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唐中宗李显即位,因为相王李旦有诛杀张易之兄弟之功,加相王李旦封号为安国相王,任命他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又为他加实封。
1、李旦的选择
中宗在表面上对李旦十分优待,但实际上却对他严加防范。
史书记载:
中宗在“相王、卫王重俊,成王千里宅,遣卫士宿卫,环其所居,十步置一仗舍,持兵巡檄,同于宫禁。”
此时,李旦的头脑也很清醒,他明白兄长李显所作的一切,不单是出于兄弟之间的情份,也不是因为他的扶位之功,从他的地位来讲,应该是兄长皇权的最直接的威胁,因此他不能大意和疏忽,他必须马上向兄长表明他的意愿和态度。
二月二十一日,李旦上表坚决要求辞去太尉及宰相职务,中宗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却又提出想立他为皇太弟,以便成为中宗百年之后的皇位继承人。
李旦此刻不管中宗是否有诚意,马上一口回绝,任何的任命对于他来说都是可怕的枷锁,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相王。
中宗的统治十分昏暗。
韦皇后、武三思、上官婉儿结合在一起,他们或利用姻亲关系,或进行政治拉拢,培植了一批私人势力,组成了以武三思为首的政治集团。他们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其最终目标是要夺取皇帝宝位。
因此太子李重俊便首先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太子李重俊被杀,作为李唐嫡嗣的,除中宗外,就是其弟相王李旦,因此李旦父子紧随重俊之后成为韦武集团的主要打击对象。
2、李旦的“避祸”
李重俊兵败后,右台大夫苏珦负责审问太子重俊的党羽,罪犯中有人供认相王参与了兵变,苏珦为此秘密地为相王申辩,中宗才没有追究此事,相王与太平公主是否真的参与了此事,现在很难弄得清楚,但从这俩人当时的立场来看,他们对于韦后与武三思的专权是极为不满的,因此太子重俊发动针对韦武集团的兵变,他们是支持的。
安乐公主和兵部尚书宗楚客得知这一消息,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以此多次要挟中宗,治罪相王与太平公主,还指使侍御史冉祖雍上疏说相王、太平公主二人“与重俊通谋”,请收留狱中审查。
中宗此时也改变了态度,命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来审理此案。
萧至忠流着眼泪对中宗说:
“陛下富贵已极,拥有整个天下,现在却不能容纳一弟一妹,难道还要让人罗织罪名,把他们陷害至死吗?想相王当初做皇太子时,曾坚决请求则天皇后允许他把天下让与陛下,为此多日吃不下饭,这是海内外臣民所共知之事,陛下现在为什么仅凭冉祖雍的一句话就怀疑相王呢?”
一番肺腑之言,使中宗醒悟,中宗决定不再过问此事。
右补阙浚仪人吴兢也听到了这件事情,写了一篇满含深情的奏疏,疏文写道:
“自从文明年间以来,大唐朝的后嗣,几乎断绝,陛下重登帝位之后,恩泽遍及皇室九族,访求流散于烟瘴之地的皇族子孙,让他们重返朝廷。
况且相王与陛下乃手足至亲,普天之下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而乱臣贼子竟然日夜策划,必欲置之于死地,国家发生祸乱的根源,必将要从这里开始。
自古以来,君主因信任异姓之人和猜忌骨肉至亲而亡国破家的,已经多得数不清,况且现在大唐宗室子弟所剩无几,陛下重登帝位时间并不算长,但已有一个儿子因兴兵起事而被杀,另一个儿子因违背父命而流落远方,只剩下相王这么一个弟弟可以朝夕相处,讥刺汉文帝容不下淮南王的民谣,陛下不能不慎重考虑,《青蝇》诗中所阐发的道理,实在值得陛下多加注意!”
