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越语上》有言:“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显然,一个人只懂得奋勇前进,不算厉害,能进能退才是。
真的没有必要,不撞南墙不回头,能够及时退一步,甚至绕着走,反而能够更顺利地抵达理想的彼岸。
不管你多厉害,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要主动“往后退”。
01
“功高盖主”时,往后退,就是保护自己。
为什么在古代,常常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发生。
帮助主角做了大事,配角就应该更加被重视才对。毕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事情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厉害的人,在帮助主角之后,连配角的位置,都会舍去。
比方说,春秋时,越王勾践的手下范蠡,帮助勾践称霸后,就变成了生意人,还常常隐居。人们不认为范蠡无用,而是给他点赞——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守旧派就显得更加活跃,也被朝廷重用。
苏辙、吕大防、范纯仁等作为守旧派的代表,被迅速提拔为权臣。
有一年,高太后病重,苏辙、吕大防、范纯仁到宫里探望,同行的还有皇帝宋哲宗。
高太后估摸着,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朝政的决策权,都会落到宋哲宗的手里,而宋哲宗很喜欢变革,对守旧派有成见。
根据趋势判断,高太后对苏辙、吕大防、范纯仁说:“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但是高太后的话,被当成了耳边风。
不久,太后过世,宋哲宗把范纯仁安排到永州,苏辙被放到岭南的英州,吕大防调配到了偏僻的安州。人生的苦,接踵而至。
当你发现自己比顶头上司更厉害,并且你又没有办法取代上司的时候,就应该另谋出路了。
我们常常说,人生要“上不封顶”。可是你的顶头的地方,是一块天花板,还要去消耗自己吗?
厉害的人生,也可以有这样的想法:“点到为止。”到了极致,那就主动下走。这不是软弱,是格局。
人走到山的顶峰,若是不下山,那就无法到更高的顶峰了。下山,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上另一座山。
功高盖主的时候,你往后退,可以自立门户,也可以去格局更大的地方,寻找更有高度的主角。当然,你还可以隐居,避开社会的锋芒,保持闲情逸致,是另一种人生高度。
02
“道不相同”时,往后退,就是勇敢独行。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别人和你不同路,你还要拉着人家一起走,岂不是强人所难?
别人不赞同你的选择,于是你就顺着别人的选择去做,那不是要迷失自己?
人生有很多的路口,会遇到很多的人。但是过了路口,就要分道扬镳了。就像红绿灯下的车,等绿灯亮起,有车左行,有车掉头,还有直行和右转。
人生短短数十年,总要学会做自己。而做自己的根本,就是敢于独行,不要盲目合群。
有人陪你走,那也是走一段路,而不是从出生走到终点。
北宋的苏轼,才高八斗,年纪轻轻就中进士,被朝廷重用。
他还没好好施展才华,就遇到了王安石变法。各种新法推出后,弊端也冒出来了。
苏轼站出来反对变法,但收效甚微。因而他主动请求,外调到湖州工作。
这一步棋,苏轼是做对了,毕竟很多烦恼的事情,眼不见为净。可是他却在湖州,写了一些发牢骚的句子,讽刺了朝廷的新法,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他也入狱多日。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人生凄凄凉凉。但彻底遇冷后,他反而想通了,也彻底不再纠缠支持变法的人。
诗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与人交往,就像风一样。春风让你舒服,温暖,但是春风不能抓住;寒风让你冷冽,但是不会一直存在。就让离开的人,随风而去吧;就让自己,如风一样自由,能温暖别人,但不求永久。
不能同行的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你退一步,就离开了别人的江湖,到了自己的江湖。
03
“一把年纪”时,往后退,就是让贤于人。
人都是要变老的,五十岁,六十岁,十年如一日。
如果你五六十岁的时候,还要追求好的位置,希望人家都托举你,大概是不能的。
当你七八十岁,还要做大家长,恐怕儿女是不会听从的。
人要学会让位,这样才能单位运行平稳,家业传承顺利。
在古代,没有退休的说法,但是很多聪明的人,都在一定的年纪,就主动求退休。也就是“乞骸骨”。
一把年纪了,把自己的老骨头放回到家乡,过闲云野鹤的生活,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苏辙到了晚年,颍川定居,舍去职位,不再谈论政事。
他在《颍滨遗老传》中写道:“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人生的得失,都微不足道,一切都看淡,反而有了“无欲则刚”的力量和智慧。
千万不要不认怂,不认命,一辈子都折腾,身体和精神都受不了,也会被后人虎视眈眈。
04
所谓厉害,是敢为人先,也是敢于不敢。
选择合适的机会,让自己往后退,可以安度晚年,也可以迂回前行,还可以高风亮节。
真的不必,总是和人、对事,硬碰硬,死耗着。
与其被逼着退让,还不如主动退让,把握人生的主动权。
水流退到了低谷,就变成了万里湖泊;人退到了旁边,就有了旁观者清的智慧;心退到了乡野,就成为了闲云野鹤。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