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洪言新语2024-03-18 16:29:39  94

今天头条有个关于“农业学大寨”的话题,我发了一篇小作文。然一个网名叫“睿智芒果LW”的发了这样一个评论,说“大寨当时的发展变化,你敢说离得开国家和各政治部门的扶持吗?”看了这个评论,忍不住为这位网民感到叹息,怎么就这么没有一丁点历史知识。他只知道把当年的大寨和后来的小岗村进行类比,却不知道当年在全国树大寨这面红旗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树立起来的。也真的叫做“无知者无畏”了。因此,借此机会说说当年的大寨究竟是怎样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的。

先对大寨做个简介,据有关资料介绍,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平均海拔1000米,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761亩。60年前,大寨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寨,人称“穷山恶水”的地方。虽然拥有700多亩土地,可这些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人们称大寨为“七沟八梁一面坡”,地形十分恶劣。

这样恶劣的地形不仅让大寨人在农业上难有发展,亩产不到200斤,甚至还得时常担心温饱。地处黄土高坡,大寨十年九旱。平日里,人畜用水紧张,可一旦赶上雨季,数日暴雨,山洪暴发,全村顷刻之间就可沦为汪洋一片。

就是这样环境恶劣的小山村,为什么被毛主席看中了,并树立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这并不是那位“睿智芒果”的网民想象的那样,是要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来扶持,而情况恰恰相反。

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在1964年。当时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比如现在网络上一些人喋喋不休地诉说当年的贫穷,也说明了当时国家确实非常困难。大家知道,从当时全国的形势来看,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一股严重的浮夸风、“共产风”,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同中国翻脸,废止合同,撤走专家,并加紧对我国抗美援朝战争时欠下的债务进行逼债。而我国农业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遭到了严重挫折。国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济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挺过这样的难关。这对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偿还苏联的债务。在经济根本没有资金来支持农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动员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是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背景。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要提出“农业学大寨”呢?事情还得从毛主席得知大寨事迹的情况说起。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员报道《大寨之路》,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1964年3月28日,毛主席坐专列来到河北邯郸,在这里,毛主席接见了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陶鲁笳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详细向毛主席汇报了大寨的陈永贵,并向毛主席提到了《人民日报》关于大寨的报道文章《大寨之路》。

听了陶鲁笳的汇报,毛主席对大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毛主席想到没能及时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大寨之路》这篇文章,有些遗憾地说:“《人民日报》的文章,我没有看,北京市委请陈永贵来讲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你们手上有没有关于陈永贵的材料?”

听了毛主席的话后,陶鲁笳诚实地说自己身边没有报道《大寨之路》的《人民日报》和陈永贵的材料,但在省里有,并表示回去后就给主席送来。

由于没能及时看到有关资料,毛主席感到十分遗憾,便向陶鲁笳了解陈永贵的情况。陶鲁笳见毛主席对陈永贵十分感兴趣,就向毛主席详细地介绍了陈永贵的情况,陶鲁笳对毛主席说,陈永贵虽然文化不高,但讲话很有条理,充满了辩证法,并告诉毛主席,陈永贵的讲话虽然不引经据典,但所说的事例,全是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说服力非常强。

听了陶鲁笳的介绍,毛主席对陈永贵和他带领下的大寨,更加感兴趣了。后来,在南下途中,毛主席还向人们提起了陈永贵的事迹,并特意给周恩来总理打电话,要他注意一下陈永贵和大寨经验的事情。

不久后,毛主席看到了陈永贵的文字材料,对于这份材料,毛主席看得十分仔细,还在材料的下面划了许多横线,有的还是双横线。

8月,在与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同志谈话时,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要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毛主席充分肯定了大寨的做法。

前面说到,大寨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是一个人称“穷山恶水”的地方,地理形势非常恶劣。解放后,1953年,大寨开始实行集体化,以陈永贵、郭风莲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起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在生产力水平还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大寨人除了扁担、锄头、铁锤等最基本的劳动工具,用一双双布满茧子的手,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一干就是10年。10年后,粮食亩产由原来的不到200斤,增至700多斤。

更让人感到的是,1963年8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持续7天7夜,全村7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的耕地也几近于绝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

尽管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水涝灾害,但大寨人做到了“三不少”(交给国家的不能少,群众的分红不能少,社员的口粮不能少)和“三不要”即不要国家的救济金,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大寨的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4斤。1963年虽然遭受特大洪灾,但粮食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1953年至1964年的12年间,这个仅83户360多人口的小山村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5.8万斤。

当毛主席了解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以自力更生精神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为“层层梯田米粮川”的事迹,一贯认为自力更生是立国之本的毛主席,很自然地认为大寨的事迹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符合党的优良传统。同时,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力量,因此,毛主席决定在全国农村提倡大寨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大寨精神?1965年6月16日,毛主席在听取第三个五年计划问题的汇报时这样说:“农业投资不要那么多,农业要靠大寨精神。你给他钱,他搞的不好,你不给他钱,反而搞得好一些。农业要靠大寨,工业靠大庆。”(见周德中《共和国重大决策之十八》)

综上所述,农业学大寨是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国家经济困难局面,推动农村建设而树立的一面旗帜。

什么是大寨精神,1964年12月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的概括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大寨精神的内涵体现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多个方面。那种说大寨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的言论是没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表现,当然也不排除是一种别有用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12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