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时代初期,日本内忧外患,危机深重,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以部民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已然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百姓生活困顿,部民逃亡事件频发;文教方面极为落后,百姓懵懂愚昧,这一点从皇室与贵族无视纲常伦理足以窥见一斑;中央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强大,严重制约皇权,而地方上,皇室又不断侵占贵族领地,加之侵朝战争的负担也被压在贵族身上,导致双方矛盾重重。
国际上,早在推古天皇即位前两年,隋文帝杨坚已然终结了中国长达近400年的大分裂时代,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周边势力产生了极大的震慑。
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势崛起,大肆扩张,一度吞并了日本在半岛上的最后一块飞地——任那地区(由于史料缺失,任那地区的归属前后矛盾较多,时间线混乱),日新关系急剧恶化。
推古改制
推古天皇即位后,立即任命在平定物部尾舆叛乱中,立下卓越战功的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即著名的圣德太子。第二年又令其总摄朝政,与苏我马子共同辅政,勉力维持了皇权与豪族的政治平衡。
圣德太子所统军队攻克了物部尾舆的大本营,其亲信射杀了物部尾舆。
这一任命之所以没有引起苏我马子的反对,完全得益于日本皇室的伦理失序。圣德太子的父母是以钦明天皇为父亲的异母兄妹,其祖母是苏我马子的姐姐,外祖母是苏我马子的妹妹,也就是说圣德太子是苏我马子的甥孙,而推古天皇则是圣德太子的姑姑或姨姨。
总之,站在大和朝廷权力顶端的三个人,血脉关系十分浓厚。尽管推古天皇的目的是分苏我马子的权柄(身为天皇家族利益的代表,此举无可厚非),但终究是一家人,且家族利益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圣德太子自幼修习佛法和儒学,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特别是孔子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对其影响极大。在成为摄政大臣后,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逐渐成为了他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目标。为此,他在日本国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圣德太子改革”或“推古改制”。
圣德太子在日本已经被神化,这从人们对他的称呼中足以看出。在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圣德太子的肖像一直都是日元纸币上的常客,只不过现在已经被一些军国主义代表人物取代了。
改革的具体内容网上到处都是,便不做赘述了。主要是这个改革极不彻底,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为了获得苏我马子等豪族的支持,朝廷必须做出妥协,这就导致豪族势力的根基部民制和氏姓制未能废除,豪族实力依旧强大,皇权的提升相当有限,国内各主要矛盾皆未解决,社会危机仍旧不断深化。
当然,这个改革也不能说一无是处,至少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苏我氏与圣德太子皆崇佛)。同时,圣德太子劝说推古天皇以身作则,祭拜日本神话中的传统神祇,此举造就了日本人不断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住自己文化的传统。
推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树立全民共同的宗教信仰来取代传统的氏神崇拜(即祖先崇拜),以此统一民众思想,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从而强化皇权。
圣德太子崇佛还有一个原因:作为隋帝国的统治者杨坚,自幼成长于佛寺,终生笃信佛教。这属于榜样的力量。
同时恢复了中日之间断绝百余年的邦交,即小野妹子(名字很中二)出使。那句著名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外交名言便是出自此时,隋炀帝看了真是既好气又好笑。只不过,当时正在备战高句丽,不想节外生枝,于是便同意恢复了双方的外交关系。
隔年日本再次出使,为了避免外交事故,将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被日本人认为是天皇称号使用的开端。
此事中国史书中并无记载,基本可以肯定是日本人杜撰的,毕竟天皇一词要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才出现,彼时武则天署理朝政,为了政治考量,她忽悠李治称天皇,她称天后,俩人并称二圣。
日本人无文字,能学会使用汉字已经是大部分贵族们的能力极限了,创造新的词语,特别是如此重要的身份名词,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即使能造出来,没有中国皇帝的身份加持,也不会得到他们自己的认可。毕竟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才是正统,是天道所在。对他们而言,剽窃中国的先进文化,才是他们的发展正途。
从上述中日交往来看,日本朝廷希望与中国保持平等外交关系的愿望还是极为强烈的,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自卑到极致后的逆反心理,我们对此倒是很大度,本着包容开放的心态,欣然接受了这个邻居投来的所谓善意。
遣隋使以及后来的遣唐使自此开始逐渐频繁往来于中日之间,这对后来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言,通过这种交往,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
只是最终谁也没想到,竟然养出了一匹白眼狼,实属可恨!
