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 在位二十七年, 立志中兴大唐, 却活成了王安石口中的昏君

梨评历史2024-04-11 10:37:40  118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二十一日,唐代宗李豫病重,命太子李适监国,但还未到次日,李豫就驾崩于大明宫,就这样,监国不到一天,时年三十八岁的李适即位,成为大唐第十位天子,即唐德宗。

唐德宗生于天宝元年(742年),年幼的时候是见过大唐盛世的,但到了他即位的时候,大唐已经千疮百孔。

《舞乐传奇》里唐国强饰演的唐德宗

虽然经过唐代宗十几年的努力,总算将大唐从灭亡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但仅仅是拉了一点,交给他的摊子依旧很烂,一个处理不好,大唐还是有崩坏的危机。

因而即位之初,唐德宗就立下了中兴大唐的志向,但刚刚继位,宰相常衮就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这就是关于唐代宗的下葬问题。

唐代宗去世前留下了遗诏,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并且将玄宗朝时期的二十七天服丧期,改为了除皇帝之外,其余人等一律三天。

既然先帝留下遗诏,大家遵守便是,但常衮不乐意,极力要求德宗尊奉祖制,甚至都没和另外两位宰相郭子仪、朱泚商议,直接用三人的名义上疏德宗。

常衮是天宝十四年状元

常衮的下马威直接引起唐德宗的忌惮,加上郭子仪和朱泚也不满常衮的擅自行动,任由唐德宗直接将其贬为潮州刺史,后唐德宗任命素来与常衮不和的崔佑甫为相。

至于唐代宗的葬礼,唐德宗还是按照遗诏丧事从简,算是暂时解决了宰相擅权的危机。

摆平了宰相,接下来就是宦官了。

自唐肃宗开始,宦官就开始掌握禁军,天子的身家性命都被掌握禁军的宦官控制着,显然唐德宗怕太监尾大不掉。

第一个被处理的就是太监刘忠翼,刘忠翼当年靠着唐代宗的宠幸,异常的嚣张跋扈,甚至勾结兵部侍郎黎干,图谋废掉李适的太子之位,改立韩王李迥为太子,但唐代宗没有同意。

等唐德宗即位后,他们自然担心遭到清算,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叛乱,但唐德宗早就派人监视他,谋反之事自然败露,后被处死。

神策军是中晚唐的依靠

刘忠翼被处理不代表唐德宗可以高枕无忧,因为现在掌握禁军的是太监王驾鹤,他的实力可比刘忠翼厉害多了。

唐德宗不敢贸然处理,只能另辟蹊径。

一方面让宰相崔祐甫与王驾鹤谈话,故意拖延时间,一方面却安排心腹大臣白志贞接替了王驾鹤的神策军使之职,靠着一手瞒天过海,唐德宗成功解决了权宦对自己的威胁。

至此他终于可以施展拳脚了。

01

唐代宗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官制依旧非常混乱,时任宰相的元载就曾经大肆卖官鬻爵,以致纲纪败坏。

到了常衮主掌朝廷的时候则尽弃元载之策,对于荐举的官员不论好坏,一概不用,只任用考中科举的士子。

而到了崔祐甫拜相后,他又改变常衮的任官之法,选官更加注重才能,只要是人才便加以任用,不论门第,唯才是举,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崔祐甫的墓志铭,唐代篆隶书法艺术的真实再现

除此之外,就是惩治太监索贿的风气,削减地方的供奉,裁撤大量的宫女和宦官,厉行节俭等等,让德宗一朝初期就焕发出一副政治清明的景象。

而面对已经崩坏的府兵制也是唐德宗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鼎盛于唐太宗时期,也是北周、隋唐强盛之基,伴随府兵制的就是均田制,均田制之上就是租庸调制,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但唐高宗之后,人口大量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也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也面临崩溃的危险。

所谓的租庸调制,即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以均田人户多少为税收和服役的根据,与田地多少则无关。

初期还很好,但土地兼并频繁后,百姓能够分到的土地不足,却因为人口滋生而要承担更多的赋税以及徭役。

到了最后,为了躲避赋税和徭役,大量百姓选择了逃亡,到了唐德宗时期,逃亡的百姓越来越多,税收也越来越少,急需唐德宗解决。

为了缓解危机,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颁布了两税法。

两税法

所谓两税法即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原先租庸调的,以土地和资产为依据,并且将之前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分夏、秋两季征收,因而称之为“两税法”。

虽然两税法在唐末成为各级官吏盘剥百姓的恶法,但在初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底层百姓的负担,也增加了国库的收入,更为唐德宗日后削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2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儿子李惟岳上疏,希望成为新的成德节度使,而魏博节度使田悦也希望节度使可以世袭罔替,也选择上疏德宗为李惟岳说话。

唐德宗早就看这帮藩镇不爽了,更不希望藩镇可以世袭罔替下去,自然予以拒绝,气的李惟岳则联合魏博、淄青、山南东道节度使一起叛乱。

此时唐德宗的神策军还没啥战斗力,也没有可靠的大军平叛,只能玩起制衡,即拉一派打一派。

最爱闹事的河朔三镇

先封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南平郡王,想让他去平叛。

对于李希烈来说,南平郡王自己并不稀罕,之所以肯去平叛,纯粹是为了扩大地盘,因而非常的卖力。

最先抵不住的是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在李希烈的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被迫自杀,也结束了自己十九年的藩镇割据历史。

