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后, 7000残部躲山坳里一动不动, 真的是在准备组织反击?

史晓生追寻历史2024-11-09 08:43:48  41

参战双方,分别是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以及我华东野战军各纵,经过数天激战,在5月16日,七十四师宣告覆灭。

但在战斗进入尾声之际,战场上却发生了一件让陈毅、粟裕惊出一身冷汗的事。

什么事能让陈、粟惊出冷汗?得从15日下午15时左右,华野的5个纵队在孟良崮山顶上,成功完成会师时说起。

1947年5月15日晚间,孟良崮战役进入关键阶段。

此时,在华野的强大攻势下,74师伤亡惨重,其主力被压缩山顶上一个不到六平方公里的区域之内。

不仅如此,由于孟良崮高处没有水源,74师激战数天早已饥渴难耐。

整体形势,看上去是对华野极为有利,尤其是74师的大量人马、辎重集中在了一起,并且这个区域也在华野的炮火覆盖范围之内。

但是,看上去有利的形势背后,同样也隐藏着重重危机。

危机的来源,主要是敌人的援军,根据华野战史记载,在15日当天晚间,敌11师已接近蒙阴,敌第5军已经到了新泰,敌64师则到了青驼寺。

不仅如此,黄百韬的25师,以及李天霞的83师,也都在拼命向74师靠拢。

这些敌军共同的目的,就是营救张灵甫,同时实现国军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计划,即以74师为“磨心”,实现“中心开花”的战术效果,对华野实行反包围,最终重创或者消灭华野。

所以,这个时候围歼74师的华野部队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若不能在16日拂晓前占领孟良崮,那么就会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

到时候,腹背受敌,将会十分麻烦。

而对于这一点,陈毅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在当晚打电话给一纵司令员叶飞时就说,必须在16日拂晓前拿下孟良崮,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完成任务。

为此,陈毅还特意授权叶飞,由他统一指挥一、四、六、九这四个纵队,与此同时,粟裕经过仔细斟酌后,也在当晚下达了总攻部署。

按照部署,九纵将以两个师的兵力,向520高地发起进攻,同时,六纵的目标为540高地,另外,四纵、一纵则分别向北、向东进攻,外围几个纵队,除八纵保持芦山方向的进攻外,剩余的全力阻援。

总攻时间,定为16日凌晨1时。

随着总攻时间的来临,华野各纵队也纷纷按照预定目标发起猛攻,而在战士们的浴血厮杀下,进攻进行的十分顺利。

凌晨3时,六纵拿下540高地;

凌晨4时,一纵抵达预定位置;

截止到16日上午8时,负责总攻的华野各纵队基本都完成了预定目标,并且,外围的华野阻援部队,也死死的将国军25师、65师以及83师挡住,哪怕是惯于保存实力的国军李天霞部都使出全力,但还是无法突破华野的防线。

而这,都为全歼74师、赢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到了临近中午,为彻底歼灭74师,争取快点结束战斗,陈毅也是“拼了”,他打电话给九纵的许世友时就表态,“你们损失一千(兵力),我就给你们补充一千(兵力),必须拿下孟良崮”。

而华野的战士们此时也是为了胜利豁出去了,比如九纵,干脆把建制打乱,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冲,总之只要多消灭一个敌人,那就离胜利近一分。

就这样,在华野各纵队猛打猛冲之下,在当天下午15时,负责主攻的部队在孟良崮山顶成功会师,而未被毙命的74师官兵见大势已去,也纷纷束手就擒。

这就意味着,孟良崮战役基本结束了。

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众所周知,在孟良崮战役打响之际,当地一连多日都晴朗无雨,而这也就导致了74师陷入饥渴难耐的绝境。

而就在此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即16日下午15时前后,孟良崮的上空逐渐变天,到了后来,一度阴云密布,且山里的浓雾越来越重,大风也呼呼的刮了起来。

一切迹象都表明,孟良崮要下雨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场雨,来的相当是时候,若是早几天天降大雨,那陷入绝境的74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了。

