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这首诗是蔡锷23岁登岳麓山所写。
那时他风华正茂,豪气干云,戴着日本学成归来的“士官三杰”之一的桂冠,成为各路封疆大吏、军阀政要争相延揽的主角。但谁也没想到,十二年后,他竟以国葬之礼,埋骨于岳麓山畔。
蔡锷,字松坡,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一户贫农家庭。他的父亲蔡正陵以种田为生,并兼做裁缝;母亲王氏则是个全职家庭主妇。
蔡锷幼时入私塾读书,十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十一岁开始熟读先秦诸子,同时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关心时局。
这时,中国正值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沉重之时,以变法图强为主旨的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湖南时务学堂成立,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次年蔡锷至长沙投考,名列第三。其时他年仅十六岁。据同学唐才质(维新烈士唐才常的三弟)后来回忆,“蔡锷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
梁启超在学堂大力鼓吹平等、民权学说,蔡锷深受影响。他曾著文主张在中国益之以西人之法,学习西方的议院之制。梁启超对他十分赏识,师生自此结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在维新变法的背景下,湖南地方当局选拔学生出洋留学,应试者五千人,蔡锷以第二名入选。不料八月“戊戌政变”发生,康、梁逃亡日本,维新运动失败,留学事遂成泡影。1899年接梁启超从日本来信让蔡锷前去,于是蔡锷东渡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两地读书。
1900年维新人物唐才常在南方成立自立会,组建自立军,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安徽、湖南等省发动起义。蔡锷参加了自立会,并在起义前夕回国。但起义失败,唐才常等被捕遇害。蔡锷重返日本。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决心改习军事,立志流血救民。1901年考进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10月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
蔡锷在成城、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梁启超在横滨创刊《新民丛报》,他曾入社襄理笔政,并在该报发表长篇政论文章《军国民篇》。他认为
"中国今日之病,在国力孱弱,生气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人,则中国其真亡矣!"
"人有灵魂,国有国魂,苟丧厥魂,即陷灭亡"。
"故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国魂者,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
1903年蔡锷自士官学校毕业。在一百多名毕业生中,他名列第三。同时毕业者尚有蒋方震、张孝准,均名列前茅,为人瞩目,时有"士官三杰"之称。
1904年蔡锷回国。这时他刚到弱冠之年,英气勃发,东南各省督抚争相延聘。他在江西、湖南和广西各地,从事军事教育和训练工作。在广西六年,任讲武堂总办,并提出广西练兵主旨:为求中国独立自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以此为最高目的。
蔡锷在政治主张上是梁启超的追随者,站在立宪党人的一边,但同时又较敏锐地看到革命潮流不可抗拒,力图与革命派保持联系,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他也常给以同情和赞助。
武昌起义之后,云南响应,组织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推为云南军都督。都督府向全省声明:起义宗旨在铲除专制政体,建设良善国家,使汉、回、满、蒙、藏、夷、苗各族结合一体,维护共和,以期巩固民权,恢张国力。 同时发布讨满檄文,重申同盟会的纲领。云南独立后,四川、贵州也分别响应。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逐步窃取了国家政权。而蔡锷对袁世凯的认识和态度,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早在1911年南北议和时,蔡锷对袁世凯是有所警惕并反对议和的。他在1912年一月分别致电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反对妥协与议和。但当议和告成,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蔡锷却转而拥戴袁世凯。他渴望国家统一富强,并对袁氏怀有希望。
其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企图借南京建立的共和制度来制衡袁世凯,要求他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袁却坚持要建都北京,并且视《临时约法》如具文。
