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北太子案”被处死的应为真太子, 审理时各方均为利益闪烁其词

史海撷英2024-04-11 11:50:43  140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的某天,一位少年敲开了嘉定侯周奎的大门,来人自称是明思宗的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是周皇后所生,周奎作为外公,不可能不认识太子,但周奎却表示难以辨别,让自己的侄子周铎接来长平公主辨认。

长平公主是太子的胞妹,兄妹长期住在宫中,应该不会认错,至于长平公主为何会在周奎府上,是源于崇祯帝的“手下留情”。

李自成破城之日,心灰意冷的崇祯帝命周皇后和袁贵妃自尽,自己又提剑砍杀了时年十三岁的长平公主和五岁的昭仁公主,袁贵妃太胖,悬梁的绳子断了又昏了过去,被明思宗发现后又刺了一剑,但未伤及性命。至于长平公主,也只是被明思宗斩断了左臂,昏迷多日后被送到了周奎府上养伤。

长平公主与来人相见,直接认定他就是自己的皇兄,二人抱头痛哭。如此一来,周奎认可了这个外孙,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清实录》记载:“ 辛巳。有刘姓者自称明崇祯帝太子。内监杨玉为易服、送至故明周后父周奎家。时崇祯帝公主。亦在奎所。相见掩面泣。”吃过饭后,周奎便详细询问太子这段时间的经历。

原来城破之后,太子一人藏匿于东厂门内,然后趁着天黑逃到了东华门,隐匿于一家豆腐店内,店小二以为他是避难的人,让他换了身旧衣服在店内烧火,太子就这样在豆腐店呆了几天。但店小二也不敢私自藏匿来路不明的人,五天后,将他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然后谎称是孤儿,于是太子又在尼姑庵呆了半个月。

周奎

好巧不巧,一个宫内常侍宦官偶然来到尼姑庵,认出了太子,而经过这些天的观察,尼姑们也认为太子不是孤儿,太子又被宦官带走,藏在密室,偶然得知长平公主住在周奎这里,因而特来相见。说到这里,太子又和长平公主抱头痛哭,随后在府内住了下来。

但几天后,长平公主暗中找来太子,给了他行李,告诫他说周府上下都看见有人对太子行礼,为了避免祸端,赶紧逃亡别处,日后也不要来周府了。但太子长居深宫内,毫无生存能力,在外面晃荡几天后又回到了周府,周奎虽然留宿,但也怕招来祸端,和侄子周铎商量后,决定让太子诈称姓刘,以普通书生的名义住在周府,否则就要报官。但太子却不同意,双方争执起来,“傍晚与公主哭别而去。数日复至,公主赠一锦袍,密戒云:‘前来,皇亲上下行礼进膳,顿生疑衅,可他去,慎无再至也。’痛哭而别。十九日又至,奎便留宿。二十二日,奎侄铎与奎谋曰:‘太子不可久留,留且陷害,不如去之。’奎因语之曰:‘太子自言姓刘,说书生理,可免祸,否即向官府究论。’太子曰:‘我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如此,何不遣行?乃留我何意?’奎曰:‘汝第言是姓刘假太子即已。’太子坚不从,晚,奎令家人椎系之,逐之门外。捕营健卒遂以犯夜擒去,明晨献之刑部。曰:‘此假太子也。’即会刑部山东司主事钱凤览勘其事。讯内侍旧臣真伪何如,内侍常共言此真太子也。旧司礼太监王德化亦言其真。百姓观者数千,皆应声称真太子。是日送入殿中,廷勘之。太子言宫中事颇同,历诏之,内监多不言是。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太监,尝侍我,讯之可知。’杨仓猝曰:‘奴婢姓张,不姓杨。先服侍者,非我也。’因呼旧锦衣尝侍卫者十人,讯之,十人齐跪曰:‘此真太子,愿无伤!’遂下常侍内监及锦衣十人同太子皆系狱。”

