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席卷大清江南半壁江山,短短三年时间太平军就拿下重镇金陵并定都天京。咸丰皇帝屡屡下旨痛斥八旗、绿营官兵无能,并公开表示,不管是满还是汉,只要收复金陵便可封王。
官方文献以及野史中对此也有记录,有的说是“克金陵者封王”,有的说是“克金陵者可封王”,还有说是“克金陵者可封郡王”。不管是哪种说法,总之咸丰皇帝在位时是有这一承诺的。
所谓天子一言九鼎,说出来的话不能不作数。然而同治三年,湘军攻克金陵,朝廷并没有兑现这一承诺,仅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曾国荃为一等伯爵。
就事论事,以曾国藩再造玄黄之功,封个一等侯确实是太低了,因为此前的道光十七年,长龄平定张格尔之乱,以功获封一等公;生擒张格尔的汉人将领杨芳封二等侯。
与镇压太平天国比起来,平定张格尔显然要逊色许多,论功曾国藩绝对有资格封异姓王。之所以没有封王,主要是朝廷有意打压湘军集团,也不愿意让汉臣享受这一至高待遇。
御史本期并非是要探讨曾国藩未能封王的原因,而是要讲野史流行的一种说法,即曾国藩的王爵被一拆为二,分为一个一等侯和一个一等伯;也有说王爵一拆为四,即一个侯爵、一个伯爵、一个男爵和一个子爵。
将高级爵位拆分为数个低级爵位,这种情况在清代到底有没有先例呢?王爵如果拆分为二个或四个爵位,到底划算不划算呢?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爵位能否拆分
清代异姓爵位获得的难度比较大,其标准是以军功进爵,且异姓爵位的分等十分严格,须按部就班以功晋封。个别的因功劳极大,皇帝也会一步到位赐予一等公爵,但大多数爵位获得者,都是以累计的方式晋升的。
按《大清会典》之记载,“凡世爵之位九,其等二十七”,九等即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公侯伯子男和轻车都尉又分四等(四等中有一个云都尉加某某爵,如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为一个等次),总计二十七等。
关于异姓爵位的承袭方式,朝廷颁有定制,具体的承袭次数和承袭人都有相应的要求。因异姓爵位享受的政治、经济待遇极高,如果将高等级爵位拆分为数个低等级爵位的话,那么就会占有国家的政治资源和造成财政负担。
所以有清一代并没有“拆爵”之说,相反低等级的爵位规定可以合并,比如某官员承袭了祖上之云骑尉,后来自己因军功获得一个云骑尉,那么他就可以两爵并一爵袭骑都尉;先有一个二等公,后因军功再获一个云骑尉,那么就可转为一等公。
再来说王爵拆分为侯、伯爵是否划算
前面已经说过,爵位是不能拆分的,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站不住脚。但是为了让大家对清代异姓爵位制度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假设性地做出一番介绍。
根据资料记载“凡封爵,以云骑尉为准,加等、进位、袭次皆以是积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异姓爵位的晋升标准单位是“云骑尉”。
云骑尉是异姓爵位的起始单位,其性质就和现在军衔中的“少尉”一样。或许有人会说,异姓爵位中不是恩骑尉最低吗?此话不虚,但需要说明,恩骑尉是乾隆时期的产物,规定凡是所有世爵世职承袭次数用完之后,一律赐给恩骑尉并准以世袭罔替,所以名称上才有个“恩”字。
言归正传,云骑尉是起点,之后凡是再获得一个云骑尉,便可晋升下一等次,但是每跨越一个等次的时候,又需要获得两个云骑尉,可能描述的有点乱,御史举一案例。
如云骑尉加一个云骑尉就可晋为骑都尉;骑都尉加一云骑尉晋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如再合两个云骑尉便可为三等轻车都尉;再如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如再合两个云骑尉便为三等公。
也就是说凡是由骑都尉至轻车都尉,由轻车都尉至男爵,由男爵至子爵,由子爵至伯爵,由伯爵至侯爵,由侯爵至公爵,这些跨等的情况都需要获得两个云骑尉才能晋升,同等内皆为一个云骑尉。
理清楚这一概念之后,就可以大致算出王爵拆分为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是否合理了。咸丰皇帝曾许诺克金陵者封王,这里的“王”以御史个人观点认为,应该就是郡王。
一等侯由27云骑尉组成,到顶级的一一等公只差5个,而一等伯由23个云骑尉组成,显然一等侯加一等伯的分量远远高于一等公。即便按照两个云骑尉晋一级,那么也足可以换一个郡王衔。
道理很简单,因为清代的异姓爵位以一等公为最高,在往上就是王爵了,没有什么贝子、贝勒一类的(福康安生前获贝子,但属特例,清初诸异姓王大多都是由公爵晋为王的爵的)。
那么是不是曾氏兄弟的这笔买卖就赚了呢?显然也不是,因为曾国荃本来就有军功,他的一等伯并非是曾国藩所谓的王爵拆分下来的,所以曾氏兄弟到头来并没有占到朝廷的一点便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