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值、高分红, 银行应战新周期

虎嗅APP2024-04-09 14:49:23  99

股息率超过5%,股价年内涨幅超11%。新周期反映在银行层面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之际,银行股重获投资者青睐。

年初以来,Wind(万得)银行指数上涨超11%,高于同期上证指数3%左右的涨幅。截至4月1日收盘,银行业涨幅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二。

高分红被认为是银行股此轮上涨的助推因素。3月15日以来,A股上市银行陆续披露年报,13家上市银行合计将为投资者贡献超5400亿元分红,刷新银行股分红纪录。

资本市场之外的业务数据则显示,30家披露业绩的银行中,15家上市银行营收同比下降,4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8家上市银行维持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

“构成银行资产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质量结构等,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资产负债表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自2012年起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长期持续逐季下跌,本轮的经济增速下跌和物价下跌已经持续了12年,但仍未出现逆转的明显迹象。

经济降速增长的深层次因素来自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正在加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及盈利能力紧跟中国经济增速。2011年至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从36.3%震荡下行至1.3%,ROE(净资产收益率)则从20%以上降至10%左右。

实则,银行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稳健阶段。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以打造现代工行和“五化转型”为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直言,绝不搞为了营收的规模冲动。所谓“以量补价”也好,“以价补量”也好,都不推崇。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刘晓春表示,五篇大文章涉及领域均是过往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当前政策大力倡导,说明市场规模巨大,至于能否变成优质市场,要看银行能否通过金融创新做好服务。“这是个机会,也充满危险。”

“如果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银行业正步入一个新的周期,目前还很难预判将来的银行是什么样子。”刘晓春说。

现实中,银行具体业务发展不无压力:净息差下降、资产质量承压、信用成本上升……面对新的周期,商业银行向阳而生。

廖林表示,短期挑战不改变长期向好趋势。“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对于包括工行在内的大型银行高质量发展、对于应对面临的挑战,更是充满信心,我们有能力爬坡过坎开新局。”

股价高涨,分红刷新

2024年开端,银行股斩获开门红。

年初以来,Wind银行指数上涨超11%,高于同期上证指数3%左右的涨幅。截至4月1日收盘,银行业涨幅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二。

四家国有大行股价纷纷刷新历史纪录。2月23日,建设银行盘中触及7.29元/股的历史高位,中国银行收盘价达4.60元/股,创历史新高。3月5日,农业银行收盘价达4.34元/股,创历史新高。此外,工商银行近期股价也处于2018年初以来高位。

拉长时间来看,2022年11月以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A股银行板块股价表现企稳回升。截至3月29日,Wind银行指数上涨了25.58%,同期A股上证指数涨幅为5.10%。

从个股表现来看,2022年11月初至2024年3月末,大部分A股上市银行股价呈上涨态势。其中,农业银行上涨63.18%,涨幅居前;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区间涨幅均超过50%。

将时间回溯,2020年初以来,Wind银行指数增长超2%,也就是说,银行股估值已修复至疫情前水平。同期,上证指数下跌0.29%,深证成指跌超8%。

此后,银行股为何获得青睐?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市场对高分红股票的偏好。

“在低通胀、低增速、低回报率的宏观环境下中高分红策略投资价值通常上升,主要由于相关标的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股息现金流。”中金公司撰文称,“大多数银行股股息率在5%以上,长期回报跑赢市场,是高股息策略的可行选择。”

股息率,也称股票获利率,是每年分配给股东的股息与股价的比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分红稳定的情况下,股息率越高,投资者的财务回报越好。

截至2024年3月29日,除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A股上市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均已披露2023年报,并公布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Wind数据显示,六大行分红比例均达到30%,即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用于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七家已披露年报的股份行分红比例均超过25%,其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分红比例分别为33.92%、30%。

金额方面,以上13家上市银行将给投资者带来超过5400亿元的现金回报。其中,6家国有大行预计将发放现金分红4133.41亿元,7家股份行合计将发放1269.07亿元现金分红。

据Wind统计,以3月29日收盘价和2023年每股分红金额计算,前述13家上市银行股息率在5.33%至6.83%之间。

与之相比,主要金融产品回报率低位徘徊。

2020年末以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3.3%左右的阶段高位,持续下行至当前的2.3%左右,跌破2008年有统计以来新低。2022年4月以来,各大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至少历经四轮下调,以工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该行各期限挂牌存款利率均在2%及以下;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2023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94%。

