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是琅琊诸葛氏出品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诸葛亮的亲哥哥。
诸葛瑾少年时,天下还算说得过去,所以他有机会游学于洛阳,后来学问和名声都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正赶上中原大乱,于是诸葛瑾就跑去了江东。
后来孙策挂了之后,孙权执掌江东,他为了培养自己的班子,就让亲信当猎头,诸葛瑾当时被孙权的姐夫推荐给了孙权。
孙权了解了诸葛瑾的情况之后,对诸葛瑾很是优待。
孙权之所以如此看好诸葛瑾,并不是单纯的因为自己的姐夫引荐,以及诸葛瑾的个人能力,而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诸葛瑾在江东没有根基。
当时的东吴,主要有三股势力,江东本地坐地虎,跟随孙家来此的过江龙,以及诸葛瑾这样的流寓士人。
02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缩小敌人的比例,从古到今都是领导者的统战妙方,孙权这个少年老成的人自然也是深谙此道。
因为当年孙权他哥孙策在开创江东基业的时候,杀伐的过了头,导致老孙家和当地传统大族的关系一直不好,所以孙权为了制约权力,就一边安抚曾经跟他哥的从龙之臣,一方面又大力拉拢流寓士人。
而对于新上任的孙权来说,江东士族已经很难调和,那些从龙大臣资历和威望又很大,他真正能控制的人,其实只有无依无靠,但却有一定能力和影响力的流寓士人,因此孙权对他们非常信赖。
诸葛瑾在三国的历史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是人家死之前,可是当过东吴的大将军,在没有国家级的军事任务(大都督),以及孙权改官职体系之前(上大将军,大司马)这个官职算是东吴名义上的最高官了。
03
诸葛瑾的嫡长子叫诸葛恪,有些史书的记载中,诸葛恪从小就聪明,曾有神童之称。
这里有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比的朝代且不论,单说东汉末年那个时间节点,凡是能被称为神童,或者年少时就被人夸成一朵花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家庭背景,至于其中的原因,大家自然是懂得都懂。
所以诸葛恪这个神童的含金量恐怕并不高,但是你别忘了他爹是谁,那是东吴的核心重臣,那是孙权最信赖的人之一,那是流寓士人的领头羊。
所以诸葛恪的官场之路走的很顺畅,这里值得一提是的,孙权一开始的时候,就安排他和太子孙登亲近。
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出,人家孙权这是在为权力的传递铺路,人家这是在说,流寓士人们,你们和孙家的羁绊会越来越深,大家要守望相助。
04
既然要重用诸葛恪,那么自然不能光靠他爹的老本,和孙权的喜爱,必须要为他接任他爹的旗帜认认真真走一下形势。
东吴很快就流传出了两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孙权曾问诸葛恪,你爹和你叔(诸葛亮)谁厉害,诸葛恪腆着脸说是他爹,他给出的推理原因是,他爹眼光好,知道追随明主(孙权)。
第二个故事,是孙权让蜀国的使者帮诸葛恪找匹好马,诸葛恪当即就磕头感谢,孙权问他为什么感谢这么快,诸葛恪解释说,因为孙权威武,他的话蜀国自然不敢违背。
试问谁家的孩子这么伶俐,谁家大臣这么讲政治,看我东吴,唯诸葛恪而已。
舆论造完之后,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代理度支,主要工作职能是保障东吴后勤工作。
05
这个工作看起来不起眼,但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大耳贼活着的时候,诸葛亮负责的就是找个工作,当然诸葛亮负责的要更全面,人家是足兵足食,而诸葛恪的只负责部分的粮食保障工作。
虽然诸葛恪负责的工作不算多,但是诸葛亮得知侄子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之后,赶紧给孙权去信,说这份工作我侄子不易干。
诸葛亮的建议,孙权自然不会等闲视之,于是赶紧给诸葛恪调了下岗,诸葛恪于是从文职转成军职。
军职要想升官,就必然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于是孙权就安排他去刷山贼的副本,结果这种入门级别的工作,诸葛恪很顺利的就搞定了。
这里值得一提是,当时他那位高权重的爹还在岗。
06
诸葛瑾去世以后,诸葛恪急于立功,想去打寿春,结果孙权不同意,后来司马懿带兵伐吴,孙权也没有给诸葛恪接战的机会,而是把他调往了别处。
这些事能被记入史册,就值得认真理解,从这些小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孙权对诸葛恪的能力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在东吴的丞相陆逊去世以后,诸葛恪立刻就升任为大将军,并开始接管陆逊曾经镇守的荆州,在孙权临终前,诸葛恪也被立为托孤大臣。
那么孙权明知道诸葛恪能力一般,为什么还要提拔他呢?
史书中的说法是,诉孙权虽然不看好诸葛恪(权嫌恪刚很自用),但是很多大臣却很支持他(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所以孙权最后只好少数服从多数。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孙权在世时,早年跟随他家的从龙之臣,基本死的差不多了,周瑜和鲁肃这样的旗帜人物更是早都挂了,后来孙权只好重用起江东的本地势力(陆逊),但是后来为了制衡,又对他们进行了打压,于是最后流寓士人就成了孙权身边实力最占优的了。
而诸葛恪作为上一任流寓士人旗帜的儿子,自然也就被推了出来,但是诸葛恪自己却没看透这件事的本质,结果最后落了个自己被杀不说,还连累到了亲戚和家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