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动能》是网易财经智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出品的高端财经访谈节目,抖音作为特别支持平台。针对财经焦点及社会热点,我们与北大国发院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探寻在当前形势与不同研究视角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如何寻找发展的新动能。
NO.06专访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如何正确理解企业家精神?
[完整版视频]
[本期介绍]
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次我们走进北大国发院,邀请到了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他将从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切入,剖析市场经济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探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企业家精神。
60S要点速读:
1、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对政策的误导非常强。我们现有的有关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理论,都是建立在错误的经济原理的基础上。而且尤其要看到,主流经济学总结的规律大多是统计学的线性回归(linearregression),就是那一条线上的东西,是平均数。但是真正改变社会的不只是线上的东西,线外的东西也改变社会,甚至更重要人类的进步不是平均数决定的,是超越平均数的事物决定的。
2、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是把人类身上蕴藏的一种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不是把已有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制。已有的资源是很重要,但是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是因为创造出了新的资源。
以下为内容精编:
企业家精神本身是企业家人格化最为突出、杰出东西的概括。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企业家?
最重要是第一点,企业家首先要有做事的冲动。不是别人让他做事才做,而是自己想做事。没有做事冲动的人,只是听命于别人,那肯定不是企业家。
第二点,企业家说了算。他为什么有做事的冲动?就是因为他说了算,想做什么就能起步做。有一些人说了不算,空有想法但没办法启动,这样也不能称为企业家。
第三点,企业家要承担责任,要对做事的后果负责。这个后果可能涉及金钱、名誉、事业等,所以如果做企业没有企业家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有企业家精神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功。
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我把它归纳为是一种人类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未来的世界是很不确定的,未来的世界有待我们去创造,所以我现在特别喜欢用一个词,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未定性。未来是未定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有赖于我们的选择。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他要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在所有的领域,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工商业等等,一开始做的时候好多人不看好、不认同,因为大部分的人是循规蹈矩的,是按部就班的,日子一天一天就这样过。所以在我看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非常宝贵。
当我们讲不确定性的时候,经常提起“被动”这种状态。这个客观的世界是给定的,比如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下雨,但是下不下雨与大家自身没关系,它完全是外生的。我讲的未定性,好多的变化是内生的,它不是完全外生的,这个时候人的主动性非常重要。
做企业家的人,不仅仅是考虑如何适应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更要有一种雄心壮志,去创造未来。其实未来有无穷多的可能性,不同的人想的可能性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我的《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这本书里有举例过,比如两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时候尚未有铁桥,但英国的企业家约翰·威尔金森就想象出了铁桥并且把它做成实物。如果没有这位企业家,可能至少铁桥的出现是会晚几年的,甚至可能都不会存在,所以未定性更多的是主动性,它是内生的。
我现在特别喜欢讲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并非注定如此,它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是自然的。”对好多企业家来讲,他们可能只是预测未来,但是最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创造未来,不是简单地预测未来。
大部分人一直都循规蹈矩,而且尽量避免出格。如果一个人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或者不是按照别人的方式做事,在过去这会被千夫所指。这也是企业家的风险——不仅仅是金钱的风险,更多是声誉、名声的风险。成功了,人家说你很厉害,是个大英雄;失败了别人会说:“你看,我早就知道他是个骗子,他根本就不着边际,满嘴跑火车。”
