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在产业链金融应用的六个关键问题

数智前线2024-04-10 15:11:26  63

场景契合,过往服务小微企业形成的认知积累以及大数据风控的成熟应用,共同构成了网商银行探索大模型落地的基础。

文|徐鑫

编|任晓渔

2024年被视作大模型产业落地爆发元年。

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也最有资金实力和意愿投资前沿技术的金融行业,如何落地大模型,在过去一年一直是大模型赛道及行业内的热点。

4月10日,在2024数字产业链金融行业峰会上,网商银行宣布旗下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大雁系统升级,AI大模型首次应用于产业链金融场景,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便捷性。

相比代码助手和客服助手、智慧办公等金融行业主流场景,网商银行用大模型的方式有极大独特性。这个案例里,大模型并非直接与用户互动,生成内容,而是应用于小微企业信用刻画,靠近金融行业“神经中枢”。

当下,整个大模型赛道,找到场景仍是落地的关键。网商银行如何在供应链金融场景里使用大模型技术,它带来了什么改变?

在强监管、高安全、高可信的金融行业里,如何规避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保证可用性?

网商银行如何解决数据、算力、算法等诸多挑战?

金融行业能否大范围复制?

本文将一一解码,看网商银行如何在供应链金融场景落地大模型应用。

01

大模型应用于产业链金融后,效果如何?

在理解大模型发挥了什么价值前,需要先理解没有大模型之前,一个典型的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在银行眼中是什么样子?

浙江丞达,一家生产特种尼龙材料的企业。每接一单新生意,他们都需要大量现金买原料、投入生产,但客户回款周期通常在3个月左右。浙江丞达在资金周转期,可以向银行申请信贷服务,不过仍然需要抵押房产,并经历一周的等待

丞达所产的高温尼龙形似大米粒,能长期耐住150-200℃的高温考验,但丞达自身却未必能耐住现金流随时断裂的可能。

网商银行行长冯亮介绍,大模型应用以前,丞达在银行的风控系统中是这样的——一家普通小微,工商信息显示机械制造行业,年销售额1000万左右。具体做什么不知道,产品用在哪里不知道,行业好不好,对手如何和经营情况不知道。

丞达自己也不知道,生产的产品通过层层流转,最终用到哪里。与产业链上的大品牌离得实在太远了,没有大企业担保,又没有可信的经营数据,担保贷款和纯信用贷款这两条路子,都很难走得通。

有大模型后,发生了什么改变?

不妨想象一个人的视力从4.0到了5.2。冯亮展示了有大模型的“显微镜”后,被重新看见的丞达:

它生产的尼龙材料,经过了层层加工、装配后,最终用在了比亚迪汽车、华为手机的绝缘层。

它位于浙江嘉兴平湖,浙江四大新材料基地之一,拥有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与原材料优势。

丞达在这个领域是“潜力股”——手握12张专利证,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尼龙产品的品质好,价格优。

在这些标签下,丞达理所当然是一家优质的小微企业。当丞达的老板潘弈丞从支付宝里使用网商银行应用申请贷款时,他能拿到200万的额度,无需抵押,随借随还。

在汽车产业链上,网商银行用大模型已经识别了270万家小微企业,其中100万家获得了授信

获得金融服务的用户中,64%为首次获得纯信用贷款,近3成为科创型企业,且获得了更高的额度。

因为秒贷秒批的金融服务,他们在经营上实现了“0账期”,可以多接订单,每月交付量平均提升17%。

目前,网商银行已通过大模型搭建了汽车、医疗、建筑等9条产业方向的产业链图谱,识别超2100万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

02

大模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大模型在网商银行产业链金融的应用分为两部分:

第一步,基于大模型的知识抽取能力,大雁系统构建一个全面的产业链图谱。在图谱里,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生产厂商、经销商和上游的零部件提供商、更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都能被一一识别,每个环节里分布着的企业也清晰明了。

以汽车产业链为例,大模型会以看到发动机厂商、轴承厂商、电机厂商、4S店等环节,看见每个环节分布着哪些企业,由点成线再成网。

整个过程好比探照灯不断的移动,将毛细血管的小微全部照亮,并清楚的看到它和哪些企业发生关联。

构建这张图谱要做大量的数据爬取、数据清洗、逻辑校验和产品关系更新等工作。有了大模型的知识抽取能力,一张张更完整的产业图谱才有绘制可能。

第二步,大模型有语义理解、生成能力,与大模型驱动的Agent实时反馈能力叠加,能够更好地刻画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

此前刻画小微信用时,需要提交非常具体完整的信息,例如“近十四天销售额波动”,由大数据系统评估和测算,判断能否用于帮助增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

现在只需提交模糊信息,大模型理解了语义,会自动生成非常多潜在刻画维度。描摹小微用户经营状况的能力因此有指数级提升。企业与产业链网络间的多元立体关系也能更清晰呈现。

以丞达为例,有了大模型能知道它生产的高温尼龙被用到比亚迪汽车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接下来,Agent可以自动读研报等,提取与丞达所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它自身经营相关的有效信息。

比如了解“纯电车和混动车的销量变化趋势”,判断整体行业的前景。识别丞达位于嘉兴平湖,判断它的供应链优势明显。看见有12项专利,知道它在同行中的研发能力。供货稳定,业绩呈增长趋势……一个又一个标签下,丞达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信用评分。

在这个过程中,大模型像一个24小时无休的智能产研专家,小微信用画像识别效率提升了10倍。产研专家成本高昂,只能服务少部分人,现在有了大模型普通小微也能获得同等水平的服务

此外,由于它能够实时自动读取动态的信息,使得所有的判断都是“新鲜”的,对小微风险的预测更为精准。

03

为什么选择产业链金融场景切入?