苏我虾夷与苏我入鹿父子的悖逆与疯狂
飞鸟时代,苏我氏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豪门,从苏我稻目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钦明天皇后,苏我氏便傲立朝堂,地位无可撼动。
苏我马子主政时期,也没忘记这个家族传统,将女儿嫁给了敏达天皇的嫡孙田村皇子(即后来的舒明天皇),继续保持着与皇族的姻亲关系。
以外戚身份入主朝政,苏我氏开日本之先河,其后的藤原氏则将这一模式推向巅峰。
公元622年,圣德太子去世,享年49岁,改革之势也随之人亡政息。
公元626年,苏我马子去世,其子苏我虾夷继任大臣(物部氏被诛后,大连一职被取消,大臣便是最高官位)。
公元628年,推古天皇去世,享年75岁。
由于圣德太子走得早,而推古天皇死前又未定立继嗣之人,于是有关继承人问题再度成为了大和朝廷权力争夺的焦点。
据说,推古天皇临死前有遗言让山背大兄王(圣德太子的儿子)即位,无论真假,总之苏我虾夷不认,他要拥立自己的妹夫田村皇子。
群臣于此事意见不统一,只是慑于苏我虾夷的权势,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偏偏这时,苏我虾夷的叔叔苏我摩理势主动跳了出来,执意拥立山背大兄王。苏我虾夷对此异常愤怒,也不惯着他,直接派人将其斩杀,开了苏我氏内部残杀的先例,这为后来苏我氏的内部分裂埋下了隐患。
有了前车之鉴,群臣意见瞬间统一,一致拥戴田村皇子继位,这便是日本第三十四任天皇舒明天皇。
舒明天皇身居至尊之位,但却如同傀儡。而失去了权力的制衡,苏我虾夷俨然以天皇自居,专擅国政、僭越礼制、贪婪奢侈、横行无忌。天皇自遮其目,群臣皆莫敢言。
苏我虾夷晚年,身体欠佳,其子苏我入鹿开始崭露头角,为其出谋划策,当时的国政几乎都由苏我入鹿处理。有点类似嘉靖朝严嵩与严世蕃的意思。
公元641年,舒明天皇去世,同样未选定继承人,估计是觉着选了也没用,还容易给指定之人带来灾祸,毕竟这个继承人终究是苏我氏说了算。
为了争夺皇位,舒明天皇的两个儿子中大兄皇子(未来的天智天皇)、大海人皇子(未来的天武天皇)以及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王开始了权力角逐。
为了平息内斗,苏我虾夷多方斡旋,最终达成决议,由舒明天皇的皇后宝皇女(时年48岁,据说极为美艳)即位,称皇极天皇,是为日本第二位女性天皇,也是苏我氏拥立的第二位女性天皇。此事大概率是苏我入鹿主导的。
公元643年,苏我虾夷病重,决定交班,于是未经朝廷旨意,便直接于家中任命自己的儿子苏我入鹿担任大臣之职。
苏我氏对皇权的蔑视,严重刺激了朝中改革派的神经,特别是皇室,迫切希望恢复圣德太子时期的改革措施,提振皇权。而为了压制这股力量,苏我入鹿决定杀鸡儆猴,派兵袭杀了山背大兄王,并逼迫上宫王族(圣德太子一家)集体自杀,断了改革派的根。
此事有争议,也有认为是苏我氏及皇室主要势力担心山背大兄王对皇位安排不服,为防止日后生变,故而将其除之。
此后,苏我入鹿不断突破大和朝廷的底线,朝着作死之路发足狂奔。称自家宅邸为天子之门,自己的子女为皇子皇女,独揽朝纲,为所欲为。苏我氏在他的引领下,暴虐骄横,结怨无数。
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与亲信中臣镰足策反了苏我入鹿的堂兄弟苏我石川麻吕,发动乙巳政变,在皇宫大殿,当着皇极天皇之面,将苏我入鹿乱刀砍死。树倒猢狲散,苏我氏党羽随即被陆续策反,苏我氏家兵不战自溃,苏我虾夷于绝望中自焚而死,苏我氏本宗彻底覆灭。其旁支虽未被株连,但失去了权力的庇护,最终也走向了没落。
此次政变的领导者中大兄皇子,是舒明天皇与皇极天皇的儿子,也是未来的天智天皇,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大化改新便是他主导推行的。
此次政变的主要谋划者中臣镰足,便是未来统治日本长达四百余年的藤原氏始祖,作为中大兄皇子的心腹,中臣镰足死后被赐姓藤原氏。
未完待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7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