“过去一两年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一些高股息股票的投资性价比相对上升。”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但股息率与公司分红稳定性、业绩稳定性、股价波动等因素都有关系,不能简单认为高股息率股票的投资回报一定比债券、理财更好。”

高股息、股价高涨幅之下,银行股估值在A股各板块中仍然整体偏低。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1日,A股42家上市银行市净率(PB)全部低于1倍,银行股全面“破净”。以2023年每股净资产计算,银行板块整体市净率约为0.5倍,在A股各大行业板块中处于垫底水平。

PB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破净”即每股价格跌破每股净资产。“银行每股价格低于每股账面净资产,与市场认为银行账面资产质量真实性较低有关。”中金公司表示。

据中金公司测算,2022年末A股上市公司平均ROE为12%左右,与银行股ROE11%的水平基本一致,而A股上市公司的PB为1.5倍,远高于银行股0.5倍左右的水平。国际对比来看,中资银行ROE和资产质量较优,但市净率低于美国(0.9倍)和日本(0.6倍)同业。

“中资银行估值存在系统性低估。”中金公司称,“我们认为中资银行低估主要由于市场对资产质量和长期盈利性的担忧,以及信息披露相关不确定性。”

对此,商业银行管理层也有过颇多回应。

此前,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多次喊话投资者,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有大行整体估值水平明显偏低,没有准确反映出投资价值。

在中行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刘金对投资者提出三个“既要看又要看”:希望投资者既要看股价,又要看分红;既要看资本市场上关注的成长性,又要看中国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既要看到中国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特点,更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对银行股的系统性低估并非一直存在。廖志明表示,2010年以前,银行股PB明显超过1倍,2012年以后,A股银行板块估值出现了系统性下移,其主要原因是盈利能力与成长性降低。

经济提质,银行降速

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整体保持增长。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38万亿元,同比增长3.24%,增速较上年回落超2个百分点。

就中国银行业而言,2012年是个重要的节点。

在2012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33万亿元,是十年前(2002年)的5倍多;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是十年前的近50倍。尽管2013年银行业的净利润同比还呈双位数增长,但速度逐渐放缓。在2023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超过350万亿元,净利润为2.38万亿元。

廖志明表示,2011年到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从36.3%震荡下行至1.3%,ROE则从20%以上降至10%左右,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可以说,过去十余年,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及盈利能力皆有大幅下降。”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下行的背后是资产扩张放缓、息差缩窄及信用成本上升。银行业绩主要取决于量、价与信用成本。2010年以来,银行信贷增速从20%左右逐步降至当前的11%左右;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2年四季度的2.75%降至2023年二季度的1.74%。此外,由于经济增速下行,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信用成本上升。”廖志明称。

银行业变化折射着中国宏观经济特点。

在余永定看来,改革开放直到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冷热交替,在波动中高速增长。自2012年起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GDP增速长期持续逐季下跌。“从2012年起,本轮的经济增速下跌和物价下跌已经持续了12年,但仍未出现逆转的明显迹象。”余永定表示。

余永定列举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12.2%,全年是10.6%。2011年经济增速破10%,为9.6%;2012年破8%,为7.9%;2013年GDP增速是7.7%。总而言之是一路下跌,到2019年四季度GDP是6%,全年为6%。在疫情三年期间,平均增速是4.67%。2023年GDP增速是5.2%。

在经济增速持续下跌的同时,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徘徊在负增长的边缘。2012年3月后,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2019年6月后PPI又持续23个月负增长(其中一个月是正增长),2022年10月后至今PPI依然是负增长。

“2012年5月后CPI破3,全年是2.6%,以后的CPI的平均增速大概是2%左右。在最近几个月CPI数次负增长,10月为-0.2%,2023年CPI涨幅是0.2%,基本上是0增长。”余永定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

在金融层面,上述挑战突出表现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据社科院金融所报告,2023年人民币贷款结构总体表现欠佳:一是居民的中长期贷款持续两年同比少增,反映出居民加杠杆购房的意愿仍然不足;二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在2023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同比少增,反映出企业金融扩张的意愿还不强。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1(狭义货币)同比增速降至历史低位,M2(广义货币)与M1增速“剪刀差”有所总扩,反映资金活化程度有所降低。

