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粟裕向组织递交报告, 胡耀邦看后直接拒绝: 您需要安心养病

地史故去2024-03-18 17:36:35  101

#MCN首发激励计划#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一天,在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桌子上,送来了一封字迹工整的手书报告。胡耀邦看到之后,心里先是暗暗称赞此人书法造诣了得,字里行间颇有名家风范,而后才注意到末尾的落款,这让他一下就提起了精神,这是粟裕的报告。

粟裕的这份报告内容不多,但胡耀邦从头到尾反复看了好几遍,又往其他单位打了好几个电话,最终才确认下来,粟裕这份报告里的内容,他不能批准。或者说,他没有这个能力批准。

粟裕

胡耀邦思来想去,还是要给粟裕一个回复,但内容其实也很简单,只有七个字:“您需要安心养病。”

那么粟裕的报告里究竟提出了什么要求?为什么胡耀邦自认没有这个能力批准?

抱憾终生

1981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份,对于中国革命历程和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是辛亥革命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九·一八”事变50周年,这些事件都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抗争道路。

这一年,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也以和平解决为主。

还是在这一年,我们纠正了自1921年建党、1949年建国以来所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一些冤假错案的平反,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应该还是关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审判结束。

与这些国家大事相比,1981年还有一桩小事,有关粟裕给胡耀邦亲笔写下的一份报告。虽然的确是小事,但胡耀邦就是没批准,还给粟裕说明了许多官方的理由。

胡耀邦

其实,粟裕就是年纪大了,想回自己老家看看。胡耀邦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粟裕年事已高,经不起长时间坐车的折腾,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这对国家来说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胡耀邦在阅读完报告之后,托人告诉粟裕:“您需要安心养病。”

言外之意其实是这样的:粟大将,您就安心养病吧,您现在这个身体状况我都打听过啦,不适合出远门。您只要踏踏实实的把病养好了,您想去哪就去哪,随行的警卫人员也给您安排的明明白白。但您现在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把病养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粟裕在冷静下来之后也同意了,他当时的身体情况也确实如胡耀邦所说,无法支撑他远行,索性也就再次放下了这份乡愁,安心养病,期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回到故土。

粟裕

但让粟裕和胡耀邦都没想到的是,自此之后,粟裕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张胡耀邦开给粟裕的“空头支票”,也始终未能兑现,粟裕到最后都没能踏上回家乡的路。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战争时期的积重难返,也正是有着先辈们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才有了后面几十年中国和平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

粟裕离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未曾回到家乡,在年老之际想要回到家乡,也是有落叶归根的念头。

事业为重

粟裕青年时期毅然在家乡投身革命,是为了打退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与这一崇高的理想相比,许多事情都被他抛在脑后了,这其中也包括回到家乡。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怀化市的一个小村子里,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十分过人的学习天赋,彼时的粟裕勤奋好学且成绩优异,16岁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时,被录取为选送生,这种令人讶异的学习能力几乎一直延续到粟裕离世之时。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紧接着两个月后,粟裕又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但当时他还只是在总指挥部任警卫班长,负责保护周总理、贺龙、朱德等人的安全。

湘南起义后,粟裕跟随朱德、陈毅的部队转战井冈山。在这一路上,陈老总敏锐的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粟裕这个小伙子有点不一般。

粟裕

据陈老总回忆,其他战士闲暇的时候不是打盹就是聊天,就这个粟裕经常盯着地图出神,与他交谈后,陈毅更是认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将他推荐给了朱老总。

朱老总在与粟裕进行一番交流过后,得出的结果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朱老总也觉得这个叫粟裕的年轻人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将他破格提拔成了连长。

当时在红四军中,与粟裕在同时期被朱德破格提拔的年轻人其实还有一个,那个年轻人便是林彪。只能说英雄都会互相吸引,历史的选择往往就是这么充满惊喜。

朱德

由于粟裕年纪尚轻,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林彪起码是正经的黄埔四期生。所以,对于粟裕来说,有很多人都不服他,但粟裕却在其后用一场场战役的胜利,成功的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

