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土地贫瘠,收入匮乏,如何长期保持数万红军?与陈济棠秘密合作的钨砂是关键

鸢飞九天20182024-04-11 22:23:40  52

1929年1月,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这块横跨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红色根据地,就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根据地。

当时,这片根据地不仅被称为中央苏区,而且拥有当时全国最强大的一支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苏区毗邻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不仅地处战略要地,而且直接威胁到了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的核心统治区域。

因此,从根据地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军阀不遗余力的围剿。

从1930年中央苏区成立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仅蒋介石发起的大规模围剿就高达5次之多,动用兵力更是超过百万。

而中央苏区在鼎盛时期,苏区的人口也不过三四百万。所以,为了抵御敌人的围剿,发展红色根据地,中央苏区不得不长期维持超过10万的红军队伍。

也就是说,以中央苏区贫乏的农业产出和经济收入,要供养十万大军以及相当数量的脱产干部,中央苏区面临的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赣南、闽西这些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地区,纯靠农业产出供养十万大军,即便是竭泽而渔都无法实现。

而中央苏区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10万大军并多次打破敌人的重兵围剿,与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合作的钨矿生意,可谓居功至伟。

钨从被人类发现的那一刻起,就在人类工业之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随着科学家发现钨对于钢性质的影响之后,更是被升级为战略金属。

添加了钨的钢铁,展现出极其卓越的性能,因此,作为重要的战略金属和战略资源,钨矿一直是各大国进口的重点。

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之后的纳粹德国,为了扩充军力,一直竭尽全力的大规模生产武器装备,而钨,则成为德国最缺乏的一种战略金属。

而当时,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钨矿,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钨业市场的中心。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钨产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的60%以上。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在经济发展几乎凋零的情况之下,钨矿的出口,成为蒋介石及产矿地区军阀的重要收入之一。

以占据广东省的南天王陈济棠为例。

1933年5月,陈济棠专门邀请纳粹德国国防军驻华代表汉斯克兰,在广州秘密签订了一份易货协议。

当时约定,陈济棠以中国的原材料交换德国的工业品,协议总额高达2亿马克。除此之外,陈济棠还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包括德国帮他在广州修建系列兵工厂、在广东修筑铁路,建造现代化码头船坞等。而陈济棠付出的代价,相当一部分是德国所急缺的钨砂。

同一时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也与德国签订了易货协定——《中国农矿产品与德国工业品互换实施合同》,这个合同,与陈济棠签订的几乎别无二致。

可以说,随着中国钨矿的发现和世界列强对钨矿的紧缺,中国的钨矿出口成为各路军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而在出产钨矿的中国南方各省份中,尤其江西南部地区的钨矿产量最为丰盛。当时,国民党曾做过统计,赣南的钨矿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七成之多。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随着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相当一部分赣南钨矿被中央红军控制。

钨矿出口,当时堪称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不愁卖得出去,而且价值高昂。

然而,中央苏区被四面包围,既没有港口,也不濒海。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将中央苏区生产的钨砂卖出去,就成为中央苏区的当务之急。

而且,当时由于敌人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全方面的围剿和封锁,中央苏区面临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其他物品尚可忍耐,但是,对于人体生命所必需的盐油等物,因为蒋介石的严密封锁,使得根据地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当时,为了应对这种原油的紧缺,根据地不得不实行盐油公卖:

每人每天,只允许购买三钱,五口之家,得购一两五钱,余类推,但购时必须凭证,失证请求补发,手续甚繁。离赤区稍远之地,可通融,一次购备三日之用。

根据地老百姓如此,红军也好不了哪儿去。当时,红军部队因为缺乏食盐,战士们不得不用辣椒干、萝卜水代替食盐煮菜,时间长了,很多人身体出现浮肿甚至患上了疾病。

所以,面对红军极其严峻的经济困难,在军事突破无法立刻实现的时候,中央苏区决定转而与国民党统治区一些为高额利润而来的商人合作,这其中,合作最大的客户则是南天王陈济棠。

