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的时候,各国都已经意识到在进攻战中轻机枪的必要性,一战中就有一系列早期轻机枪服役,包括英国刘易斯轻机枪、法国绍沙轻机枪和丹麦麦德林轻机枪等。就连德军也装备了减重版的马克辛MG-08/15轻机枪,当然,效果实在不怎么样,不过,德军也大量装备了缴获的协约国军队轻机枪。
而俄军在当时仅有马克西姆M1908一种机枪,在残酷的内战结束后,托卡列夫应红军的要求设计了一款托卡列夫轻机枪,不过可惜的是,其设计思路与德军的MG-08/15类似,空重达13公斤,这种不伦不类的轻机枪在红军中装备的时间很短,退役后一半无偿提供给了内战中的西班牙共和军,另一半则高价卖给了抗战中的中国军队。
1926年,革命性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被设计出来,在1928年大量生产装备红军,并成为二战中红军的主力装备,这种机枪因为其设计者的名字被称之为DP轻机枪,但在中国,则因为其独特的转盘式供弹具则被称为转盘机枪。
DP轻机枪具有典型的苏联武器特征,结构简单,只有65个零件,同时容易大批量制造,而且性能足够可靠,不过在重量上空枪就重达9.1公斤,而且因为设计上的问题,导致其重心过于靠前,在抵腰射击的时候很难控制子弹散布。
采用导气式原理,发射M1908R型7.62毫米带底缘枪弹,由安装在枪身上方的47发弹盘供弹,这也是DP轻机枪的典型识别特征,枪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战斗射速80~90发/分。
二战中,DP轻机枪的主要对手就是德军装备的MG-34和MG-42轻机枪,虽然红军将DP轻机枪称之为MG-42的克星,不过那明显是自卖自夸,实际上,在实战战斗中,不要说采用弹链供弹,在作为轻机枪使用的时候,使用50发弹鼓供弹的MG-42也足以凭借其高射速压制DP轻机枪。
不要说MG-42这种革命性的通用机枪,即便是与ZB-26,也就是捷克造比,DP也并不是多么出彩,只能说表现还行。除了抵腰射击不方便之外,DP轻机枪连续射击后会因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在卧姿射击尤其是在沙地上的时候,枪口喷出的火药气体容易溅起大量的尘土,不仅容易遮挡射手视线,而且可能暴露目标。
二战中苏联也对DP进行了改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DPM,相比DP,DPM轻机枪在机匣后端配用弹簧缓冲器,加装厚管壁重枪管,在仍然可以使用弹盘供弹的同时,还可以使用专门的金属弹链,除了步兵型号,DP系列枪族还包括DA航空机枪、DA-2双管航空机枪、DT坦克机枪、DTM改进型坦克机枪等。
抗战中,随着苏联对华军售,DP轻机枪也开始装备国军的精锐部队,也就是那些苏械师,压制日军的十一年式轻机枪完全没有问题。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大量装备这种轻机枪,在山地作战中足以与美军装备的BAR自动步枪抗衡。1953年,中国仿制了DPM,将其称之为53式轻机枪,与DP轻机枪相比,其不仅可以迅速更换枪管,而且还增加了手枪式小握把。在当时,解放军步兵班中配备一挺53式轻机枪,正副班长配备50式或者54式冲锋枪,其余配备53式步枪,整体火力基本处于二战水平,一直到56式枪族装备才被取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