既然平定了梁崇义,李希烈希望唐德宗让他可以占据占领的襄阳等地,但唐德宗不肯,安排李承为新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引起李希烈的不满,直接纵容不下大肆劫掠而去。

此时唐德宗自认为削藩手段不错,便故技重施,任命李希烈为淄青节度使,征讨另一路叛军李纳,但李希烈却不为所动,反而私下和叛军勾连。

唐德宗时期的叛乱

不过唐德宗也没完全寄希望于李希烈,除了李希烈之外,唐德宗还暗中拉拢了原安禄山部将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让他和幽州节度使朱滔一道征讨李惟岳。

朱滔一开始也是和李希烈一样的想法,非常卖力,就是想要将原属于成德的深州也纳入自己的藩镇领地,结果也被唐德宗拒绝。

朱滔退而求其次,希望得到恒定七州的赋税以供军饷,又被唐德宗拒绝,朱滔异常怨恨。

当然除了朱滔和李希烈,在平叛过程中出力颇多的李惟岳的部将王武俊,也对朝廷只封他为恒州刺史兼恒冀都团练观察使不满,甚至收回之前已经被他控制的赵、定二州,多方怨气下,引发了安史之乱后有一场大暴乱。

说实话,唐德宗削藩之策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用驱虎吞狼之计,只会酝酿更大的问题。

驱虎吞狼之计,只会酝酿更大的问题

毕竟之前唐朝利用藩镇攻打其他藩镇,得到的土地需要分一部分给藩镇的,这也是日后李希烈和朱滔这么卖力的原因,毕竟打下来就是自己的,能不卖力吗?

显然这种削藩只会越削越多,最终会削成一个个大号王国,因而唐德宗一开始就没打算继续这样下去,于是李希烈和朱滔翻脸了。

建中三年(782年),支撑不住的魏博节度使田悦暗中勾结朱滔和李希烈等人,酿成了四镇之乱,其中朱滔自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随后又劝李希烈称帝,局势越来越乱。

削藩越削越乱

这时候就需要唐德宗做出割舍了。

03

为了平定四镇之乱,唐德宗现在把京畿周围的朔方、河东军都派出去了,可以说已经到了极限,万一其他地方叛乱怎么办呢?翰林学士陆贽提出了要不安抚一下缓缓吧。

说实话,唐德宗也难,但他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削藩多年,自己这么艰难,对方说不定也很艰难,只要自己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成功了。

泾原兵变,唐德宗削藩彻底失败

从后面来看,陆贽说得是对的,但在当时,谁也无法预测到未来,唐德宗也是如此,十字路口,唐德宗选择了继续坚持。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唐德宗调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本镇五千兵马驰援,他们先到长安城外驻扎,原以为朝廷会在开战之前赏赐一些财物,结果啥也没有。

这也算了,奉旨犒赏将士们的京兆尹王翊又给他们提供败肉臭粮,引起泾原兵的不满:

吾辈弃父母妻子,将死于难,而食不得饱,安能以革命捍白刃耶!国家琼林、大盈,宝货堆积,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

愤怒的将士直奔长安城,长安城下居然哗变,这还得了,吓得唐德宗立即下令调拨二十车缯彩前去劳军,但为时已晚,大军已经杀进长安,长安陷入混乱,陆贽之前说的成为现实。

无奈之下,唐德宗只能仓促逃亡奉天,叛军群龙无首,拥立原幽州节度使朱泚为帅,朱泚是朱涛的弟弟,现在被软禁在长安城,双方一拍即合。

朱泚先派三千骑兵前往奉天,假意迎德宗回来,实际上是攻打唐德宗,随后在大明宫称帝,立国号为“秦”,改元“应天”,随后大肆诛杀唐朝宗室。

称帝第二日,朱泚又率领大军围攻奉天,此时的奉天不过一座孤城,一旦被攻破,大唐就真的灭亡了,局势远比当年唐玄宗和唐代宗时期还要危急。

奉天保卫战

唐德宗也知道局势危急,只能命令好好防卫,就连太子李诵都身先士卒、登城拒敌,而唐德宗自己也亲自督战,甚至有箭从唐德宗身边飞过。

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唐德宗让大臣们出去投降以保全性命,在场的大臣无不落泪,誓与皇帝共存亡。

就在奉天粮草即将耗尽的时候,李怀光率领朔方军已经挺进关中,这才让奉天转危为安。

当然事情也没完全结束,李怀光又和唐德宗龌龊不断,李怀光也反了,最后开始靠河东节度使、镇国军节度、邠宁节度韩游瑰、鄜坊节度使等人才平定了叛乱,泾原兵变才告一段落。

不得不说,唐德宗的削藩真的一言难尽。

04

泾原兵变后,唐德宗下罪己诏,向藩镇低头道歉。

自己削藩六年,到最后该有的藩镇一个不少,自己还被迫逃离长安,还将大唐搞的满目疮痍。

他也知道,自己削藩彻底无望了,对藩镇的态度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前期的强硬转为了姑息。

