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在科罗拉多州丹佛的地平线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空中惊魂”。
据央视新闻,4月7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从科罗拉多州丹佛飞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波音737-800型客机在起飞过程中,发动机罩发生脱落。据飞行员报告,发动机罩脱落并撞到襟翼,出于安全原因,该飞机立即返回并安全降落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国际机场。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表示,其维修团队正在检查出现事故的飞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表示,将对此事进行调查。
通报称,机组人员收到“发动机可能存在问题”的提示后,航班“安全停止起飞”。当地消防部门称,客机的两个发动机中有一个起火,不过没有造成人员受伤。据美国媒体报道,这架客机载有154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事发后,西南航空公司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调派一架客机接替事故客机完成执飞。
此次事故主角——波音737-800型客机,自1994年9月5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一直是波音家族中的明星成员,它不仅是波音737-700的延伸升级版,更是波音737-400的直接替代者。然而,这位曾被誉为航空界“常青树”的经典机型,如今却在镁光灯下尴尬地演绎着其职业生涯的“谢幕曲”。
据公开资料统计,纵观整个波音737系列,自1967年首架原型机交付,到737MAX启动,在50多年时间里,波音737系列已发展出14个型号。
波音737-800作为波音737系列的第14个型号,该系列自1967年首架原型机交付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迭代升级,早已成为全球商业航空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来,波音737系列似乎陷入了“事故魔咒”,尤其是737 MAX型号因两起致命空难引发全球停飞危机后,波音的安全声誉已如大厦将倾。
如今,737-800型客机的引擎罩脱落事件,无疑为波音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尽管该型号并非争议不断的737 MAX,但其作为波音737系列的一员,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人们不禁质疑:波音737系列的安全神话是否已然破灭?这家百年航空巨头的产品质量把控究竟何在?
波音陷入死循环?
2024年,美国波音公司仿佛被厄运缠身。
其旗下不同型号的客机频繁上演“空中惊魂”。1月5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9型客机刚离地,机舱侧面门塞竟如脱缰之马般脱落,引发恐慌。短短两个月后,3月4日,美国联合航空的波音737客机起飞后不久遭遇发动机起火,迫使航班紧急返航。3月11日,拉塔姆航空公司的波音787-9型客机在飞行途中突发“技术故障”,机身剧烈晃动,致使多名乘客受伤。而就在3月15日,美联航的波音737-800型客机落地后,机身外部赫然缺失一块面板,再次暴露波音飞机的安全隐患。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波音不得不向阿拉斯加航空支付了约1.6亿美元的初步赔偿金,以弥补“掉门”事故及737 MAX 9停飞给公司带来的损失。然而,金钱无法填补公众对波音安全性的深深忧虑。自“舱门爆炸”事件以来,波音股价犹如坐上“滑梯”,短短时间内已下跌近16%,市值蒸发约280亿美元。
波音CEO卡尔霍恩曾誓言提高质量流程严格性,聘请数以万计的专业人员,打造敢于直言、透明沟通的企业文化。讽刺的是,一周后,波音交付给阿拉斯加航空的737 MAX 9飞机便发生了舱门爆裂事故。
更令人担忧的是,波音最新财报反映出多起事故对波音的业绩已经造成严重冲击。
波音在2023年第四季度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财报,总营收达到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净亏损也从去年同期的6.6亿美元大幅收窄至3000万美元,全年净亏损也缩减了55%。
