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日渐暮,有关丧失和哀悼的话题总是不容易被谈起。
今天实际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正在经历着无数丧失。每一天,时光流逝,当我们夜晚闭上眼睛,就面临着丧失——这一天的死亡。
不止一位失去家人的人我分享过,他们对时间的感受:冰冷、无情、残忍甚至迫害……或许一部分也是无法面对如此频繁且残酷的丧失,多少个夜里,我们睡前刷着手机,直到精疲力竭;或者要喝上一杯;或者要听着点什么……如果处在这种状态时,某一次,我们能不下意识的沉浸在手机、酒或者声音中,而是有意地去感受,再去让那个模糊的感受生发,那会是什么?会不会太过困难?甚至恐惧?
被赋予?数字生命?的逝去女儿、已故父亲 AI?复活?正重塑人类伦理
那么,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一个救星便诞生了。
音乐人包小柏用AI换脸技术「复活」离世的女儿;内地男子用Ai换脸「复活」病逝父亲宽慰奶奶......近期AI换脸术引发关注,用此技术「复活」亲人为这一技术赋予新的意义,亦可能引发新的伦理争议。
新的科技蕴含的社会和伦理价值,有着很大的正面意义,无法被忽视。AI技术将重塑人类的伦理观念。
过去,AI换脸技术常被使用在影视剧中,不过近期该技术再度引发关注。
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过世后,他十分思念,便利用AI技术,使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不仅可以唱歌,还能对话。原本天人永隔的亲人,竟透过数字AI实现互动,画面感人。
在辽宁,一名男子的父亲因病离世,但全家人为了不让奶奶过于伤心,一直隐瞒这个悲痛的事实。为了缓解宽慰奶奶的思念,男子决定模仿父亲的模样,利用AI换脸技术,将自己的面容替换成父亲,彷佛让父亲「复活」一般。男子也通过这种方式,缅怀父亲,向过去告别。
用AI虚拟奶奶 明知虚幻
很多人对「AI复活」逝者的最早印象,可能是去年清明B站00后UP主吴伍六用AI工具还原已故奶奶的新闻。吴伍六是一位上海的00后视觉设计师,去年他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吴伍六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并和奶奶对话。视频里,「奶奶」讲着湖北的方言,头发花白,像她生前一样「唠叨」。
当吴伍六问奶奶生前和他爸打电话时说了些什么,这位AI奶奶对答如流:「我和他说别喝酒,要节约,别打牌。」吴伍六再问奶奶过年的东西买了吗,「奶奶」用湖北方言开心地说:「买了两壶油,私人榨得很香啊。」因为非常思念奶奶,吴伍六还和「奶奶」聊了升职加薪等,他说的每一句话,「奶奶」都会仔细聆听,或是点头,或是眨眼回应,还不时发出爽朗笑声。
吴伍六介绍,用AI「复活」奶奶,是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奶奶的突然离去。吴伍六从小由奶奶带大,与奶奶的感情很深,「以前我遇到事都会和奶奶说,现在我也不知道和谁说了,其实我还是很想和奶奶说。」
吴伍六平时从事AI工作,他导入了奶奶的照片,制作出奶奶的动态头像,又将奶奶生前的通话音频导入AI,训练AI模拟出奶奶的声音和语气。
吴伍六明白,屏幕前所呈现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影像,「但怎么说呢,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说几句话也是好的。」
在电影「流浪地球2」里,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想让逝去的女儿在数字世界里再度「复活」,当女儿的影像重新出现时,他坐在屏幕前泣不成声。这也是周权所希望的,他相信总有一天,科技的力量会让儿子以「数字生命」的形式重新回来,在屏幕另一端和他对话,陪伴在他身边。
放弃复活姥爷 怕更空虚
而面对「复活」逝去亲人的「诱惑」,有人最终选择放弃。
据极目新闻报导,从小带小何(化名)的姥爷在两年前因癌症去世,刚开始并没有感到特别难受,后来经历过被裁员、和女友分手等波折,他开始无比思念那个在小时候接送他上下学、给他买糖葫芦吃的姥爷。2023年初,小何刷到了吴伍六与AI奶奶对话的视频,瞬间让他燃起了希望。他渴望再见到姥爷,再和姥爷讲一讲自己这些年受到的委屈,再听听姥爷的唠叨。
但小何终究没有选择用「AI复活」姥爷。他说那段时间很纠结,一方面他对姥爷的思念让他迫切地需要和姥爷再次对话,但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AI终究是AI,AI是不会给他买糖葫芦吃的。
「我有想像过那个场景,我和姥爷在屏幕上对话,但我也会意识到,这些终究是虚幻的,只是得到了那一瞬间的满足。我害怕满足过后也许会陷入更大的空虚,会让我更直接地感受到姥爷再也回不来了这个事实。」小何说。
这是AI最大的意义,亦认为这是人类「数字生命」的启动时刻。但也有网民担忧,AI换脸技术若自此之后发生滥用的情况,是否会出现法律争议、伦理问题。
AI技术可以运用在影视行业、安防领域、教育展览行业、医疗领域等等。虽然AI技术会打破真实和虚拟的边界,使人类的存在「失真」,且「复活」亲人可能引发人类情感和伦理方面的争议。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消解争议,重塑人类新生活、新价值、新伦理。
而「AI复活」引发的道德和伦理争议,以及法律层面的风险也无可回避。肖像权侵犯、隐私数据保护、AI诈骗等,底层技术的进步也催生出了巨大的灰色地带,目前既无专门的监管条例,也没有自发形成的行业标准。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何丽长期关注丧亲及哀伤领域,她认为,「制作AI数字人其实是生者对死亡和分离痛苦的一种抵制」、「虚拟亲人」的出现弥合了生与死的鸿沟,评判持续性联结是否健康的标准在于是否接纳亲人离开的客观事实。「和逝者最好的联结是一种内在化的联结,比如你活出他希望的样子、成为他所希望的人,以此和他保持精神上的联结。毕竟,爱不是遗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