萧至忠的流着泪水劝说和这篇语意深长的奏文使中宗彻底打消了制裁相王的决定。
通鉴写道:
“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3、唐中宗之死
景龙四年(710年)四月,定州人郎岌上奏:“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
韦后听到立即要挟中宗,把郎岌活活打死。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又上奏说:
“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社稷。”
唐中宗召见燕钦融当面追问,他顿首陈词,侃侃而谈,毫无惧色。中宗似有所悟,默然不语。宗楚客伪造中宗制令,命武士当着中宗的面把燕钦融摔在宫殿堂前石上,折断了颈椎,当场死于非命。
宗楚客见了,得意忘形,拍手叫好。中宗见宗楚客如此肆无忌惮,目无君主,虽然没有深究,但心中却怏怏不乐,从此以后韦后和她的党羽们开始忧惧不安。
六月二日,韦后、安乐公主与得宠于韦后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密谋,在糕饼中掺进了剧毒,中宗食后,药性发作,很快死于神龙殿。韦后封锁了中宗驾崩的消息,自己总搅了朝廷的大小事务。
第二日,韦后把诸位宰相召入宫中,谋划自安之策。为了预防不测,她测来了五万府兵,镇守京师,分别由韦氏宗族子侄与附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骋、左千牛中郎将韦绮、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等统率,严密控制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及飞睛、万骑;又命令中书舍人韦元负责巡察城中六街,还命令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带领五百名士兵迅速前往均州戍守,以防范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同时任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担任东都留守。
在皇宫中,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合谋草拟遗诏,立中宗最小的皇子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由韦皇后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相王辅政,韦武集团就无法实现篡权的阴谋,于是宗楚客以“相王辅政,于理非通”,“叔嫂不通问”、听朝仪礼不便为由,率诸宰相上表,请皇后临朝称制,罢免了相王的政事,改任太子太师。
一切安排就绪之后,韦后将唐中宗的灵柩迁到太极殿,召集文武百官公布中宗驾崩的消息,并宜布由她自己监朝摄政,大赦天下囚徒,改年号为唐隆。
韦后还将相王李旦提升为太尉,改封雍王李守礼为豳王,改封寿春王李成器为宋王,以顺从人们的愿望。同时,韦后又任命韦温总管朝廷内外守捉兵马事务。
几天之后,年仅十六岁的温王重茂即皇帝位,是为少帝。
尊韦皇后为皇太后。
韦武集团的宫廷政变似乎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韦皇后已经临朝摄政,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最后目标还没有实现。
于是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韦氏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当时守卫宫城的南北禁卫军以及地位重要的尚书省诸司,都已经被韦氏的子弟们所控制,他们网罗党羽,在朝廷内外互相勾结。
宗楚客又秘密上书皇太后韦氏;引用图谶来说明韦氏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宗楚客还打算谋害少帝,同时又与韦温、安乐公主合谋,想要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
4、李隆基的成长经历
正当韦武集团得意忘形,积极策划夺取政权之时,临淄王李隆基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打破了韦武集团的美梦。
临淄王李隆基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父亲睿宗,母亲窦氏。李隆基在睿宗诸子中排行第三,大哥成器,二哥成义,四弟隆范,五弟隆业,六弟隆悌。在诸兄弟中,窦氏只生他一人,其余都是同父异母兄弟。
李隆基虽是皇子,出身高贵,实际上很不幸。其父睿宗名为皇帝,却只是一个傀儡,由武则天掌握了朝政。所以当李隆基降生到人间时,所看到的并不是李唐的江山,而是武氏的天下。
天授二年(691年)年初,七岁的李隆基开始离开宫廷开府建置,并显示出他的才干,在例行朔望日入朝参拜女皇时,他的车骑严整,仪仗威严。金吾将军武懿宗看到眼里,十分嫉妒,便对李隆基的随从大声吆喝,横加阻挠。
李隆基也不示弱,随即厉声斥责他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这两句话如同当头棒喝,武懿宗竟然无话可回。武则天听到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特加宠异之”。
武则天虽然宠爱李隆基,称赞他的气度不凡,但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对于李隆基等诸皇孙很不放心,这一年的八月,又命李隆基兄弟和前太子李贤诸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多年不出门庭。
长寿二年(693年),李隆基的母亲窦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他由母亲的妹妹窦氏抚养,这一年他刚刚九岁。
李隆基和他的兄弟们在宫中一直幽闭了七年多。到圣历元年(698年),才再次出阁。这时的政治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宗由房州被接回到了洛阳,再次被立为皇太子,其父李旦主动退让,离开东宫,被封为相王。
武则天迫害宗室与大臣的作法开始收敛,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先后被处以极刑,李唐宗室的境遇有了好转。