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就不是简单地发现机会,而是创造机会。所以英文有两个词,一个是discover,一个是creation。套利性的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发现一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创造性的企业家是这个机会本来不存在的,他完全靠自己硬生生地把它创造出来。套利不是个贬义词,它仍然是企业家的一个职能。套利性的企业家是在应对我们刚才讲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发现别人没发现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一般是客观已经给定的,然后尽力去利用机会做事。
这二者是不一样的,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每一个企业家都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只是套利性的企业家的创造力不像创造性的企业家那么高。
我最近在强调,企业家精神本身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看不出两个人之间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第一个方面是,某人有企业家精神,有内在的素质,我认为从事很多职业都需要先天的因素,但是先天的因素需要开发,比如,一个人有艺术天赋,不见得就能变成一位艺术家,天赋开发的过程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严格意义上永远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精神一般来讲会随着年龄衰退。企业家就是打破常规,一定不会完全按照过去的经验观测未来、看待未来。但是当一个人成功以后,就特别容易往回看,容易把过去的成功当作未来的指引,这个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的企业家精神衰退了。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实人类所有的创造力都是这样,后来者永远会超越前人,我们基因里可能有这样一种因素,随着一个人的成功,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变得保守,所以很多企业家最后可能会走向反面。
我们整个主流的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缺乏针对企业家的研究,因为他们刻画的这个世界和真实世界不一样。主流经济学所刻画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给定的,特别是资源是给定的,消费者的偏好也是给定的,技术也是给定的。所以最后就把经济问题变成一个怎么分配资源的问题,所以叫最优配制的问题。而真实世界其实都不是给定的,都是创造的。
所以我在不断强调,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是把人类身上蕴藏的一种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不是把已有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制。已有的资源是很重要,但是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是因为创造出了新的资源。
比如,古代的能源和现在的能源就很不一样。石油,在150年前基本还是一种无用的东西,因为人类没法开采和使用。但是因为后来人类创造了分离石油的提炼技术,它才变成了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家精神。
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局限于一个完美的、既定的世界,不去考虑未来。即使考虑未来,他们也会认为未来有多少可能性都一清二楚,而且所有人的认知都一样。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个世界就不需要企业家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计算问题。计算的问题现在人工智能都可以替代了,不需要人类。
但是真实世界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未来有多少种可能性,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个世界不是像经济学描述的那样。我们现在经济学描述的就是工业革命时期基本的真实情况,当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在重复,根据给定的资源进行配置,那个时候市场规模也很小。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两百多年以前从英国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它最大的变化就是发现原来没有的东西有了,原来想象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实际上使用它了。
主流经济学认为,按照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社会最有效的价格一定是边际成本定价。价格一旦高于边际成本,就会损失效率,所以实行了反垄断法。垄断赚的钱,它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比如,微软的软件拷贝一下,成本几乎是零,他们却卖几百美元。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微软的这个软件是哪儿来的?它是创造出来的。他们创造这个软件花了好多成本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的。
如果要真正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我们今天享受的所有东西,几乎都不会被创造出来,我们没有电,没有汽车,连沙发都不会有。但是我们经济学假定它存在,实际上它真的不存在,它是人创造出来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对政策的误导非常强。我们现有的有关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理论,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错误的经济原理的基础上。所以不是说一个人把经济学学通了,就会拥护市场经济,好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经济学家是反市场的,因为他们脑子里都有个计算,就按照他们的标准,存在太多不合理之处,所以只能由政府来解决它,这完全是错的。
