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然而,东北人民并未屈服,他们自发组成抗日武装,坚决抵抗日寇的侵略。其中,戴凤龄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地主,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道路。

他带领家人毁家纾难,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军。经过数年的浴血奋战,戴凤龄父子七人全部为国捐躯,戴家祖孙三代、五十余口壮烈殉国。

抗战胜利后,戴家只剩下三人。

那么,在大地主阶级过街人人喊打的时期,戴凤龄的领导风范与爱国热忱究竟是怎样的呢?他那传奇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凤龄传奇的一生!

大地主戴凤龄

戴凤龄,这位具有山东血统的家族传承者,在东北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他的祖辈经过数代的努力,终于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1871年,他在吉林敦化呱呱坠地,开启了人生旅程。得益于家族殷实的家业,戴凤龄自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并未因此变得骄奢淫逸,反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深知家族财富的来之不易。他的父母笃信佛教,这让他从小便受到了慈悲和仁爱的熏陶。

戴家拥有上千亩的土地,并雇佣了劳工进行耕种。然而,戴凤龄对待佃户们却从未有过剥削和克扣。

相反,当佃户们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手,提供钱粮支持。在饥荒年代,他还积极组织布施和援助活动,展现出了他的善心和仁爱。因此,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仁义地主”。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土匪头子王德林也与戴凤龄有着相似的品性和行为。与戴凤龄一样,都深受当地人的尊敬和喜爱。

戴凤龄在继承家业后,对待乡邻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友善的态度。

尽管他拥有数百家丁,但他从不强人所难。在收租时节,他总是采取“低息”“缓交”的政策,有时甚至直接“免租”。这种仁慈和慷慨使得他赢得了乡邻的深深爱戴。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戴凤龄安居乐业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

九一八事变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自然成为了日本的目标。

日本本身是一个以天皇为核心的君主制国家,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在维新过程中,日本逐渐演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军事帝国,并开始对外扩张。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占领台湾、吞并朝鲜,然后霸占满蒙,灭亡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计划。

经过20多年的经营,到1930年,日本已经在该地区发展成为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后援基地。

在1931年的秋天,日本军队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南满铁路的破坏行动,在9月18日的深夜,炸毁了铁路的一段重要沟段。

这一举动显然是为了挑起事端,他们随后便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将罪名栽赃给了中国的军队。紧接着,两支蓄谋已久的日军精锐部队,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对东北军的北大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面对日军的嚣张挑衅和赤裸裸的侵略行为,东北军高层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不抵抗政策。

在那个时刻,东北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余万,其中张学良带往华北的兵力为十八万,而留在东北的兵力也有二十万之众。

他们的装备也相当先进,尤其是陆军,作为东北军的主力,他们拥有着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的炮兵部队。

据统计,东北军的火炮总数高达3090门,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到150毫米的中大型口径火炮,其火力之强大,完全可以与当时的中央军相媲美。

此外,他们的装甲部队也同样不容小觑,到了1931年,东北军已经装备了30余辆坦克,这些坦克清一色都是由法国雷诺系生产的,具有极高的战斗力。

同时,东北军的空军力量也是当时中国最为强大的。在九一八事变前,他们就已经拥有了300余架战斗机,这些战机都是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进口的,实力十分强大。

虽然海军并不是东北军的发展重点,但他们依然拥有27艘大小军舰,总吨位达到了3万多吨,这样的海军实力在当时的中国也是相当可观的。

然而,尽管东北军在各方面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他们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选择了消极抵抗的策略。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

1931年9月21日,日军占领了吉林,之后向北进军,到了10月份已经占领了黑龙江北满铁路沿线城市及嫩江流域。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东北就陷入了大面积的沦陷之中,仅剩锦州、哈尔滨等少数城市幸免于难。

在吉林的土地上,戴凤龄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东北大地的野蛮侵略。他的乡亲们四散逃离,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残垣断壁触目惊心。

面对这悲惨的局面,戴凤龄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荣华富贵。

在戴凤龄的60岁寿辰之际,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卖掉了自己的家产和田产,用这些钱购买了二百多条枪支。

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尽管张学良带着他的嫡系部队撤退到了关内,但留在东北的奉军地方部队并不愿意屈服于外敌的统治。

他们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责任感,坚决抵抗日军的侵略。其中,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做出了反应。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为东北的抗战事业树立了榜样。

马占山的英勇行动受到了广大爱国军民的热烈响应。其中,王德林也受到了这股爱国热情的鼓舞,决心加入抗战的行列。

1932年2月8日,在我党地下党员李延禄等人的帮助下,王德林宣布将自己的部队改编为“中国国民救国军”,并亲自担任总指挥,正式投入到了抗战之中。

王德林在组建中国国民救国军后,决定首先攻打敦化县城,这是戴凤龄所在的县城。在攻打县城之前,王德林亲自率领救国军来到戴凤龄的家中,邀请他加入抗战队伍。

面对这样的邀请,戴凤龄毫不犹豫地决定,率领全家老幼参加救国军,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

