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自打镐京沦陷,平王东迁,周室已经衰微,天子权威已经一落千丈。
那么,当时的周室,是不是完全没有复振的机会了呢?
春秋初期的王室:尚有可为的形势
周平王刚东迁的时候,他的实力虽然与西周时已不能相提并论,但仍然有一定的实力。
1、王畿地盘不小。
据考证,平王东迁之初,周“尚有太华外方之间六百里之地”。
这个“六百里之地”,在当时仍然凌驾于绝大部分诸侯之上!
我们常常说的春秋“四大国”,当时也比不上周室。
后来长期疆域最辽阔的楚国,在春秋之初,“自敖、酚至于武、文,土不过同”。也就是到楚成王的父亲楚文王的时候,仍然是“土不过同”。
晋国在春秋之初,也是“其土又小”,疆域也不大。
至于秦国,当时则在与西戎的奋战中求生存,虽然说起来可以拿的土地很多,但大多还没有“到手”。
齐国,则在齐桓公时,“广运约六、七百里”。也就是到了齐桓公时期,齐国的疆域才超过了东周王室当初的“六百里之地”。
所以,从直接地盘上看,周室当时虽已经不算“王者”,但至少接近一个“霸者”。
而且,东周王室的“地皮”,可都是精华之地!
2、精华之地。
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自周成王时开始,周室已经经营了300多年了!
虽然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但是,震慑关东,靠的就是洛邑为中心的成周之地。
这里既长期是周室在东部的政治中心,又是用兵的粮草基地、经济中心。
而洛邑附近的地区,经济开发条件也很好,其在黄河以北的南阳之地(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当时有“富甲天下”之称。
所以,东周所掌控的地方,是精华之地,本可以提供不俗的车赋以为征战之用!
3、四面有险。
当时的王畿之地,西有虎牢之固,东有殽函之险,北阻大河,所谓”地方虽小,亦足王也“。
所以,王室虽然算是据天下之中,已不及当时在关中四塞之地一般有利,但仍然有一定的防御力,其地理条件还算优越!
4、政治优势。
周天子再是威信大损,也是当时天下唯一的天子,唯一合法的”王者“。
后来的霸主们尚要”尊王“,借助王室的”壳“来号令诸侯,显然,周天子自己更加具备这一有利条件。
可以说,这个这个政治优势,虽然不能使周天子呼风唤雨,但也绝对是”专属于“周天子的“伐交”利器!
5、军事实力。
周室的军事实力,在当时仍然是比较强大的。
首先,成周长期是周室在中原地区的军事大本营,过去有“成周八师”,虽然西周末年成周八师受到严重损耗,但仍然留有一定的军事力量。
春秋之初,周天子仍然拥有“三军”之众!
而直到齐桓公、晋文公时期,齐、晋,才分别“作三军”!
所以,就军事规模而言,周天子的规模,依然冠于天下。
其次,当时的周天子,依然可以号召一部分诸侯出兵作战。
在对郑国的作战,在干涉晋国“曲沃代翼”等军事行动中,周天子均号召了一些诸侯参与行动!
正因如此,平王东迁之初,周人“思而不惧”。
所谓“不惧”,就是自保有余,所谓“思”,就是有通过反思来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
但是,周天子的这种有利形势,很快就丧失了!
周平王的无所作为,使好处被郑国所窃取
平王东迁之初,大国未兴,周室也尚有实力,这本是周天子重振的最佳时机。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最佳时机,被郑国所窃取了。
辅国的郑武共、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自己在周室担任卿士的机会,以周室的名义展开行动,好处全部归了郑国!
郑国不但借周天子的号令发起对其他诸侯的“顺征逆讨”,而且,还使用周室的军队为郑国作战!
而在周平王时期,平王居然就如木偶一般,任由郑公摆弄,连一丝一毫的“意见”都没有。
而周平王又比较能活,在位整51年!
