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用洋枪打仗 淮军的步兵、日本步兵、德国步兵战术分队有何不同

千年论战2024-04-03 19:27:31  114

洋枪这玩意在19世纪末并不稀奇,非洲大陆的黑人哥们、姐们(达荷美女战士)拿着和淮军同款的夏塞波步枪,印地安人也有很好的火枪,武器的硬件有了,最重要的就是使用步枪的技术和战术。在这方面淮军和后世的不少中国军队做得很差,以至于频繁被外敌欺负。

淮军在满清末年已经是洋枪洋炮战术的优等生,早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战斗中,淮军500余人的营级单位就有洋枪308只、劈山炮40门,火枪、轻型火炮是同时期的湘军营的三倍。湘军的常用步兵战术是一字阵和二字阵,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营分为一列横队(一字阵)和两列横队(二字阵),曾国藩作战时喜欢用二字阵,一层横队后面防御,一层横队冲锋在前;如果敌人过多,湘军两层横队就立刻变成四列,进行四层小分队防御。射击时,淮军以6人为一个单位进行射击,这六人分为三组,轮番射击,湘军一个营一共才有130多只火枪,正好分成十来个射击组合,每次射击的人数不过20多只火枪,火力密度和射速非常感人。

1971年淮军进行了战术改革,淮军一个营地按照条例分成若干个哨(每哨32人64人不等),野战时以哨为单位,迅速拍成两列横队(每队16人到32人),然后再由若干个哨组成一个实心或者空心的方阵,这个战术很有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风采。当时已经是19世纪晚期,拿破仑三世都被普鲁士军队击败下台,散兵线战术在1859年就开始大规模取代方阵战术,成为西方军队的主流战术。淮军的步兵之间密度太小,几乎是人挤人,已经有不只一个德军顾问都说淮军作战队形“太聚”,但淮军就是不改,结果他们在甲午战争遇到了日军。

日本陆军恰恰学得是德国最新的散兵线战术,在甲午陆战中,日军的战术正好克制了淮军。在交战时,淮军不会匍匐前进隐蔽射击,只会站立射击,队形还密集,吃亏很大。日军的战术总结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随意射击,没有一齐射击。他们的队形到处都有薄弱的一线,没有预备队……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淮军还有不瞄准射击的毛病,在野战中尤其突出,清军自己的总结就是“不辨东南 ,竞施放各枪炮 ,不问敌在何方。彼此自攻 ,互相击杀”。淮军子弟袁世凯也认为淮军枪法糟糕,频繁吐槽淮军的准头,整个甲午战争以湘军淮军为主的清军共射击子弹8764万发,击毙的日军却只有4517人。

袁世凯等人新军则要求士兵在前进时找到隐蔽物,要在排长的指挥下统一射击。在作战队形上,新军一个营地分为四队,并规定作战时保留一个预备队,作战正面每队之间相隔“一百五十二米”,一个新军营地的正面阵地宽是450多米。新军《操典》还规定两挺重机枪要进行交叉射击,这个战术在今天看起来司空平常,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北洋军进攻武汉就用这个战术让民军吃了大亏。北洋军凭借火炮和重机枪优势横行了十多年,到了北伐前后,随着轻机枪的普及,善于冲锋和行军的国民革命军就把北洋军等老军阀打得落花流水。

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一个营可以凭借重机枪和迫击炮(主要看射程),在两公里左右的距离同友邻部队进行交叉防御作战,防御效果已经是北洋军的四倍。我军在内战中的对手一个营进攻正面是600米到1200米,纵深300米到600米,我军的防御正好完成了对敌人的克制。我军早年的装备很土,但步兵战术已经和德军看齐,按照隆美尔的描述,他指挥的步兵“先头部队的10个战士相互之间拉开了10步的距离”,志愿军步兵散兵进攻的距离也是7到15步(美军朝鲜战争时期的总结是我军有三种散兵进攻队伍,紧密队形是7、88步,疏散队形最大15步)。

淮军、北洋军、志愿军都是中国军人,因为组织结构的原因,战术差别巨大,作战效果自然也大,只是在某个圈子的工作人员他们毫无差别,这群人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为了志愿军能打出惊人的战果,只能瞎编敌人于心不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6703.html
0
最新回复(2)
  • 热门说唱TV2024-04-10 00:25
    引用2
    视距外,需要炮侦纠偏,否则就只能瞎打。解放战争期间,无线通信设备极少,炮侦不能通信,也是白搭。
  • 钥匙扣2024-04-04 00:44
    引用1
    国民党炮兵只能在目视视距内目标进行射击,瞄准了打。需要数学计算,对视距外乃至跨越山头射击目标的能力根本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