抗战前期,由于日军气焰凶猛、装备精良,哪怕是蒋介石的精锐兵力正面迎战,也被打的伤亡惨重。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粟裕考虑到实际情况,选择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带部队进行游击战、伏击战,并且屡屡得手,日军被他高超的技战术指挥打的叫苦不迭。

但此时粟裕还只是打一些小规模作战,老天给他的试金石还不在这里。

粟裕

皖南事变后,粟裕任重组新四军一师师长,用了半年的时间将这支部队的士气,重新提振起来,恢复了以往的战斗力。

这一年,粟裕率领新四军进行了多次“反扫荡”战斗,年底,粟裕与楚青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所在地结为伉俪,两人也就此相伴终身。

1945年10月,粟裕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多次作战胜利后共歼敌2万余人,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防御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大举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粟裕、陈毅

此时,粟裕已经和陈老总共事多年,得知他自开始革命后一直都没能回家乡看看,便提议道:“你要是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嘛,这里有我在!”

但粟裕想了想,却还是推辞了:“陈军长,军委有条例,高级指战员不能擅离职守,回家的事,我还是等解放之后再说吧。”

然而即便是建国后,彼时的国家还有许多隐藏的忧患,粟裕始终没能找到机会回家乡看看。

此去五十年

粟裕其实有很多次都能“顺路”回家,但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所以也就没有开过这个先例,从而错失了许多回家乡的机会。

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大军压境,粟裕听闻后,连忙建言道:“敌军势大,我们如果多线作战,势必会陷入胶着之势,不如敞开大门,让我军依托熟悉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使国民党军队掉以轻心,再一举歼灭。”

中央军委仔细考量后连夜通过了粟裕这份建议,让粟裕、谭震林率华野3万人出战。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

1946年7月,国民党李默庵集中50万军队直扑华东解放区而来,我军按照粟裕的布置,层层设伏、诱敌深入,歼灭国民党先头部队5.3万人,这就是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也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大胜之一。

孟良崮一役,粟裕全歼敌整编74师,阵毙张灵甫,蒋介石的“速战计划”自此流产。1948年,中央军委命令中野、华野两支部队发起淮海战役,由刘、陈、邓三人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

实际上,他们三人直接指挥的,仅仅是中野,华野方面的七个纵队全都交在粟裕的手里。

在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共投入约140万兵力进行作战,其中国民党军约80万,我军约60万,这里面还有近10万的后勤和机关人员,所以淮海战役是我军一场实实在在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淮海战役几乎从正面彻底打垮了国民党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此后再无力反击,只得宣称“下野”,期望划长江而治,我军则一战定中原,长江以北自此再无战事。

毛主席听闻战报之后非常高兴,曾说道:“淮海大胜之后,原本计划的五年解放全中国,现在三年就能实现咯”,同时还不忘称赞粟裕:“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渡江战役后,全国基本解放,但粟裕依然没有想衣锦还乡去看看,毕竟此时的三野还在持续南下,解放南方各省。粟裕认为自己不能离开前线,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放全中国,这件事情是万万不能怠慢的。即便是在这么大的优势下,粟裕依然选择以国家为重。

建国后,粟裕开始着手作攻打台湾的准备,但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他的计划停滞了。本来,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选是林彪和粟裕,但他们二人都先后生病,最后还是“谁敢横刀立马”的彭老总带兵入朝,打出了新中国的赫赫威名。

1958年,粟裕到湖南长沙公干,这是他离家最近的一次,于是他再次动了归乡的心思。不过很快他又想到,自己是出来公干的,不能擅离职守,于是再次忍住了这份思乡之情。

同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此后一直有十几年的时间,粟裕都没能离开北京。

直到1984年,粟裕病逝,他也没有完成这份小小的心愿。直到前一年,胡耀邦还在会议上提出,中央应收回1958年对粟裕的不公正评价,但这个事情在1994年才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完全澄清,并且对粟裕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好在粟裕的夫人楚青替他完成了生前最后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洒在他曾经战斗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份骨灰则是送回了家乡。

对于粟裕大将为了革命事业始终未能回乡探望的往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1. 《粟裕》——人民网

2. 《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32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