当时的刑部尚书是正白旗出身的吴达海,对于他来说,这个案子其实很好办,只要确认太子身份真伪即可,真的就交上去,假的直接处死。为此,他叫来原内侍宦官常进节、原司礼监宦官王德化辨认,二人均说是真太子,随后又把太子送入宫内审问,让他辨别宫内的事务,均对答无误。如此一来,太子身份基本就可以确定了,不久,吴达海又喊原锦衣官李时荫及其他曾经侍卫太子的共十人辨认,十人都声称是真太子。

然而等询问到明朝宗室晋王朱审烜时,朱审烜却一口咬定这是假太子,案子起了变化,吴达海选择将太子及声称为真太子等十五人下狱待审。

在审讯阶段,刑部承审官山东司主事钱凤览却在审理后上书这是真的太子,但朱审烜却坚持表示这是假太子,却遭到钱凤览的呵斥,双方争执不下,刑部又重开廷讯,而这次,刑部又找来新的证人。

冯铨

这二人分别是教过太子读书的少保兼太子太保谢升和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这二人在清军进入京城后便归降了清朝,且都官复原职。一个太子老师,一个是礼部尚书,这总不会认错吧!“时旧阁臣谢升久入内院升,旧当侍讲,认太子,初讯时升亦以为非是,太子呼升曰:‘谢先生岂亦不能相识乎?前时某日先生讲某书言某事云云,如是先生犹忆之乎?’升默然不复言,乃曲躬打揖,凤览复怒升,因诋升不臣。”此举又让案件陷入了僵局。“钱凤览上疏力诤:‘周奎恐惧,妄以为假,岂有所为假冒也。昨刑部官共周奎遁辞曰:“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其愚妄之私,尽露于此一语。’”

周奎为何态度暧昧,是因为他先得罪崇祯帝,却被清朝优待,因而担心前朝太子会给他带来灾祸,必然不会说真话。周奎不说真话,谢升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说真话,既然他们都不肯说真话,其余的宦官小官也不敢说真话。

而随着得知这个消息的人越来越多,京城百姓都知道朝廷正在审问前朝的太子,且都认可他是真太子,一时间京城关于太子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此后不断有人上书,有请求留下太子给前朝祭祀香火的,还有人指责谢升身为宰辅,又是太子老师,仅仅因为入仕新朝就蔽主求荣,罪大恶极,甚至还有人要求将自己挫骨扬灰以赎太子的。就这样,一个真假太子前前后后拖了一个多月,依旧没能审明白。

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十日,摄政王御殿谕群臣曰:‘汝等力争太子,何意?我自有着落,何必尔辈若争?’于是御史赵开心同钱凤览并而奏言太子甚切,摄政王曰:‘尔等言太子真伪,皆无伤。言真,不过优以王爵;言伪,必伪家识之乃决。独晋王为明朝王子,谢升为明朝大臣,而凤览不逊晋王,为无君;百姓骂大臣,为无上,如此皆乱民也。除伪太子外,凡系狱争言太子无状及钱凤览、赵开心等,尽斩之。’”

说是这么说,但如何确定真假太子呢?多尔衮以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依旧将太子关押在狱中,同时表示晋王朱审烜是前朝宗室,谢升是前明的大臣,但钱凤览却呵斥晋王,百姓又骂谢升,这些都是乱民,理应处死。而陕西道监察御史赵开心在太子辨别期间声称“太子若存,明朝之幸”,也一并处死。好在诸臣上书求情,赵开心才免于一死,至于钱凤览由斩决改为绞刑,得以保留全尸,而民间有人想要召集众人去救太子也被擒杀。