这与大雁系统所服务的领域,用户的迫切需求及当下面临的痛点有关。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处于供应链上游和末端的小微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处于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

之前的供应链金融场景,各类机构多是给大型企业的一二级大经销商提供服务,一般要由大型企业担保。简单来说,品牌承担一定的风险,经销商的货物需要抵押。银行可能还会对经销商的ERP系统的进出货动作和仓库仓储情况有验仓等一系列复杂操作,这些供应链上的企业才能拿到流转资金。

但还有大量小微企业,处在供应链末端,很难被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覆盖到。比如,你很难想象,一个家电品牌会给遥远的上游里某个塑料零件小工厂提供担保。

即使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证件在实际获取金融服务时,也不如法人的房本好用。

然而,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中小微又非常重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达到5092.76万户,99%为中小微企业。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这个数量能达到亿级。

以往因人力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被供应链金融覆盖的场景,在有了数据要素流通、AI大模型的今天,出现新的可能性。

04

如何确保大模型能落地、可用?

前提是安全。

金融行业的强监管,容错率极低,大模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幻觉”,生成的信息不一定可用。

怎么破题?

第一步是对大模型生成的画像标签,进行测评。举个例子,企业是达人直播还是自播——大模型判定这是小微经营信用的潜在因子。工程师需要验证、测评它是不是真的可用。

具体做法是,把这个标签,拿到不同的客群里验证,通过算法测算对比,看这个标签影响下,已经完成过信用等级评定的用户群的风险是否有发生变化。从而判定它是不是可以作为风控时的参考标准。

验证的结果还要能规模化使用。比如在网商银行这个千万级小微用户的平台上,如果某个标签只能筛选出100个用户,它也不是一个能用来定义小微企业的信用维度。

过程并不容易,“开始的时候,1000个标签可能最后验证出来只有几个维度可用。”网商银行高级技术专家方珂说。

第二步,实际应用中,还有一道“风险守门员”。大模型不直接参与风控系统决策环节。大模型只是用来刻画客户信用,经过严格验证后得出经营画像。风控决策系统经过复杂的计算和交叉多维度验证,最终判定给小微企业更适合的授信额度。

05

应用过程挑战几何?

要把通用大模型搬到网商银行的场景,还要解决很多工程难题。

首先是模型部署,金融行业有数据安全要求,大模型落地应用必须本地化部署,通过本地训练出来,权限也要可管控。

网商银行的大模型应用,底层的通用模型来自蚂蚁集团自研大模型。

在应用过程中,他们先把蚂蚁集团的模型放到网商银行,基于网商银行的场景和数据做训练,之后再完成大雁系统的本地化升级。整个过程都在网商银行完成,“如果远程调用,除了安全层面,这么多数据和计算逻辑也实现不了。”方珂说。

场景的独特性是另一重考验。去年3月时,大模型刚刚火起来,市场上没有人有用大模型去行业场景落地的经验。

大雁系统升级,本质是利用大模型来构建图谱,提升大数据挖掘能力,这个用法不同于ChatGPT这类Chatbot通用场景,没有现成经验可参考。

方珂说,为了缓解压力,CTO拍板,承担场景选择的责任,技术团队则专心攻坚模型能力,打磨产品。经过日复一日攻坚,花费一年时间,他们最终实现了产业图谱构建和应用升级。

数据层面也有挑战。小微企业经营涉及到的行业多,数据维度复杂,不同行业线上化程度不一样,数据的厚薄也有差异。技术团队花费了极大的精力找数据,处理数据。

算力上,网商银行此前已有充分的算力储备,为大雁系统的大模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06

金融机构能否规模化复制?

网商银行能利用大模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图谱和完成小微信用刻画,既是需求驱动,也有先天性的积累。

“从服务客户的数量、对小微经营数据的积累以及对场景的认知,网商银行都具有独特性。”方珂说。

网商银行始终是以大数据风控的方式来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平台上沉淀和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户的数量超过了5000万。

这些积累形成了对小微企业经营的认知,叠加上此前大数据风控的成熟应用,共同构成了网商银行利用大模型探索产业链金融应用的基础。这也使得其他企业简单照搬场景,要走通这条路很难。

方珂提到,产业链数字化以及产业链金融领域的玩家很多。比如,一些大型生产制造企业,也希望了解产业链的全貌。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希望通过类似的创新去对外提供服务……大模型还没有教科书级别的解法,每个公司只能依据自身优势和客户去摸索。

而对网商银行而言,大雁系统的大模型升级仍有很远的路要走。接下来,他们还需要全方位理解更多的产业链所需要的信息,引入更多的信息维度和数据,持续打磨“大雁”这只鸟。

“当然,更真实的是反馈是,产业链上小微的金融服务有没有发生改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7472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