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惠阳区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 受访者供图
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近年来,惠阳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通过夯实基础设施、完善收运处体系、营造宣传氛围等措施,扎实推动了辖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开展。
措施
强化宣教引导
“微课堂”等提升垃圾分类意识
自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以来,惠阳区采取了多维度的策略,宣教并重,不断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惠阳区环卫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充分利用线上宣传平台,同时精心策划和组织了线下主题活动、入户宣传等,使垃圾分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此外,还坚持不懈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训,将这一理念纳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通过“微课堂”等形式进行普及;同时,还巧妙地将垃圾分类宣传融入百姓日常娱乐活动中,让垃圾分类知识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惠阳区环卫事务中心打造了惠阳环境园垃圾分类科普馆、坝尾社区河坝路垃圾分类主题宣传阵地等户内、户外集教育、娱乐、互动为一体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新地标,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强化设施布局
争取专项资金开展分类设施建设
让居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便捷的投放设施条件最为关键。
惠阳区环卫事务中心持续推动垃圾分类投放点设施配置和提标升级,按照投放点设置标准“布局合理、环境友好、方便投放,具有遮阳挡雨、照明、洗手等功能”的要求逐步对不符合标准的投放点进行升级改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开展分类设施建设,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属地街道共同发力,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及各类场所分类投放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
2024年,惠阳区完成了“有害垃圾”规范化贮存点的建设,完成40个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既美化了城市空间,又极大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强化收运体系
配备专用运输车辆,按四分类改造
在后端收集与转运方面,惠阳区构建起了完善的独立收运管理体系。为应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该区已配备了充足的专用运输车辆,包括8辆可回收物专用车、2辆有害垃圾专用车、10辆厨余垃圾专用车和48辆其他垃圾专用车。这些车辆均按照垃圾四分类的标识及颜色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确保车、桶颜色及标识的一致性,并严格实行专车专运制度。
自2021年起,惠阳区启动了厨余垃圾签约免费上门收运项目,通过专车专运的方式为收运对象提供便捷服务。目前,惠阳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机关单位、企业食堂、餐饮企业、市场等场所已基本实现厨余垃圾收运全覆盖,日收运量接近90吨。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厨余垃圾的收集效率,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据统计,今年惠阳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7.26%,厨余垃圾分出率20.59%,均分别达到住建部35%、20%的考核指标要求。
强化末端处置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4600吨
惠阳区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现已基本构建完成,其末端处置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目前,该区已投入运营多个关键项目,以高效应对各类垃圾处理需求。
其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能力高达4600吨,有效解决了生活垃圾处理出路问题。同时,日处理规模600吨的污泥、餐厨、粪便三合一无害化处理项目也已稳定运行,其中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00吨/日,确保了餐厨垃圾等得到妥善处理。此外,日处理能力50吨的大件园林垃圾处理项目也为该区绿化废弃物提供了有效的处理途径。
这些项目的建成和运营,不仅满足了惠阳区当前阶段的各类垃圾处理需求,也为该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亮点
惠阳区首批垃圾分类科普设施“上岗”
近期,惠阳淡水坝尾社区居民惊喜地发现,沿淡水河一侧的绿化景观带和沿河步道有了新变化,一系列色彩亮丽且富有教育内涵的垃圾分类科普设施悄然亮相。这些设施,包括垃圾分类四色步道、雕塑景观牌、科普宣传牌、打卡标识牌和猜猜转转乐等景观和互动道具,共同构成了惠阳区精心打造的首批垃圾分类科普阵地。
这些新增的科普设施不仅为社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惠阳区深化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创新尝试。居民们在日常休闲娱乐时,能近距离接触并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乐趣,借助形象生动、立体直观的宣传方式,轻松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
传播垃圾分类知识,不仅有室外阵地,在位于沙田镇的惠阳环境园低碳馆内,垃圾分类展区也开始发挥作用。展区通过图文、视频和游戏互动等形式,向参观者展示了垃圾分类的紧迫性、意义、方式等知识。特别是垃圾分类射击游戏机,通过互动娱乐的方式,让参观者更轻松地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惠阳区环卫事务中心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郑远桂表示,这些科普设施的建设是为了贯彻国家、省、市提出的建设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部署。接下来,惠阳区将继续依托这些设施,常态化组织居民参观、学习、体验,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从“要我分类”转变为“我要分类”,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
惠阳区首批垃圾分类科普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途径,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能力,为打造绿美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7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