也就是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周平王就是“躺平”状态,任由郑公假借王室之权!
后来,人们自然而然常常拿这段历史与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提并论。
其实,在周平王的大部分时期,周王室的实力胜过郑国,郑国是没有实力“挟天子”的。
也就是说,周平王能够阻止郑国,但自己放弃了阻止···
如此,这就形成了3个严重后果。
1、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诸侯军事力量的“整合”空间。
平王东迁之初,王畿附近有众多小诸侯。虽然周室衰微,但他们也没有实力对抗王室。
因此,他们实际上是周天子进行“整合”的重要空间,周天子通过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可以在中部形成凌驾于郑、宋、鲁等国的强大实力,并以之为基础逐渐恢复王业。
但是,这段时间,周边小国,多为郑国等国所灭,周王室遂失去了重振的空间。
2、周天子放弃了对天下形势的控制权。
以周制,诸侯“擅自征伐”是最大的罪行,天子必须以王师问罪。
何况,郑国率先发起的这一系列灭小国的战争,周天子居然不闻不问!
如此,天下诸侯,再干什么事情,周天子又哪里还能过问呢?
3、周天子的权威,成为“方伯”们的玩具。
周天子的权威,恰成为郑国对外扩张的工具!
如此,国力强于郑国者,难道不更可以操持周王室吗?
由此,50年间,形势大变!
周天子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其实际便于调度的小国之众已经损失大半;周天子还是唯一合法的天子,但是,天子权威,已是方伯们的玩具···
周平王在关键的50年“躺平”,是东周王室自此不再可为的又一关键所在!
桓王的挣扎
周桓王即位后,企图改变平王的“无为”,有所作为,重振王室!
周桓王即位之初,连兴兵事,颇有复兴之像。
他先是介入晋国内战,协助曲沃武公作战,大败晋军;然后,在曲沃贪婪地继续攻晋后,周又出兵协助晋侯,击败曲沃军!
在晋国内战中,周在哪一边,哪一边就占据优势,可见,当时的周王室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其后,周桓王又派兵与秦国一起,灭了芮国,俘虏芮国国君。
随即,周桓王还是收拾当时的“小霸”:郑国。
在最初与郑国的较量中,虽然周王室丢了一点面子,但却得了里子,占了一些便宜。
当时,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在周王室的权力,虽然中间闹出过“周郑互质”这种有失颜面的事情,但也表明了周桓王压制郑国的决心!
其后,郑庄公进入周地,割温地麦子,算是报复了一下周王室。
但是,周桓王随即提出:以本不属于周王所有的苏忿生12个邑交换郑国的4作城邑。
也就是用一张空头支票去换郑国4个实实在在的城邑!
郑庄公虽然愤怒,但毕竟上下有分,不能直接违抗天子,只好答应了!
这也说明:周王室当时的政治优势,仍然是一般诸侯所难以抵挡的。
但是,旋即,周桓王再进一步,直接出兵讨伐郑国,企图以武力来完成对郑国的压制!
如此,周郑之间的战事,一触即发!
然而···繻葛一战,周军大败,周桓王中箭,威信扫地!
当时,周王室联军的实力,不在郑军之下。
但是,周败于郑,也绝不是奇怪的事情!
郑庄公之所以成为小霸,除了他假借王命外,其君臣在谋略、军事指挥上当时也是冠绝天下的。
在此之前,郑庄公君臣,已经进行了多次军事创新,取得军事胜利,是春秋初期军事革命的先驱!
周王室联军中的陈、蔡、卫,皆是在与郑国多次交战中未得一胜,可说有“恐郑症”!
周桓王不知己不知彼,仓促对郑国发动军事进攻,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操之过急,不明智的繻葛之战,使周桓王刚开始有一点起色的“复兴”之路,戛然而止了!
内乱的后果
其后,东周发生了几次内乱。
一开始,内乱还是王室自己解决的事情。
比如周桓王死后,周庄王时,发生了王子克之乱,周庄王自己平定了!