为什么强调企业家精神?如果靠给定资源配置,那完全不需要企业家。但问题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企业家就是这种创造的力量。现在经济学分析的场景是基于一个静态的世界,不考虑它的历史,不考虑它的来源,以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明明企业生产成本那么低,却定那么高的价格,大众肯定认为不合理。如果大家再看一下历史,就会意识到之前的认知错了,之所以现在有这个东西,是因为一件物品被发明出来之后,它可以高于成本定价。比如,瓦特在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如果这个蒸汽机发明成功以后只能按照成本定价,那就没有蒸汽机了。
大数据是市场创造的出来的,如果搞计划经济,就没有大数据了,搞计划经济你去问每一个人,他们也不会说实话的,市场才是一个及时披露信息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有大数据了,可以实行计划经济,这是悖论,执行计划经济就不会有大数据,之所以有大数据,是因为执行了市场经济。
这就是我们经济学的一个悖论。经济学家老是总结出一些规律来,然后用这些规律指导社会,其实这是错的。我在书里也讲到这一点,任何从市场经济中总结的规律,都不能人为地应用于操纵市场。因为一操纵,事实情况就与想象的完全不同了。
而且尤其要看到,我们总结的规律都是统计学的线性回归(linearregression),就是那一条线上的东西,是平均数。但是真正改变社会的不只是线上的东西,线外的东西才改变社会,有时更重要。
人类的进步不是平均数决定的,是超越平均数的事物决定的。而且平均数是有人不断超越前人才平均出来的,不是由于平均才有超越,而是有超越才得到了平均。但是我们好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以为按照平均值去做的就是最好的,这就完全错误了。
就像所有的生物进化一样,如果仅仅有遗传,生物不会演进。所谓的演进就是指变异,我们大部分人循规蹈矩就叫遗传,企业家就是社会变异的那股力量,所以才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市场,理解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现在的经济学它提供了一个模板,然后按照这个模板来对照,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原来打过一个比方,如果你把一个猴子的相貌,当作是人类漂亮、美的标准,那你看每个人都不顺眼,就要不断给人做手术,直到最后把他的相貌变成一个猴子,这样就把这个人伤害了。
我们每个人的视线都是被某一种框架,或者范式支配。这种范式形式上越漂亮,它就越吸引人,要突破它就越难。这个就像我刚才说的遗传一样,本身这种学术标准变成了遗传,所以你看学术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都是超越这个标准的。
在学术领域,如果希望得到突破和做企业是一样的,就得有冒险精神,不守常规,要打破过去的规则。但是只有很少的人愿意去尝试并坚持下去,因为按部就班是大部分人生存的最好的方式。在学术界按部就班,按照已有的规则去写,发表文章就比较容易,如果想打破常规,文章发表就比较难,单是在评审这关通过的难度就很高。
徐匡迪院士(原中国工程学院院长、原上海市市长)讲过,我们好多的创新都被专家给评审掉了。在专家评审环节,需要得到大部分专家的认可。因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大部分专家认可的东西几乎都不是新的,因为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共识,但专家评审本身是要求共识的。
科学家是发现,发明家是创造。虽然他们同等重要,但是科学家发现的那些现象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大众先前并不知晓。比如哥白尼发现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
发明家是创造出没有的东西,比如原来没有灯,爱迪生把它创造出来了。企业家负责把发明家的发明变成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大部分人可以消费、可以享受的一部分。所以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发明,它是要把发明变成一种商业化、商品化的东西。没有企业家,发明家的东西就束之高阁了。
所以未来的中国,如果我们说到创新,技术专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作就变得非常重要。历史上也有非常好的典范,比如瓦特就是个发明家,但是他很幸运,有两个企业家认准他,约翰·罗巴克和马修·博尔顿,他们当时投资瓦特,我们现在叫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andPrivateEquity),把瓦特的发明量产成可供人类生活的消费品。也有一些人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比如爱迪生,他具备非常发达的商业头脑,创办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还有一些发明家,他们遇到了企业家,他们的发明成果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始终是发明家,最后可能贫困潦倒,最典型的比如特斯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发电机,把电能转变成机械能,我们今天所有的家电几乎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是他最后贫困潦倒。尽管资助他的企业家给了他一些资助,但是特斯拉本身的命运非常悲惨。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的机会变得更多了。但是传统意义上我们比较敬重科学家、技术专家或者学者院士,对企业家好像不是那么地敬重。
我们现在科学的进步,新的发现不断出现,科学家得感谢企业家,因为大部分科研对仪器的依赖度非常高,如果没有企业家产出的商业化的设备,做科研的难度将会大大提高。所以科学家仅仅从科学发现的角度,也得感谢企业家。期待着未来中国有更多的企业家,能够看到发明家在技术方面的价值,同时发明家也能够更有企业家精神,至少能够找到帮助他的企业家一块做起来。
我特别不赞成经济学家动不动就说市场失灵,我们现在讲的好多所谓的市场失灵,不是真的市场失灵,而是市场理论的失灵。市场理论错了,我们推导出市场失灵。就像是你本身长得并不丑,但是一个画家给你画了一幅很丑的画,大家按照画来评价你,说这个人太丑陋了,其实真实的你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家就是用这个图画来理解市场,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