尽管周围的乡邻们对此感到不解,纷纷询问他的用意,但戴凤龄坚定地解释道:“如果我不抗日,这些枪支迟早会落入日寇的手中;而如果我选择抗日,这些枪支仍然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就这样,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戴凤龄带领全家老幼50多口人,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堪比杨家将,满门忠烈,宁死不作亡国奴

戴凤龄以家中100多名炮手为核心力量,进一步动员了200余名身强力壮的村民,其中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猎人,共同组建起抗日救国军第五营,也被称作独立营。

虽然“戴营”的装备并不先进,且士兵们并未接受过正规训练,但他们凭借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作战勇敢无畏,表现出色。

在救国军的指挥下,他们连续攻克了额稷、蛟河两座城池。随后,独立营在白山黑水间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战斗。

在这些战斗中,独立营的兵力得到了不断的扩充,而戴凤龄作为营长,始终坚守在战斗的最前线,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战斗。

他带领的独立营不仅在国民救国军的统一指挥下连续攻克了敦化、额穆、蛟河三座城市,而且在镜泊湖南湖头一带参加了三次激烈的对日作战。

这些战役极大地激发了吉东地区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为整个抗日救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戴凤龄更是亲自率领独立营与其他救国军友军并肩作战,先后进行了三次攻打宁安、攻打汪清、攻打安图以及三次攻打敦化等战役。

戴凤龄的领导和指挥也得到了广大士兵和军民的认可和尊敬,成为了抗日救国军中的一位杰出领袖。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营的实力逐渐壮大,引起了日本鬼子的高度警惕。1933年初,日军开始大规模向吉东地区增兵,企图将救国军逼入绝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救国军决定撤离原驻地,转移至黑龙江东宁老黑山地区,这里靠近苏联国境线,相对较为安全。

在老黑山地区,救国军利用地形优势,积极备战,准备应对日军的进一步围剿。1933年1月,王德林将军在面临日军的追击和围剿下,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率领伤员和家属撤退至苏联境内,以寻求暂时的庇护。

然而,戴洪昌却坚决选择留在祖国,他深情地表示:“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决不到异国他乡去!”

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后,戴凤龄终于在1934年春加入了遂宁反日同盟会,这一组织后来演变成为抗联第五军的前身。

然而,战争总是伴随着牺牲。1937年,戴凤龄在为“救国军”筹集粮食、款项和搜集重要情报的过程中,不幸被背叛的汉奸出卖,落入了日寇的手中。

日军得知戴凤龄被抓后,迅速展开行动,企图从他口中逼问出东北抗联的机密情报。为了获取这些信息,日军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对戴凤龄进行了残酷的严刑逼供。

这一年,戴凤龄已经年届六十六岁,但在日军的高压和暴力下,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强忍着痛苦,一言不发。

经过数日的折磨,日军见戴凤龄坚贞不屈,无法从他那里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最终失去了耐心。为了结束这场无果的审讯,日军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将汽油泼在戴凤龄的身上,将其活活烧死。

戴万龄的六个儿子,戴克勤、戴克俭、戴克吉、戴克志、戴克远和戴克政,也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35年,宁安战场上,戴凤龄的四子戴克志身负重伤,最终在小沙滩英勇就义。

仅仅一年后,1936年,在东宁至宁安一带,戴凤龄的二儿子戴克俭率领一连人马在抗联五军与日本侵略者的激战中为掩护部队撤退而牺牲。

与此同时,大儿子戴克勤在战斗中腿部受重伤,但在养伤期间不幸被汉奸出卖,最终因伤势过重离世。

戴家的三儿子戴克吉,曾作为戴凤龄的警卫员,于1937年在营救戴凤龄的行动中英勇战死。

戴凤龄的五儿子戴克远在为抗联做地下工作时与两个日伪军搏斗而牺牲。

六儿子戴克政在1938年8月13日遭敌包围,在与敌人激战三个多小时后终因弹尽粮绝,与11名战士一同壮烈牺牲于战地。

在抗战胜利后,戴家只剩下了三名妇孺,其中包括戴克政的唯一的儿子——戴友喜。

结语

历经九十多年的风雨洗礼,戴凤龄一家的英勇事迹仍在白山黑水间传颂不衰。他们不仅是抗战中的传奇英雄,更是现代版的“杨家将”,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坚毅与气节。

戴家一门英烈,用生命书写了忠诚与担当,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抵御外辱、保卫家园,他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很多人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戴凤龄一家便是这些英勇先烈中的代表。

他们一家人的英勇事迹,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

参考文献:

吉林日报:抗日英雄戴凤龄

《追忆敦化戴氏家族举家抗日的英雄壮举》

中国政府网: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9723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