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蜀汉推向深渊的并非诸葛亮, 也非刘禅,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这四人

自由仙2024-03-21 11:13:09  107

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面对着强敌的逼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立无援。邓艾率领的魏军如入无人之地,一路攻破绵竹,直逼成都。朝堂上,原本应该充满战意和忠诚的声音,此时却变得异常寂静。许多大臣,或是计划逃离,或是主张投降,没有人再提持剑抵抗。

此时的刘禅,固然是帝王,但王权在这种时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权力的游戏,往往不是简单的从上至下,而是需要基层的支持与认同。当所有人都失去了战斗的意志,即便是刘禅下令抵抗,恐怕也只会被视为徒劳。

在这种绝境之下,刘禅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逃亡,要么投降。在深思熟虑之后,他选择了后者,因为逃亡的结果往往更为悲惨。

回想起诸葛亮,许多人批评他的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但实际上,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经过多年的准备。他的北伐并非毫无成果,正面战场上,司马懿并非他的对手。若非诸葛亮英年早逝,蜀汉的命运或许会大不相同。

糜芳

然而,真正导致蜀汉覆灭的,却是一些人的背叛与错误决策。在这其中,糜芳的背叛尤为关键。

曾经,刘备的蜀汉在汉中之战后,已经显示出超越东吴的实力。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大获全胜,显示了蜀军的强大战力。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糜芳背叛,向敌人敞开了江陵的城门。

江陵的失守,不仅意味着关羽失去了所有后勤支持,更是让蜀军的士气彻底崩溃。关羽最终被俘,壮烈牺牲。糜芳的这一背叛,不仅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也使得蜀汉失去了统一中原的可能。

马谡

诸葛亮,坚守着一个不变的信念:无论道路多么崎岖,都要为复兴汉室而努力。尽管糜芳的背叛让蜀汉一度动摇,但诸葛亮没有选择停下脚步。经过数年的积蓄力量,他毅然决然地启动了北伐计划,打了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曹魏的统治者们,误以为蜀汉已无外扩之力,将注意力转向了东吴。谁料,诸葛亮的北伐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震惊了整个曹魏。他的军队迅猛进攻,成功地让陇右地区的大片土地归顺,蜀汉的旗帜在这些新获地区迎风飘扬。

正当诸葛亮计划利用这些胜利作为跳板,进一步巩固蜀汉的力量时,曹魏的将领张郃却悄然带兵急行军来援。诸葛亮于是派遣马谡守街亭,意图阻截魏军的增援。但马谡轻视敌人,不顾诸葛亮的严令,自行其是,企图以其策略独立战胜敌人,结果却导致街亭一战的惨败。

这场败仗,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迫使诸葛亮放弃了他手中的胜利果实,带领残兵败将返回蜀地。这次北伐的失败,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次黄金的机会,更使得诸葛亮此后的北伐之路变得愈加艰难,直至他最后的时日,依旧未能看到蜀汉复兴的希望。

马谡的失误,不单单是对诸葛亮北伐计划的一次打击,更是对蜀汉未来命运的一种预示。从此,蜀汉再难有机会一统三国,而诸葛亮的北伐梦,也只能随风而逝。

诸葛瞻

在蜀汉的最后日子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肩负着重重期望,人们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智慧与胆略。然而,历史的残酷并不会因为一人的出身而改变。邓艾的兵锋直指蜀中,此时的蜀汉朝廷并未失去抵抗的意志,但诸葛瞻的决策却成为了转折点。

他在决策时犹豫不决,未能及时把握战机,利用地势优势构筑防线。反而在邓艾挑战下,他选择了放弃城防的优势,主动出战,最终导致了蜀军的彻底溃败。这场败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心灵上的打击,使得朝中主战的声音逐渐消失,转而是一片逃亡和投降的悲观情绪。

谯周

另一方面,谯周的行为更是加深了这一悲观。他在刘备时代就已经展现了他的投机本色,当邓艾来袭时,他再次扮演了劝降的角色。更甚至,他借《仇国论》这样的文宣,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心,渐渐地,这种投降的思想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

在谯周的影响下,连朝廷内部都开始动摇。面对外敌的压力,蜀汉的抵抗意志似乎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对比刘备当年攻打成都,需要三年的艰苦博弈,邓艾此次能如此轻易逼近成都,可见蜀汉内部已经分崩离析。

诸葛瞻的缺乏经验与谯周的投降主义,共同编织了蜀汉末日的悲歌。一方面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待落空,另一方面是内部的动摇与分裂。这不仅仅是战争的失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溃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996.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