在这场斗争中,蔡锷支持袁世凯。他认为如果建都南京,北边形势当为之变迁,恐遗孽有乘虚窃踞之虞,而强邻启蹈隙侵陵之渐,黄河以北沦入毡裘,甚非国民之利,因此应建都燕京,可以控御中外,统一南北。
民国二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申办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孙中山和一部分国民党人决定武装讨袁。7月,江西、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纷纷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把在西南地区拥有重兵的蔡锷调到北京,以唐继尧继任都督。蔡锷离滇前,对滇军军官讲话:袁世凯原是我们的政敌,戊戌那年,由于他临时告密,我们的师友有的死,有的逃,现在想起来犹有余痛。但衡量中国现在的情势,又非他不能维持。我此次入京,只有摒弃前嫌,帮助袁世凯度过这一难关。
民国二年十月,蔡锷到达北京,受委为各种军政要职,恪尽职守,颇思有所作为,他特别热心于改革军事教育,提出很多建议,把富国强兵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但袁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他镇压革命党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窜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快步前进。蔡锷到京不久,即察觉袁氏的野心,便暗中与朋友、同志联系,小心翼翼地做应变准备。
因蔡锷在东南各地颇具民望,袁世凯对他倍加提防。他曾向亲信曹汝霖说:松坡这个人,有才干,但有阴谋,我早已防他,故调来京。
民国四年8月15日,鼓吹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的筹安会成立,第二天蔡锷到天津会见梁启超,商议讨袁计划。此后,他一方面与云贵军政人员密电往来,还派专使分赴广西、湖南、广东进行联络。
而在公开场合,蔡锷则把自己装扮成帝制运动的拥护者和胸无大志的浪荡公子。袁世凯的亲信持赞成帝制的题名录前来试探,他即带头签名表示拥护。
与此同时,蔡锷还常涉足北京八大胡同妓院,与歌妓小凤仙结萍水姻缘,佯装寄情声色,由此引起夫妻不和,打闹不休。借此机会,他将母亲、夫人和孩子送回湖南。
民国四年十月下旬,蔡锷向袁世凯请病假,以后不断续假,最后说病重,非去日本就医不可。袁批示:一俟调治就愈,仍望早日归国,销假任事,用副倚任。12月2日,蔡锷乘日轮东渡日本。
蔡抵达日本,在同志接应下,秘密前往神户,然后迅速换乘另一艘日轮,经吴淞口南下香港,复取道河内直奔云南。与此同时,他请助理带着自己的行李去日本的别府和箱根假装自己还在看病,并准备了多封亲笔信,让助理陆续寄给袁世凯的亲信,报告游历状况和养病情形,以掩饰行踪。
正因为有了提前准备,袁世凯一点也没有察觉蔡锷离开日本的迹象,当他接到蔡锷过香港到云南去了的情报时,一度还不相信,等到确定后大吃一惊,立即电令蒙自关道伺机狙击或捕杀。但蔡在友人和亲信护卫下,袁的阴谋未能得逞。
民国四年12月19日,蔡锷安抵昆明,发动反袁护国战争。
民国五年春,蔡锷率二万护国军,在四川省的泸州、纳溪一带,击败了八万北京政府军。随后广西和湖南的起义兵也纷传捷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的压力下,宣布取消帝制,但仍以大总统自居。
蔡锷与唐继尧等立即发出通电,不仅不承认袁世凯仍为总统,而且要求对他进行审判。这时,全国各地反袁形势继续高涨,袁世凯内部也日益分崩离析。6月6日,袁在众叛亲离声中忧病身亡,护国战争以胜利告终。
蔡锷原有喉疾,战争期间,因军务劳顿,病情日形加剧。民国五年八月他获假两个月医病,先到上海,梁启超会见他,几乎连面目也认识不清,喉咙哑到一点声音也没有,医生看着这病是不能救了。尽管如此,他还为梁启超的《盾鼻集》作序。之后蔡锷东渡日本,于九月底入九州福冈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
民国五年11月6日晚,医生为蔡锷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口授四事,发给北京政府作为遗嘱。
遗嘱中没有一句提及私事。就在这天凌晨二时,蔡锷将军溘然长逝,年仅34岁。
蔡锷逝世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悲痛。国会通过《国葬法》,决议国葬。蔡锷的灵柩在大总统特使蒋方震等人护送下,乘海轮抵达上海。14日上海各界在殡仪馆举行悼祭仪式,由梁启超宣读祭文。
由于对蔡锷的离世过于痛心,梁启超在宣读祭文时无法压制住情绪,最后只好交给他人代读。当时,在昆明、成都、重庆、长沙、邵阳等地也都举行了追悼会。
民国六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
蔡锷将军出殡的时候,各方赠致挽联致哀。其中孙中山先生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对于蔡锷将军,我是打心底里的佩服他,他是真的想要让中国走上强盛的道路。在潜行出京,准备回云南起兵讨袁护国之前,蔡锷将军曾留书给老师梁启超说:“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