但是,其后,连续的内乱,使各方势力纷纷介入。
毫无疑问,在内乱中,双方都企图拉拢诸侯为外援,而为此,他们也愿意给予丰厚的赏赐来报答诸侯!
于是,东周的内乱,就变成了王室“割地”。
周惠王时,发生了“王子颓之乱”。
郑、虢出兵协助周王平乱。
于是,周惠王为了答谢郑、虢,将虎牢以东的地区赏赐给了郑国;又将酒泉(似乎不是今酒泉)赏赐给了虢国。
此后,又发生了王子带之乱。
晋文公出兵帮助周王平定内乱!
于是,周王室为了答谢晋国,将南阳之地(也不是今天的南阳)赏赐给了晋。
周之衰也,晋得南阳,而霸业以成。——《读史方舆纪要》
可以说,每一次内乱,都导致周王室主动出让了一片精华之地!
如此,周王室的地盘越来越小了!
而对诸侯们来说,这似乎还不过瘾!
诸侯的巧取:渗透之策
前面提到,周王室的地不算特别大,但却多为精华之地。
诸侯们要扩张,自然也要觊觎的。
只是,毕竟人家是周天子,诸侯不好直接动手,尤其是那些自称“尊王”的诸侯们。
可是,人家有办法!
比如:陆浑之戎。
秋,秦晋迁陆浑于伊川。——《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据考证,当时,这些戎人实际上已经为晋国所领导。
秦晋将陆浑戎迁到王畿附近,无非是要借戎狄之手,来渗透周王室的地盘!
如果周王室扛不住,请晋国来平定,那晋国就可以顺手夺地。
而如果周王室没有请呢?
事实上也没有请!
后来,晋国借口陆浑戎“背晋向楚”,出兵灭陆浑戎!
由此,王畿西部、西南部山地尽为晋国所有!
实际上,诸侯对周王室之地的渗透,并不只此一例。
实际上,郑、晋,都曾利用戎狄等少数民族势力渗透,然后控制、夺取周王室的土地。
如此,周王室地盘更加小了!
到春秋末年,周室之地,只剩下七邑!
如此,周王室,不过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国实力”了!
宗族离心,内部失去了凝聚力
即便屡遭挫折,但如果上下一心,也未必没有卷土重来之日。
所谓团结一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宗族齐心。
前面提到周王室的几次内乱就知道:王族已经不齐心了。
而这种不齐心,则随着宗法制的持续推行,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在宗法制、分封制之下,土地被不断地分下去。
但是,王室的地总共就这么一点大,蛋糕就这么大,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
因此,不同王族之间,王族与天子之间,王族内部,相互争夺,乌烟瘴气!
既然如此,周王室,连自己宗族内部都团结不了了,又何以复兴呢?
平王东迁之初,周王室还拥有相当的实力。
后世有“光武基业,不过如此”,来形容当时的东周王室,将其与汉光武帝刘秀据河北时相比。
跟光武比基业···怎么不跟“开局一个碗”的朱皇帝比基业呢···
当时的周王室要复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实力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统治集团的素质问题。
平王昏庸无为,将来东周最初,也是最宝贵的50年窗口期白白浪费!
周桓王虽有复兴之志,但并没有干大事的度量和谋略,其先是如“小孩怄气”一般对郑庄公无礼,后又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仓促采取军事行动,结果,复兴不成,反受其辱!
而后世周王,虽无“大恶”,也无“大德”,皆无富国强兵之策!
相反,在内乱中,周王为了打击政敌,反而以丰美的精华之地赏赐给帮助自己的诸侯,导致周王室不断丧失土地,越变越小!
而宗法制、分封制在这种情况下,加剧了王族内部的相互争夺,周王室不但实力弱了,内部也瓦解了!
如此,东周王室不要说能够复兴,还能继续做名义天子几百年,已经算是大幸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