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进行批前公示。
《规划》草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滨海湾新区在“黄金内湾”中的支点作用,从东西两岸、市域片区和港澳三个维度进行空间协同。规划目标:2035年东莞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成型,建设成为东莞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承载地和经济增长极。
公示时间为2024年11月18日至2024年12月18日。
2035年东莞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成型
《规划》草案显示,滨海湾新区地理位置优越,直线距离60km内可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及香港、澳门等城市中心区。同时受到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与广州南沙港辐射,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区共同构成了东西两岸协同发展重要纽带地区。滨海湾新区是珠江东岸少有的可集中连片开发的战略性区域。
2017年,东莞滨海湾新区揭牌成立。成立至今,滨海湾新区一直是落实国家、广东省与东莞市战略部署的重要平台。
从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到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到东莞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关键平台,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创新平台到东莞城市副中心、未来城市形象标杆地区,滨海湾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
规划先行,绘就新篇。本次规划范围为东莞滨海湾新区全域,包括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总规划面积84.1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50.5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3.60平方公里。
规划目标:2025年,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框架基本成型;2030年,新区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功能基本成型;2035年,东莞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成型;2050年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和黄金内湾核心平台。
从东西两岸、市域片区和港澳三个维度进行空间协同
基于区位条件,《规划》草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滨海湾新区在“黄金内湾”中的支点作用,协同联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和“黄金内湾”重点平台,强化湾区两岸融合发展纽带作用和东莞向海向湾发展支撑作用,从东西两岸、市域片区和港澳三个维度进行空间协同。
聚焦东西两岸协同方面,强化深圳、广州资源要素融通开放,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西两岸核心城市协同联动,对接广州活力创新轴的创新资源,融入深圳西部走廊共同发展,实现与广深错位联动,互补发展;
加快跨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新港澳码头等重大跨市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与广州、深圳、香港等湾区核心城市与黄金内湾各城市重点平台的直连直通;
对标湾区一流城市建设标准,对标湾区城市核心城市的城建空间品质,推动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创新,吸收深圳、香港、广州的先进经验,共同推动环珠江口优质生活圈和未来城市建设。
强化市域片区联动方面,夯实全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与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松山湖的原始创新中心进行合作联动和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东莞市“一主两副”城市中心体系;
区镇协同,优化片区空间治理,联动长安、虎门、厚街、沙田四镇,推动生态、公服、基础设施与海陆统筹四大领域体系协同,形成片区开发与保护格局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共识;
共谋“山海磁芯,一廊双带”的片区空间框架,这里的“一廊双带”是指东莞融入黄金内湾发展走廊,新区-中心城区与新区-松山湖发展带。
谋划港澳深度合作方面,提及围绕对外枢纽工程,推动莞港澳深度合作,把握新港澳码头建设开通机遇,依托国际城等港澳合作载体,推动莞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内地与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东莞样本”。
形成“一廊两轴三板块”城镇空间格局
在格局塑造方面,依据规划内容,滨海湾新区的总体开发保护格局涵盖了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及海陆统筹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构建“一廊两轴三板块”的城镇格局,打造“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的生态格局,形成集中连片、功能复合的农业格局,以及实现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海陆统筹格局。
《规划》草案显示,基于滨海湾自然地理特征与区域协同需求,延续“组团发展,轴带开发”的空间思路,形成“一廊两轴三板块”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廊”是指东莞黄金海岸,东莞海上门户形象界面和公共文化休闲服务带。
“两轴”是指城市中轴线,即依托滨海湾大道和沙角城市绿轴构建城市中轴线,另一“轴”为城市功能发展轴,即依托东湾大道串联板块核心功能,构建城市功能发展轴。
“三板块”是指交椅湾板块,定位智造湾,打造深莞融合发展示范区;沙角半岛板块,定位宜居城,依托陆海双枢纽建设东莞海上门户;威远岛板块,定位科创岛,打造科技创新岛屿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在实现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海陆统筹格局方面,将优化海洋战略空间格局,从“内陆整合”到“向海拓展”,促进滨海湾地区陆海功能融合,实施差异化分区发展策略,威远岛板块海域空间以滨海旅游和海洋生态保护为特色,沙角半岛板块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交椅湾板块以新兴产业为特色;
构建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海陆关系,划定沙角陆海一体化保护利用空间、威远岛海防历史与黄唇鱼保护利用空间、交椅湾滨海总部经济带与交椅湾滩涂保护利用空间;
优化海域功能利用,明确海洋功能分区空间准入,按交通运输用海区、游憩用海区、海洋预留区进行分类管控,协调重大专项用海用地需求,强化海上线性空间管控。
构建“3+X”产业体系
滨海湾新区目前已引进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在本次规划中,滨海湾新区将充分依托背靠东莞的强大制造优势,发挥紧邻广深的独特区位优势,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滨海湾的产业发展使命,建设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前瞻布局若干未来产业,构建“3+X”产业体系。
《规划》草案提出,要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1条滨海总部经济及未来产业发展带+3大产业集群+5大产业园区”的产业总体格局。具体而言,威远岛被定位为未来的科创岛,专注于发展未来产业集群;沙角半岛则被规划为现代服务城,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交椅湾则打造为先进智造湾,专注于智能终端与AI产业集群的建设,加码人工智能赛道。
采写:南都记者梁锦弟实习生蔡莉莉
图源:《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南都东莞双引擎工作室出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