当然唐德宗以此颓废下去,而是积攒实力,等时机成熟后再战,毕竟他唐德宗也明白,借力打力,以藩制藩是不行的。要真正平定藩镇,收回大权,朝廷必须有一支可靠的大军,这就是神策军。

柳公权《神策军碑》

于是唐德宗开始扩编神策军,最终将其扩编为十五万的大军。

当然练兵需要大量钱粮的,削藩之后,唐德宗的大业就是搞钱,而能帮他搞钱的只有太监了。

早在唐代宗时期,唐代宗就利用太监到各地搞钱,然后该上缴上缴。

代宗优宠宦官,奉使四方者,不禁其求取。尝遣中使赐妃族,还,问所得颇少,代宗不悦,以为轻我命。妃惧,遽以私物偿之。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尝贮钱于阁中,每赐一物,宣一旨,无徒还者;出使所历州县,移文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

但唐德宗登基初期,自认为圣明天子,直接废除了这个政策,但很快就打脸。

没了太监的捞钱,唐德宗打仗花销太大,不得不学老爹捞钱了,甚至捞钱的本事比唐代宗还很,什么“税间架”和“算除陌”,这些敲骨吸髓的敛财政策全部搞上。

除了捞钱,还是捞钱

由于唐德宗太能捞钱,司马光还在《资治通鉴》里吐槽过他:

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财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己必豫焉。或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

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司马光认为天下财富都是皇帝的,但真的都是吗?明末那些藩王富户在天下危急的时候,有几个人肯出钱的?所以看看就好了。

崇祯最后也是没钱

所以唐德宗也看得明白,满朝文武都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还是钱,只要有钱,一切都不是问题。

05

那么问题来了,唐德宗为什么这爱捞钱?真的是财迷吗?

从唐德宗初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简朴的人,也曾下令削减宫中用度和太监索贿的恶习。

但经过削藩之战后,他发现钱真的太重要了,毕竟泾原兵变就是自己没钱给泾原军闹的,给他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而且唐德宗捞的钱也没自己花费,自己御膳宫厨皆极简俭,对于吃喝用度并没有太大的看重,但对于神策军则禀赐优厚,以至于不少唐军主动想要隶属于神策军,也让神策军规模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奉天之乱后,唐德宗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神策军了,所以必须要用心腹宦官来将军权抓住,而提高神策军的战斗力,只能是花费大量金钱米粮来维持,所以唐德宗又要变着法子搞聚敛。

神策军成为最后的依靠

至于宠信宦官,唐德宗有的选择吗?此前唐德宗将神策军交给了文官,但泾原兵变的时候神策军在干什么呢?

不好意思,没有一个前来护驾,之前唐德宗将神策军交给了文官,但文官们掌握禁军后无动于衷,反而是宦官们紧急集合,护着唐德宗和太子出逃。

经此一难,换谁是都会重新宠信宦官,毕竟最后还是宦官靠得住,但在后世却留下了宠幸宦官昏庸的名声。

06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于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七年,在位时间仅次于唐玄宗和唐高宗。

由于削藩失败、捞钱和宠信宦官,唐德宗在后世的名声非常不好,甚至冠上了昏君的称号,尤其是宋朝。

司马光在《历代明贤确论》评价:

德宗愤积世之弊,悯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拨乱之志。而识度暗浅,资性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赋敛烦重,果于诛杀,故关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盗先起。

于是困辱于兴元,播迁于山南,公卿拜于贼庭,锋镝集于黄屋。尚赖陆贽尽心于内,李晟浑瑊输力于外,故能诛夷元凶,还奉宗社。

欧阳修在《新唐书》里评价:

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

有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评价,宋朝文人自然对唐德宗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成为昏君一类的代表人物,比如王安石《续资治通鉴长比篇》评价:

陛下能为尧、舜、禹、汤、文、武所为,即髃臣自当同心同德,若与汉元帝、唐德宗同道,即不须怪人臣多乖戾不忠信也

但都是片面的,这么说吧,把唐德宗放在宋朝里,都能排上前五了。

有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评价,宋朝文人自然对唐德宗的评价普遍较低

唐德宗已经是唐朝最后一个经历过开天盛世的君主,他经历过盛世,也跌落过乱世,也亲身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事,因而立下了中兴大唐的夙愿,并且为之奋斗。

但他失败了,败的很惨,甚至丢了长安,为了收拾破碎的山河,他写下了史上最为真诚的帝王罪己诏。

但彷徨之后他没有放弃,反而寻找新的办法,组建神策军,成功让大唐恢复了一点中央集权的本钱,这才有了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但是代价就是西北边镇长期为神策军所掣肘。

更别说联合南诏、回纥等国弱化吐蕃,将尾大不掉的朔方军肢解,对晚唐政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唐德宗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也非王安石口中那样的昏君,这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在大唐如此多艰的情况下,他已经尽力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8875.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