陈济棠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原大战之后,他就已经事实上割据广东,成为军政大权在握的南天王。

也因此,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和地盘,陈济棠与蒋介石存在天然的矛盾。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虽然中央苏区也有部分地区位于陈济棠统治下的广东,但是,面对蒋介石一再催促的围剿红军,陈济棠却并不上心。

因为陈济堂认为,广东濒临大海,红军虽然可怕,但大规模进攻广东的可能性却并不大。所以,陈济棠虽然对于其统治区内的共产党从来没有丝毫手软,但是对于进攻中央苏区却十分消极。

尤其当陈济棠认识到中央苏区的存在,客观上阻挡了蒋介石主力进入广东之路,还能够与中央苏区合作赚钱之后,陈济棠对于剿共就更加不上心。

陈济棠控制的广东也有钨砂的出产,但是,产量比之赣南却相距甚远。根据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的统计,1929年时,广东钨矿的产量为3582吨,1930年为2433吨。

而以广东的钨矿产量,根本无法供应陈济棠与德国人签订的钨矿出口合同。所以,赣南钨矿一直是陈济棠最重要的钨矿来源,这一点,从红军占据赣南之后,依然没有什么改变。

中央苏区建立之后,苏区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困难,而陈济棠为了完成他的割据,也急需钨矿出口赚钱,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陈济棠从来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虽然他急需赣南钨矿,但是,如果自己能够直接占据赣南,赚的岂不是更多?

所以,对于中央红军,陈济棠也曾派粤军参与围剿,试图击败红军占领赣南。只不过被中央红军击败而已。发现武力无法实现愿望之后,陈济棠才被迫退而求其次,选择与红军合作。

红军对钨矿的重视也很早,早在1932年,中央苏区就专门成立了中华苏维埃钨砂公司,其目的更是极为明确:

成立钨砂公司,就是为了领导中央苏区的钨砂生产,多产钨砂,粉碎蒋介石的经济封锁。

完成内根据地的钨矿的开采、生产、运输之后,销售就成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当时,中央苏区在江西、福建等多个省份各地区建立了贸易分局,这其中,位于赣县江口的江口对外贸易分局,由于此时粤军驻防赣南,迅速成为中央苏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分局。

江口分局,最重要的贸易物资正是钨矿。

那么,在4年多的中央苏区时期,根据地究竟生产了多少钨砂,与陈济棠合作的钨砂贸易又卖了多少钱呢?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中央苏区因为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丢失,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又损失惨重,所以,对于中央苏区钨矿的产量和贸易的价值具体数据,资料很少。

不过,根据当时担任赣东北苏区最高领导人的(后叛变)曾洪易,在当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在《对于经济建设中的几点意见》( 《斗争》第 42 期,1934 年 1 月 12日) 一文中记载:

1933年,“据中央财政部收入统计,今年一月至八月国营事业的收入还只有十万零七千一百八十八元 ( 其中还包括各种生产的盈利在内) ”。

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中央苏区时期,根据地卖出的钨矿产量和贸易金额有两三种观点。

第1种观点是,中华钨砂公司在成立之后一直到中央红军长征离开根据地之前,一共生产了4193吨钨砂,占据当时江西省钨产量的18%,而出口的价值则为430万银元。

第2种观点是,中央苏区时期共出产钨砂7890吨,为中央苏区带来了620万银元的收入。而第3种观点的数字是,钨砂一共产生了生产了4020吨。

不过,无论哪种观点,毫无疑问的是,中央苏区时期钨砂的产量都超过4000吨,而所获得的大洋,则在400万人员到600万元之间。

如此巨额的收入,几乎占据了中央苏区全部财政收入的70%之巨,可想而知,钨砂对于当时中央苏区的重要性。

红军赚的不少,掌握路径和合同的陈济棠赚的自然更多,大概也因此,红军长征前夕,面对红军借道的要求,陈济棠最终选择了同意。中央红军因此顺利突破封锁,踏上了长征之路,中国革命,也因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635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