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踹开真主党防线: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游戏
战争,总有一种奇怪的魔力。
人类可以在别人的生死较量中看得津津有味,就像看一场巨幕大片。
而这一次,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对决,又成了一本活教材。
要说以军这次的战术,那真是一句话总结:“我不是硬碰硬,我是专挑软肋捏!”
踹开真主党的大门,围住两支精锐
以色列军队的第36师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从查马镇沿着黎巴嫩海岸线一路杀到拜亚达山的山顶。
这地方有多重要?简单说,谁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把整个南部沿海一览无遗,真主党的1号到26号坑道防御体系直接报废。
这一仗,让以军成功围住了真主党的两支精锐部队——海岸旅和卡纳旅。
更妙的是,这包围圈里还多了几个“意外之客”:联合国驻黎巴嫩的维和部队营地。
蓝盔兄弟这次是真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战场的“人质”。
希亚姆高地:死磕的关键
拿下拜亚达山还不够,以军的目光早就锁定了另一个战略高地——希亚姆高地。
这个地方对真主党来说,是守卫火箭炮阵地的生命线;对以军来说,是必须拔掉的眼中钉。
真主党这次派出了火箭炮团拼命守护,反复用火力覆盖以军的推进路线,试图稳住局势。
同时,反坦克导弹也没闲着,拼命想让以军的装甲部队卡在半路上。可惜以军这次不是来硬拼的,而是带着脑子来的。
以军的“高科技游击战”
这场战事最大的看点,就是以军的打法彻底换了风格。
他们不再像2006年那样硬冲硬打,而是“钻山沟子、拿高地、掘地三尺”。
简单说,以军就是这么个路子:“不和你正面刚,我绕着打;你藏在地道里,我一寸一寸挖出来。”
别说,这策略看起来费时费力,但效果拔群。以军不仅争夺了多个制高点,还切断了真主党的补给线,让后者的“游击战”玩不转。
为了防止真主党藏兵、埋武器,以军干脆带着挖掘设备,把每个村庄、每座山头翻了个底朝天。地道?武器库?不好意思,这次都藏不住。
空袭杀招:德维克的终点站
当然,仅靠地面部队还不够,以色列空军的配合堪称“高精尖”。
11月18日,一场精准空袭让真主党中程火箭阵地指挥官阿里·陶菲克·德维克“光荣下线”。
这位指挥官在短短两个月内指挥发射了300多枚火箭弹,让以色列北部头疼不已。
可惜,这次他的命运只能用一句话形容:“成也火箭,败也火箭。”
更狠的是,以军在一次行动中顺手摸掉了150多个真主党弹药库和指挥所,直接让对手损失惨重。
说真的,真主党现在可能觉得,“以色列的无人机都快成了天上的瘟神。”
俄罗斯装备:地道里挖出的“惊喜”
更有意思的是,以军在真主党的地下武器库里,还翻出了不少俄罗斯造的新装备,包括短号反坦克导弹、T-5000狙击步枪这些“豪华货”。
这些武器大部分是2020年后生产的,真主党显然没少花心思囤装备。
问题是,这些装备还没来得及发挥威力,就被以军收入囊中。
不再硬拼,玩起新套路
相比过去的战争模式,以军这次真的下了不少苦功夫。
他们知道,真主党的坑道工事又深又隐蔽,正面硬拼只会吃亏。
这次以军的策略非常明确:“我不追着你主力打,我只盯着你补给线;我不打你城镇,我就夺高地。”
为了保证推进效率,以军的搜索和清剿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
每前进几公里,他们都要反复搜索每个山头、每条地道,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这样的“稳扎稳打”,不仅让真主党疲于应对,也让他们的“游击战”变得寸步难行。
真主党的反击希望还有吗?
眼下的局势,对真主党来说,真是一场“烧脑”的战斗。
他们的火箭炮团和反坦克导弹虽然还能撑一撑,但补给线被断之后,再打下去恐怕只能靠老天爷赏饭吃。
更大的问题是,以军已经熟练掌握了“切割+包围”的战术,一步步蚕食真主党的阵地,几乎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如果真主党继续坚守山区,他们的主力很可能被逐步消耗殆尽。换句话说,“真主党这次玩不出新花样,结局八成会很惨。”
战争背后的无奈
这场战争,看似是现代武器与传统战术的较量,但本质上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
以军依靠高科技和灵活战术,逐步瓦解了真主党的防线。
而真主党依赖的游击战和地下工事,在现代化战争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对局外人来说,这场战争充满了讽刺意味。
一边是现代化军队通过技术和策略精确制胜;另一边则是被迫用老旧战术死守阵地的真主党。
他们背后的国际角力,则让这场冲突显得更加复杂。
战争何时停歇?
以军的战术正在逐渐逼近胜利,而真主党的反击却愈发无力。
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冲突会深刻影响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的局势。
当大门被踹开,真主党还能守住最后的防线吗?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