上述变化亦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资产端,多家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同比下降。以建设银行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6.4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947.11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从2022年的30.96%下降至2023年的27.10%。

在负债端,定期存款规模大增。工商银行年报显示,该行2023年定期存款增加41761.47亿元,增长27.6%;活期存款减少6171.11亿元,下降4.4%。

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推动,信贷利率下行。2023年,消费贷价格卷进“2”字头,大幅低于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45%。多家银行年报显示,其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并带动利息净收入负增长。

截至4月1日,在已经披露年度业绩的30家A股上市银行中,15家上市银行营收出现负增长,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两家国有大行,以及股份行中排名第一的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净利润分别减少28.28%、15.61%和8.96%。

2023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有信用减值损失合计值的调节。Wind数据显示,在20家已公布相关数据的A股上市银行年报中,2023年的信用减值损失金额较上年降低了约630亿元。

信用减值损失,主要是银行用以应对未来风险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银行调节利润波动的一种有效手段。通常,银行在经营较好时会倾向于多计提减值损失,而在不佳的时候就少计提减值损失,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规模增长的要求转变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发展也随之进入相对成熟稳健的阶段,对规模的追求总体趋于平稳,并出现分化。”

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部分银行管理层明确表示,将摒弃规模冲动,保持信贷规模的合理增长。

“绝不搞为了营收的规模冲动。”方合英表示,“所谓‘以量补价’也好,‘以价补量’也好,我们都不推崇。”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要坚决摒弃规模的冲动,坚持合理的、能力可及的规模速度。“过往我们也有一些教训,我们的一些业务增长过快,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使我们整体看其实是不适当的。”王志恒称。

产业升级,金融回援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关键词。

在此背景下,尤其是在2020年以来,顶层设计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聚焦主业,不断优化金融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可概括为‘一升’和‘一降’。”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3月11日表示:“‘一升’就是指服务经济质效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大……2023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3万亿元。一些重点领域如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普惠小微、先进制造等领域的贷款增速均超过20%等。”

“‘一降’主要是指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去年我们还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每年可以为广大购房者节约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同时,还督促银行业减费让利,银行手续费已连续三年下降等。”李云泽说。

2024年3月15日,数据显示,2月新发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比上月低1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11个基点;新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86%,比上月低8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6个基点。

银行信贷则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以工商银行为例,2023年该行八成以上新增贷款投向了对公领域。其中,制造业、战略新兴、普惠、绿色贷款的增速分别为27%、54%、44%、35%,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截至2023年末,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8万亿元,增量超8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增量近950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超5.3万亿元,增量近1.4万亿元;普惠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1.83万亿元,同比增长2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3.5%;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

与此同时,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领域的信贷占比逐渐下降。

央行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过去几年,中国每年20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占了很大比重。随着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重大转型、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这两块贷款需求都明显下降。

2023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2.63万亿元,同比下降1%。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同比下降。另据兴业银行披露,2023年该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压降超50%。

近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公开表示,将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023年,央行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1年期和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并引导商业银行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2024年2月,5年期LPR继续下降25基点。截至目前,1年期、5年期LPR分别为3.45%、3.95%,均处于历史低位。

营收承压,守护息差

受利率市场化、让利实体经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屡次刷新历史最低点,并在2023年末跌破1.7%,为1.69%。

现实中,尽管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双位数增长,净息差下滑也一定程度拖累银行营收。截至2024年4月1日,根据Wind统计,2023年已经公布数据的A股30家上市银行总营收比2022年少了2134亿元。

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来自于资产端贷款定价及负债端核心存款的双重挤压。在资产端,央行引导LPR持续下调,叠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发放贷款定价同比下行,带动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行。

以银行业的头部机构招商银行为例,2023年招行公司贷款收益率较上年下降了10个基点,至3.75%;零售贷款收益率下降了42个基点,至5.02%。整体贷款和垫款的收益率下降了28个基点,至4.26%。

在银行负债端,虽然2023年6月、9月、12月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经历多轮下调,但存款成本较为刚性,且存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定期存款飙升。

2023年,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增加41761.47亿元,增长27.6%;活期存款减少6171.11亿元,下降4.4%。存款利息支出5896.88亿元,比上年增加1096.05亿元,增长22.8%。“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长3.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4个基点所致。”工商银行年报显示。