李隆基兄弟出阁后,分别在洛阳积善寺赐给第宅。五人分院同居,被称为五王子宅,大足元年(701年)十月,武则天返回长安,李隆基兄弟也一起回到长安,住于兴庆坊。
长安年间(701~704年),在李隆基十七、八岁时,正式授了官职。他先在十六卫中担任右卫郎将,官阶为正五品上,是宿卫皇帝的要职。后来又改任尚辇奉御,是殿中省尚辇局的长官,掌管皇帝的车驾及仪仗。
神龙元年(705年)春天,中宗复位时,李隆基的父亲相王因参与政变有功,加号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做了宰相,皇族子孙“量叙官爵”。
5、李隆基的“朋友圈”
李隆基被升为卫尉少卿。这是卫尉寺的副职长官,从四品上,主要掌管武库兵器及守卫宫门的官属,也可以说是一个有权调配禁军长官的要职。
于是,李隆基利用职务的便利,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交往。
“万骑”,是皇帝最贴身的骑兵侍卫,初创于太宗贞观年间,其成员都是唐太宗从官户及蕃人中选拔出的一些骁勇善战者,开始只有百人左右,谓之“百骑”,太宗每次出去游猎,便带着这批人执弓矢于御马前,“百骑”的士兵们都穿着画有兽纹的衣衫,马鞍上则绘有豹的斑纹。
至武则天时,逐渐加人,谓之“千骑”,分别隶属于左右羽林营,中宗时又谓之“万骑”,人数更加增多。
设置果毅,由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担任,以统率这支军马。李隆基经常和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来往,将他们接至蕃邸,设宴款待,赠送金银财物。
早年他曾收留了机灵又有武功的奴隶王毛仲,作为自己的侍卫,王毛仲深知李隆基与这些人交往的用意,因而对这些军中的朋友也十分恭敬,与他们的交往也很深。
李隆基在京城做了三年卫尉少卿。景龙二年(T08年)四月,李隆基又受命出兼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中宗朝,上州设刺史一人,别驾一人,别驾都由诸王子担任,主管一州的兵马事。
李隆基在潞州并没有安分守己,他继续结交豪俊,并与下层士庶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潞州有个叫李宜德的苍头(私属贱民),“矫捷善骑射”,李隆基出钱五万将他买下,后来他与王毛仲两人成为临淄王的左右保镖,出入皆以二人挟矢为翼。
潞州铜鞮令张暐,是当地的豪富,好结交豪杰。李隆基与他相识的后,张暐“潜识英姿,倾身事之,日奉游处。”
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景龙三年(709年)冬,中宗将在京城南举行盛大的郊祀大典。这是中宗复位三年以来的第一次,因此十分隆重。朝中的文武大臣,皇室成员,分封在外地的诸王都要回京参加。
李隆基在郊祀的前几日,由潞州回到长安,参加了中宗祀南郊大典,大典之后,又定居于长安,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6、政变的准备
李隆基住在长安后,对朝廷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看出一场政治上的变乱将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加强了活动,进一步集结力量,搜集有用的人才。如前朝邑尉刘幽求、尚衣奉御王崇晔、西京苑总监钟绍京,都是他争取的对象,这些人都是皇宫中的下层人员,王崇晔是掌管皇室的服装和车马的,钟绍京掌管皇宫的花园,而钟绍京手下的亲信丁匠百余人,则成为临淄王暗中招募的私人武装。
在禁军万骑中,由于韦后的亲信韦播等想用高压的手段树立威信,立法冷酷严峻,万骑士兵经常横遭捶楚,士兵们怨声载道,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经常跑到李隆基那儿诉苦,李隆基趁机进一步拉拢,劝诱他们一齐举兵消灭韦氏,于是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都参与了谋划“皆踊跃请以死自效”。
李隆基有了左右羽林军及万骑的全力支持,为他以后的政变成功做了保证。
中宗死后,由于韦武集团改变了遗诏的内容,由韦后临朝独掌政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京城之内风雨满城,盛传将有“革命”之事。
李隆基感到时机已到,派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系,太平公主得知这一计划十分高兴,派自己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做李隆基的助手。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十二日,也就是中宗遇害死后的第十天,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崔日用向李隆基透露了韦后与宗楚客等人,要谋杀少帝并加害于相王、太平公主的消息。
崔日用过去一直依附于韦武集团,与宗楚客的交情也很好,但中宗死后,他仔细衡量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双方力量,感到韦后夺取政权难以成功,继续依靠韦武肯定会一齐覆灭,便立刻脱离韦武集团投向李唐宗室,他把自己窃取到的韦武集团的阴谋活动的情报,通过宝昌寺的和尚普润、道士王晔悄悄地送到临淄王府邸,告诉李隆基,并劝他说:
“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
李隆基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与薛崇简、钟绍京、刘幽求、王崇哗等商量对策,决定提前起兵,禁军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也都参预了谋划。
举兵除逆的大事已定,这时有人提醒李隆基,应该禀告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果断地说:
“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事实上,当时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韦武集团控制了朝廷大权,掌握了禁军的大部分兵力,而李隆基手下的人大都是中下层人物,但人心都趋向于李唐。
在这种情况下,他敢于只身挑起这样的重担,充分地显示出他的谋略与决断的才能。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