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天皇
日本迄今为止,一共126位天皇,其中绝大部分都很平庸(始终如一的坚持近亲繁殖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傀儡居多,真正能行使天皇的权利,并有所作为者少之又少。飞鸟时代的天智天皇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有为君主之一。
18岁初露锋芒,屠灭苏我氏,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所向披靡,通过大化改新,攫取了大权,并推动日本社会朝着文明时代迈进,直到37岁时,大唐天兵给了他沉重一击,这才如梦初醒,明白了井底之蛙的真意。
战败后的中大兄皇子,内外交困,焦头烂额。为了扭转危机,他先是放低姿态,遣使西向,与大唐、新罗修好,恢复邦交。
与此同时,制定严密的国土防卫政策,兴建大量的军事设施,以备不测(大唐此时的军事重心还在高句丽,压根瞧不上这个蛮荒小岛)。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他决定一改往日强硬态度,向守旧势力妥协退让,承认其特权地位,并允许贵族恢复一定数量的部民。
公元667年,迁都近江(今滋贺县)。
第二年,执掌日本政坛近20年的43岁高龄的中大兄皇子终于正式登基,成为第38任天皇——天智天皇。同年参照唐律——贞观令,制定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近江令》,将大化改新的政治成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此事真实性存疑,日本人自己都不信)
公元669年,天智天皇的亲密战友中臣镰足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天皇赐姓藤原,以彰其功。
晚年的天智天皇依旧在不断地完善大化改新的相关政策,希望在自己死后,日本还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现实终究比想象残酷,公元672年正月,天智天皇在严寒笼罩的皇宫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壬申之乱
自大化改新以来,天智天皇的亲兄弟大海人皇子便始终伴其左右,尽心尽力,辅佐兄长一步步踏上权力的巅峰,积累了较高的名望。而按照日本自敏达天皇(第三十任天皇)以来同母兄弟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大海人皇子便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中日之战,日本战败,天智天皇的威信遭到沉重打击,大海人皇子趁势而起,掌握了大量实权,凝聚了属于自己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兄弟二人也因战后的许多政策问题产生分歧,特别是对守旧势力的妥协,引起了大海人皇子的极大不满。双方矛盾最大时,天智天皇几乎要杀了自己这个兄弟。
据说兄弟间的矛盾还来源于一个歌女,类似曹丕、曹植、甄宓三人的感情纠葛。
公元668年,天智天皇正式登基,按照惯例,大海人皇子被册立为皇太子。
为了避免日本皇室长期以来的皇位继承纷争,天智天皇想引进大唐的嫡长子继承制以代替不靠谱的兄终弟及制。
经过数年的分析与筹备,公元671年,天智天皇任命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为朝廷最高官职太政大臣(这是该官职自出现以来的首次任命),苏我赤兄为左大臣,中臣金(中臣镰足的堂兄弟)为右大臣。在近江朝廷占据优势的守旧势力尽皆聚集到了天皇与大友皇子身边,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大海人皇子,瞬间失去了一切权利,他也明白了自己兄长的用意,要易储了。
同年八月,天智天皇病重,召大海人皇子觐见,并表示要让位于他。面对这赤裸裸地试探,大海人皇子根本不敢接话,而是极力推荐大友皇子,同时自请出家,以表忠心。天智天皇或许还是念着血脉亲情以及对方数十年来的辅佐之功,终究还是没能狠下心来,放其离去。
大海人皇子离开近江,退到吉野,一边积聚力量,一边静观时局,徐图再起。
公元672年正月,天智天皇去世,大友皇子继位(是否正式继位,存在争议),是为弘文天皇(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治天皇才追认其为正统序列的天皇)。
为了稳固帝位,大友皇子立誓要消灭大海人皇子,毕竟对方还顶着皇太子的身份。大海人皇子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主动联合东国(关东及东海地区)势力(渡来人的主要安置区域,封建势力强大,属于革新派力量),组织了数万兵力与大友皇子展开激战,这便是日本早期最大的内乱——壬申之乱。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最终以大海人皇子全面胜利,大友皇子自杀而告终。
壬申之乱表面上是两个皇子之间的皇位之争, 实质上是自大化改新以来,革新派与守旧势力矛盾的总爆发。此战,守旧势力的力量被大幅削弱,革新派占据朝堂,对大化改新的成果不断予以深化,极大推动了日本建立律令制国家的进程。
天武天皇
公元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顺利登基,是为天武天皇。
新政府建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推翻天智天皇晚期对于守旧势力妥协退让的相关政策,并继续在日本社会推行改革。
彻底废除世袭的氏姓制度、贵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将全部土地和部民收为国有,完成全国户籍统计工作,完备地方行政体系。
守旧贵族势力在此过程中,遭到沉重打击,各地中小贵族纷纷崛起,进一步分化了传统贵族的力量,使得改革的阻力大幅削弱。
天武天皇秉承着改革派深入学习大唐先进经验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以天皇权威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他废除了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御史大夫等实权官职,于天皇之下,只设太政官和大弁官,相当于传声筒,上传下达,无实权,各部官员奉命行使部门职权。天武天皇在位14年,一切政令皆由其自身制定,对权力的执著可见一斑。
为彰显自身继位的正统性,提升天皇的威严,天武天皇决定向中国学习,编修国史。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相继进入编写阶段。由于日本自身的历史多为口口相传,缺失极为严重,所以这两本书中充斥着大量有争议的内容,尤其是《古事记》,几乎就是一本神话故事书,其内容处处彰显其民族特性——变态。
公元681年,天武天皇立嫡子草壁皇子(又是个奇葩的名字)为皇太子,正式引入嫡长子继承制。
同年,天武天皇仿照唐律,着手制定《飞鸟净御原令》,日本开始向律令制国家迈进。
律:法律,明确违法行为及惩罚措施;令:法令,即国家运行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律令制起源于隋唐,随后传至周边汉文化圈内各国。
在这个律令中,天皇一词正式出现,并成为日本国王的正式称呼,不过,中国这边依旧以日本国王来称呼对方,直到北宋时期,才在正史中改为天皇。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的平等外交地位,此时的唐朝皇帝李治自称天皇,皇后武则天称天后,所以日本这边也不打招呼,直接盗用,且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685年,天武天皇开始缠绵病榻,皇后代理执政,成为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几乎复刻了李治与武后的故事,这日本人还真是好学啊!
公元686年,天武天皇病逝,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始终未能下葬,皇太子无法继位,故暂由皇后称制。岂料,这一搞就是两年多,中间还爆发了大津皇子的叛乱。皇太子本就体弱多病,没完没了的丧葬事宜最终彻底耗尽了他的生命力。
公元689年,老皇帝终于下葬了,但皇太子也跟着去了。
考虑到皇孙轻皇子年龄太小(才7岁),皇后决定效仿前代,女主临朝,于是日本历史上第三位女天皇持统天皇就这么巧妙的登基了,比我们的武后容易太多了,毫无阻力。
未完待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8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