息差是最重要的指标,关乎中国银行业生存的根本。“之前是稳息差,现在变成了保息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可见压力之大。”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将时间拉长,2019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20%,2021年降至2.08%,2022年为1.91%。2023年,这一指标继续降22个基点。“上述指标已经处于20年来最低值。监管部门和银行业从未遇到过这一情况,各方正共同研究如何降低息差的进一步收窄。”一位资深监管人士称。

受按揭房贷利率下调、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置换、重定价等因素影响,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仍有望收窄。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也谈及了净息差的趋势,观点几乎一致,均为“有下降压力”。

“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下调是去年9月开始,其影响在今年会持续释放。并且2024年2月,5年期LPR下降25个基点,其影响也会在今年持续呈现。以上几个因素叠加会导致2024年的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近期,招商银行管理层称。

一位国有大行某地分行行长表示,金融业要坚持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也要追求适度利润率。未来行业净息差有望进一步降至1.5%,并且很难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商业银行息差保卫战的期限将拉长。

银行净息差合意值应是多少?

业界有不同版本的测算,市场认同的数值在1.7%-1.8%左右。“有观点将不良率这一数值也纳入净息差的测算中,这不是很公允,因为不良有清收的可能。”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表示。

中金公司估算,考虑分红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性,银行最低的长期ROE水平为10%-11%,最低净息差约为1.6%-1.8%。

为了守住1.6%-1.8%的安全空间,息差在2024年被银行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3月29日,兴业银行管理层称,息差问题是其2024年最关注的指标,到年底预计息差保在1.8%以上。

“做好区域+行业的资产布局策略,围绕产业做出区域特色;从新质生产力培养过程中的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资产投放热点;在稳住按揭基本盘的同时加强消费信贷和经营贷,实现零售贷款、零售资产占比的调整。对公司条线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占比,力争全年付息率进一步下降。”兴业银行管理层表示。

近日,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也谈及了关于净息差的工作计划:优化存款结构;加快推进数字化经营,增加结算性存款等。“净息差的分析除了看存贷款利率,还要看投资品种的免税效应。比如去年投资了5000多亿元国债,利率尽管低,但非常安全,还减少了所得税费用。”他称。

在此背景下,稳中收也具有更多的意义。“尽管受银保渠道降费等影响,2023年银行业中收同比表现不佳,但中国银行业该项指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进而弥补因净息差下滑对利润的冲击。”有银行业人士称。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包括中收)占比为19.93%,同比上升1.13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银行业息差仍有下行压力,非利息收入将是银行未来收入的重点。”曾刚表示,通过综合化经营,发展轻资本或不损耗资本的业务,是应对息差收窄、提高资本回报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坐拥多张牌照的大银行可能会更具优势。”曾刚补充道。

此外,降本增效,控制成本收入比也是银行普遍采用的手段。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六大行成本收入比均较上年有所抬升。在曾刚看来,通过数字化转型降低网点人员成本开支,是银行实现降本增效最重要的方式。“随着数字化程度提高,银行未来也可能变得更像科技企业,这可能改变市场对银行的估值逻辑。”曾刚认为,从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和能力来看,中国银行业在这方面的空间可能大于其他国家。

“我们要强调数字化,但不能唯数字化。”刘晓春强调,行业研究能力是银行业立身的根本。“比如以前银行给纺织企业放贷,需要了解企业、了解设备、了解产品,有些老信贷员摸一摸布料就知道是几支纱,现在因为审贷分离制度等因素,我们有些丢掉了这个作风,未来还是应该强化对行业的研究。”刘晓春表示。

稳生命线,银行应战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资产质量也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工行副行长王景武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3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同比下降4个基点。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稳健,但部分领域的风险亦有显现。从目前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2023年多家银行零售业务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有助贷行业人士透露,就零售信贷而言,当前部分银行资产投放较为被动,“优质资产越来越少,行业发展到现在好客户差不多被‘薅’过一遍了,只能往更下沉去探,但从银行风控角度来看风险比较大”。

“实事求是来讲,目前形势仍然不明朗,零售方面,在产品结构的调整及客户还款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今年的资产质量包括零售表现仍然承压。”在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管理层坦言。

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1.37%,较上年增加0.05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不良率2.77%,同比增加0.09个百分点;消费性贷款不良率为1.23%,同比增加0.15个百分点。