整个2023财年的业绩,全年营收高达7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6.79%,其中商用飞机业务营收更是增长了30%,达到339亿美元,并在第四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然而,账面33.8亿美元的现金流并未能阻止波音再次陷入新的危机。
更为令人揪心的是,市场对这些数据反应冷淡,投资者更关心波音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至暗时刻。往年,波音会在年终财报中为投资者勾勒下一年的业绩展望,但今年,波音却选择保持沉默。波音CEO卡尔霍恩直言:“现在不是做这件事的时候。”波音将重心转向如何确保向客户交付安全可靠的飞机。
波音的困境并未止步于此。1月30日,多名波音股东愤然将波音告上法庭,发起集体诉讼,直指波音将利润置于安全之上。这场诉讼犹如一记重拳,狠狠砸在波音的公信力上,使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受损。
前波音高管、现航空安全基金会执行董事埃德·皮尔森一语道破:“领导层更关心飞机能否卖出,而非质量。”这一言论犹如晴天霹雳,揭示了波音在追求利润与保障安全间的严重失衡。监管机构的调查更是让波音的安全问题无所遁形:多家航司的波音飞机被发现螺丝松动,甚至连国务卿布林肯的波音专机也未能幸免。新交付的飞机中,竟然还发现了扳手、垃圾甚至空的龙舌兰酒瓶。
面对FAA的质询,卡尔霍恩反复承认波音的过错,但公众对波音的信任已降至冰点。一次次的安全事故,一次次的道歉,都无法填补波音在公众心中日渐扩大的信任鸿沟。波音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事故越多,订单越少;订单越少,财务压力越大;财务压力越大,安全投入越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事故风险进一步升高。在这个怪圈中,波音犹如一只困兽,挣扎在生死边缘。
波音如今正深陷安全丑闻与信任危机的双重泥沼。面对接踵而至的事故、下滑的股价、锐减的订单、股东的起诉以及监管机构的质询,波音如何破局,走出这场恶性循环,不仅关乎自身的生死存亡,更牵动着全球航空业的神经。
利润崇拜与背离安全底线
波音从工程师文化的典范,到如今事故频发、信誉扫地,波音的陨落之路究竟始于何处?这一切,或许可以从其对利润的过度追逐与对安全底线的忽视中找到答案。
1997年,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成为波音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彼时,波音以其严谨的工程师文化,被视为安全与质量的象征。然而,冷战结束后的大规模行业整合,使得波音与以削减成本、追求利润为宗旨的麦道走到一起。合并后的波音,工程师管理层逐渐被擅长金融游戏的职业经理人取代,工程师文化被利润至上主义侵蚀。
波音深受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砍掉底层10%成本”理念的影响,开启了大规模裁员与外包之旅。波音不仅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禁止工会的低成本工厂以应对劳资矛盾,对待供应商的态度也如同对待一次性商品。据彭博社报道,波音为与空客竞争,不惜牺牲对产品零部件的控制,将生产外包,导致安全隐患滋生。
波音销售团队为了快速获得提成,急于推销四年后交付的飞机,将成本难题抛给工程师。2016年起,波音将削减成本与生产时间纳入中层绩效考核,工程师承受巨大压力。在波音的“降本增效”策略下,高管们沉迷于股票回购与高额分红,连续12年超额回报投资者,而公司内部则弥漫着对短期利润的狂热追求。
卡尔霍恩在2023年夏天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就曾承认,波音确实存在企业文化问题,员工之间“很难彼此保持诚实”,但他并不觉得公司“将利润置于安全之上”。
2019年《纽约时报》在报道中采访的十几名前波音员工均表示,他们明知道波音飞机在组装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一旦提出潜在问题,就会以各种理由被解雇。
2018年和2019年的两起空难,将波音推向深渊。主力机型737 MAX的安全性遭到全球质疑,波音声誉一落千丈。疫情冲击下,波音为降低成本,再度裁员1.6万,进一步削弱了公司实力。当航空业开始复苏,波音选择迁址华盛顿特区,试图借助政府资源求生,而竞争对手空客则专注于提升产量,两者战略高下立判。
2024年3月,波音CEO卡尔霍恩宣布年底卸任,董事会主席凯尔纳也将退位,公司高层迎来“大地震”。与此同时,波音公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尽管收入和飞机交付量增长,但净亏损3000万美元,全年净亏损约22.42亿美元。股价持续走低,市值缩水至1123亿美元。
波音“陨落”的症结,无疑是其对利润的过度追逐与对安全底线的忽视。在工程师文化让位于利润至上,公司战略偏离航空制造业本质的道路上,波音正一步步走向衰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