如果人们真正理解了企业家精神,对市场的看法才更真实。并且很多人原先相信的一整套干预的理论,都毫无“用武之地”。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按照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一有外部性,市场就失灵了。技术的外部性很强,人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享受的好处是九牛一毛。美国一个经济学家算了一下,企业家创新真正的好处,他们享受的1%都不到。
按照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这个市场肯定失灵了,大家享受1%的好处,一定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只有百分之百才能够激励大家做事。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现实中,为什么享受1%好处的人做出那么多的事?就是因为企业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他们有一种追求。真正的企业家的目标是超越利润的,他们就想改变这个世界,争强好胜,证明自己——我行你不行、我能做出来别人做不出来,这就是企业家。
但是我们漫画式的企业家,就是一个贪婪的只在乎钱的人。我们假定企业家就是一帮唯利是图的人,坏事一定做,好事一定不做,这完全是错的。实际上为环保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企业家群体,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宣传环保的人。如果三百年前要给人类评一个环保英雄,应该是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因为他发明了焦炭炼铁,挽救了森林。原来用木材炼铁,对森林资源破坏很大。他用焦炭炼铁以后,大自然的生态得到保护,他才是大英雄。
现在如果要评一个环保英雄,也应该是企业家,马斯克就是一个环保英雄。如果我们真相信电动汽车是环保的,那马斯克是第一大英雄。因为他把电动汽车真正变成一个大产业。但是现在企业家在大众眼中好像变成了一个环境的破坏者,仿佛只有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成天在五星级酒店开论坛的,用PPT演讲的,这才是搞环保的人,其实很多环保主义者是环保的最大破坏者,因为一旦变成主义,他们宣传的东西就是破坏商业规则,让经营环境变得更糟糕,创新的力量就小了。
创新的力量小了,消耗资源的同时又想提升生活品质,没有先进的技术,那么最后的结果就不尽如人意。人类最愚蠢的就是致命的自负,没有人聪明得什么都知道。人类都有可能犯错,但是我相信一点,只要有企业家精神,人类存在创造力,我们的错误就会不断地得到纠正,人类就是一步一步这样走过来的。
最具创造力的人,在市场当中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为市场本身在不断地纠错。做企业家,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承担责任,所以我认为越聪明的人越应该做企业,这才是社会的福音。
企业家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如果企业家不自由,有想法没办法执行,那会直接导致企业家创造力的夭折。但是现实当中有各种因素在不断地约束、限制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就需要法制来帮助企业家排除这些干扰。
法制就是相对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则。我们有一个权利(right)的界定。权利是平等的,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去做企业。但比如同样做一个赛道的生意,如果因为竞争对手生意好就随意打击,甚至通过某些“权力”来限制对方的生意,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滋生寻租腐败的现象。
人类长期以来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当中,这让我们养成一种大众经济学的思维。大众理解这个世界的财富就像一个蛋糕一样,它是固定的,所以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分配的问题,你多我少所以争来争去。但其实市场经济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但是大众的思维没改变,因此人们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怀疑企业家赚了自己的钱。但如果没有企业家,劳动者不会有收入,实际上人们从企业家那得到的好处更大。
市场本来就是合作,消费者购买商品一定是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更大。但是我们一般不这样想,所以我们就形成了一些不好的文化气氛。我特别强调人类的妒忌心。妒忌心不是想着自己如何进步,而是盼着别人倒霉,全世界的人类都有这种心态。所以企业家是最容易招人妒忌的一群人。所以在任何国家,大家骂企业家都是很安全的,现在流行的各种小说、电影,企业家基本都是负面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认识不到知识的本质。我们一般指的知识,是指接受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从书本上学的那些原理叫知识,但其实人类更大的一部分知识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实践当中,我把它叫做软知识。比如灵感、嗅觉、想象力、判断力。
有的时候读书越多,想象力越差。所有企业家的成功不是因为他读了书,而是由于他超越了读书,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很多人看到企业家赚钱,心里会特别气愤——我这么有学问,结果他赚那么多钱,我怎么只赚这么少?
过去大家总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造导弹的一定比卖茶叶蛋的赚得多呢?在这里不是贬低造导弹的工作人员,而是要探讨为何卖茶叶蛋的能赚钱——因为他们直接服务的人多得多。所以我反复强调,企业家就是“伺候人的”,你“伺候”的人越多,赚的钱越多。
所以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赚钱多的企业家就是把广大消费者服务得好。这证明这些企业家创造力强,拥有特殊的才能。但当大众不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就会对企业家有好多的偏见。如果这种偏见多了,嫉妒心强了,对知识的误解多了,在这个社会做企业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