对于后续零售业务发展,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张朝晖指出,在发展策略上,首先要控制好风险。对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同时优化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资金成本、获客成本等。例如将高风险、高定价的客户群体逐步压价,提升中低风险客群占比,进行组合性管理,推行“一行一策”的风险政策。

而在对公业务方面,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亦较为突出。多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超过5%,不仅远超其他行业,并显示上升趋势。

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业绩说明会上直言,由于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等矛盾叠加,同时经济回升向好面临一些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尤其是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中小微企业,经营问题比较突出。

展望2024年,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表示,银行盈利增长难度持续加大,银行业持续面临利差缩窄,费率下降,克服风险偏好走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挑战。同时风险环境复杂严峻,强监管成为新常态,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亦表示正加强行业研究能力。

中信银行称,近几年加强了行业研究,并基于深刻的行业研究,制定授信政策、授信审批标准、营销指引和资源配置政策。

光大银行称,2023年总分行组建协同的行业研究团队,设立总分行两级的战略行业团队,把绿色金融、数字经济、民生消费等八大行业作为重点支持的领域,着力发力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和先进制造业三大赛道。

从实践来看,不少银行将行业研究能力嵌入风控流程,旨在把关资产质量。据了解,房地产业亦在研究范围内。

今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企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

在当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对于银行而言,“如何在支持企业融资的同时保证资产质量的稳定”是其一直以来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在经济换挡、部分行业经营问题较为突出的当下,更是对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某银行业人士坦言,“政策鼓励银行支持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但放出去的贷款出现坏账,责任谁来背?所以目前总体上都很谨慎,从准入、过程管理,到贷后的催清收等都加大管理力度。就房地产而言,在项目选择上会更加聚焦一、二线等经济发达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2024年房地产的风险,多家上市银行高管给出了乐观预测。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的支持已经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方面体现出一定效果。

“我们坚持把好投向、做优增量,全力支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视同仁地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积极服务‘三大工程’建设,促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王景武表示,2023年末,工行境内房地产业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77个百分点。

随着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需求下降,优化资产结构,寻找新的优质资产,亦是行业研究应有之义。

曾刚认为,五篇金融大文章就是银行业未来的机遇所在。“这不仅仅是政策鼓励的方向,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近日,多家银行管理层表示,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将是银行未来投放的重点领域。

为此,工行近期成立了总行科技金融中心、数字普惠中心、服务“五篇大文章”领导小组,以推进相关工作。

农业银行表示,2024年力争县域贷款增长1.3万亿元以上;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80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制造业贷款、战略新兴产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行等。

经济复苏是银行指标好转的基石。多位行业受访人士表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社会预期将进一步改善,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逐步的成效,居民和企业还款能力有望稳固提升。这将对银行盈利和资产形成正向的推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1336.html
0
随机主题
悬念升级, 辽篮夺冠11人合同到期, 5人大概率离队, 郭少委曲求全莱希坠机原因找到了?或离不开这一国,细节罕见公布,局势恐变天第一视角试驾视频 2023款 捷尼赛思 G90 1/5江苏调度100万台农机具助力“三夏”生产迪马尔科致谢: 永远不会忘记你所做的一切, 张康阳回复: 爱你周四002 【荷甲欧罗巴季后赛前瞻】奈梅亨 vs 前进之鹰: 欧战门票争夺战内蒙古乌海:“五个结合”做细做实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工作丰田海狮即将上市情绪时代(2)|你为何而感动: “感动”的记忆与治理朱一珺新搭档孙文骏 孙文骏(石宇奇教练孙俊之子)《斗破》三千雷动对萧炎多重要? 堪比天阶斗技, 被风雷阁设阵追杀经济学门类包括哪些专业安理会交锋,中俄决议草案被拦下,现场7对7,名单上都不是善茬同样面对权臣, 孙亮谨小慎微, 曹髦英勇无畏, 谁更值得称道?建明中国总裁: 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推进增资扩产全新凯迪拉克XT5要来了, 或5月27日上市, 换装9K曲面屏, 外观升级一部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的传记片《学徒》引起了轰动都2024年了, 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选择买手动挡? 我说这才是根本原因暑期中美航线增至每周92班! 机票怎么买便宜?12.99万? 奇瑞SUV“杀疯了”, 风云T9实车到店!免费生选拔现场精彩镜头。 岳博和丁一的对阵十分精彩,摘取其中片段和各位分享。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