爱新觉罗?多尔衮

如此一来,多尔衮直接在众人面前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关在监狱的就是假太子。这下子再也没人愿意证明这是真太子了,之后案情的审理就快速了很多。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日,清廷榜示天下,声称假太子已经招供了,经过袁贵妃的指认,这并不是真太子,而是京师人杨玉,因贪图富贵冒充崇祯太子,理应处死,而参与附会的内侍太监常进节、原锦衣官李时荫及其他侍卫等十五人,一并公开处死。“奎跪献酒食既而疑其伪。具疏以闻。随令内院传故明贵妃袁氏、及东宫官属内监等辨视。皆不识。问以宫中旧事。亦不能对袁妃等皆以为伪。惟花园内监常进节指挥李时荫等执以为真吏部侍郎沈惟炳、御史赵开心、给事中朱徽等各言事关重大宜加详慎。因下法司覆勘。得假冒状。杨玉、李时荫等十五人。皆弃市。以开心疏中有太子若存、明朝之幸一语。亦论死。因系言官。免罪。夺俸三月。”

至此轰动京城的“北太子案”尘埃落定。但多尔衮却假仁假义地表示愿意善待故明太子,任何能够提供故明太子线索的有赏,故明太子如果来投,清朝愿恩赐供养等等,此举无非是笼络人心,然后将明朝宗室一网打尽罢了!

北太子案一事见于《清实录》及众多清初私家史书,而不见于清朝官修的《明史》,反而增添了不少可信度,可以确切地说,多尔衮处死的其实就是真太子朱慈烺。但在明末那个阶段,大家都为了在新朝保全自己,自然不敢指认。

首先就是明思宗的岳父周奎,周奎在明末那些事就不说了,大顺军入城后被李自成百般拷掠,夫人、儿媳自缢,长子也死于大顺手上,彻底经历了一次国破家亡。但多尔衮入城后,按照范文程的策略,清军自称义师,打着为明思宗报仇的名义安抚百姓,因而周奎在清朝反而受到了优待,深怕这个前朝太子会给他带来灾祸,自然不肯说真话。

至于谢升和冯铨,两人都是明朝的大臣,且都做了贰臣,毫无节气。谢升听闻清军进入京城,从老家来到北京投降,得以官复原职,身为太子老师,岂能认错?但看到太子的外公都否认不是,他疑心周奎为何说谎,因而考虑对自己最有利的说辞。

而冯铨在太子出生前就在家赋闲了,根本不认识太子,而且品行低下,清军刚入关,举家就皆穿满装以示归顺。而听闻大顺降将姜瓖意图归顺清朝,身为文渊阁大学士的冯铨却向其索贿三万两,其德行可见一斑,因而他也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说辞。

朱审烜为何也说是假的呢?他自己身为晋王,本身就没见过几次太子,而晋王作为朱元璋嫡三子一系,嫡次子一系的现任秦王已被李自成杀害,如果朱棣这一脉没人在京城,自己岂不是可以获封王爵以祭祀明朝?这就是他的心思。

爱新觉罗?多尔衮

至于多尔衮,看到前朝太子在民间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不得不绷紧了神经,而现在南方还未平定,任由前明太子在北方,势必会引起有心人的利用,到时候振臂一呼,北方又会陷于内乱。而看到京城士绅百姓一封又一封的保全奏折,更坚定了多尔衮的杀心,哪怕是真的,他也认定是假的。顺便还能以此为借口,让前明的宗室吸引到京城,到时候是死是活都由自己决定。

从顺治四年(1647年)开始,多尔衮和日后的清世祖开始有意识地屠戮明朝宗室,至于朱审烜,也在顺治五年(1648年)被多尔衮处死,没落到一个好下场。可以说,一场太子案,尽显皇权交替中各个人的嘴脸,嘴上都是大义,心里其实都是利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8615.html
0
最新回复(2)
  • 跬步科技2024-04-12 00:33
    引用2
    估计崇祯皇帝不是没想过把朱慈烺送到南京去,自己在北京身死,太子在南京登基。怕就怕自己挺过来了,太子却还在南京登基,自己岂不是成唐玄宗第二了。应该就是赌一把自己能绝地重生,才没把太子提前送到南京
  • 爱游戏的萌博士2024-04-11 14:43
    引用1
    如果崇祯太子甚至崇祯本人不死,而是逃到南方号召各路人马勤王,南明也不至于群龙无首四分五裂,最后被清廷给消灭掉。明朝灭亡,崇祯负最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