只可惜,老天爷没有给74师这个机会,一直到战斗结束方才下雨,而看到山雨欲来的一幕,有不少被俘的74师官兵仰天长叹“天要亡74师”。

由于浓雾较重,因此华野各纵队加快了打扫战场的进度,清点俘虏的清点,收缴枪支弹药的收缴,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华野指挥部负责监听的战士们,突然监测到孟良崮地区还有敌人电台的活动信号,虽然不强,但确定是敌人的信号。

这就意味着,孟良崮地区还有未被发现的敌人。

得知这一消息后,陈毅和粟裕深感事关重大,毕竟要是真的有藏起来的敌人,那趁着华野结束战斗之际冷不丁的发起偷袭,说不定就会给华野造成极大损失。

于是,粟裕赶紧要求各纵队上报俘虏的人数,以及毙伤敌人的数字,而把各纵队报上来的结果一汇总,粟裕和陈毅惊出了一身冷汗。

咋回事?原来,足足少了7000多人。

74师是由原国军74军整编而来,1946年5月整编之际,也就是张灵甫出任该师师长师,74师总兵力约为3.2万人,下辖三个旅(51旅、57旅和58旅)。

不过,这三万多人并未全部参加孟良崮战役,其中有一部分伤兵加上新兵,在副师长邱维达的带领下于后方集训,而参战的兵力,约为26000人。

而经过清点,华野各纵毙伤加上俘虏的74师官兵总人数,有7000人对不上。

这就意味着,74师还有7000人不知道躲在孟良崮何处,而这个结果,不由得让粟裕和陈毅惊出一身冷汗,要知道,7000人可不是小数目,弄不好就会给华野带来很大损失。

.于是,陈、粟迅速下令,对孟良崮进行搜山。

一番严密搜索之后,最终,华野战士在孟良崮与雕窝之间的山坳里发现了这股敌人,而令人奇怪的是,这股敌人静悄悄的猬集在一处,一动不动,根本没有发出太大声响,所以才导致在之前的搜山中没有发现他们。

当然,最终这股敌人被华野彻底俘虏,不过问题就出现在这里,74师这7000多人,当时躲在一起到底想干什么?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是这股敌人正试图藏在暗处,并寻找机会实施反击。

并且,该说法还认为,是因为张灵甫治军极严,所以这7000多人才会在主力战败后,依旧保持了高度的纪律性,不发出声响聚在一处。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要想搞清楚这股敌人的真实目的,首先需要弄明白这股敌人到底是什么身份?有人就说了,这还用问吗?自然是74师的官兵了。

没错,确实是74师的官兵不假,但究竟是74师哪一部分的,有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而这个问题自然也是有答案的,这7000多人,基本上都是74师麾下三个主力旅中的整编57旅的人(旅长陈嘘云)。

至于为何57旅的这么些人会猬集在山坳里一动不动,那就要说说该旅旅长陈嘘云在74师覆灭前的经历了。

陈嘘云是在5月16日战斗结束之际被华野俘虏的,有意思的是,他被俘虏的地点,是在74师设在孟良崮山顶的指挥部,而57旅被华野发现的地方,则在孟良崮与雕窝之间的山坳,换句话说,就是在孟良崮的山脚。

旅长在山顶,部队在山脚,这是咋回事?

原来,这跟张灵甫最初的部署有关,在74师撤向孟良崮之初,张灵甫的计划是让陈嘘云的57旅作为阻止解放军密集队伍的力量,避免74师51旅和58旅遭到直接攻击,所以就把57旅暂时安排在了山脚一带。

而在战斗打响后,由于华野的主攻方向并不在57旅防守之初,所以陈嘘云的压力并不大,后来他被俘时就坦诚,当时57旅的阵地防守无恙,也没多大损失。

但到了5月15日,也就是战斗进行了三天后,74师在华野的猛打猛攻下损失严重,尤其是51旅正面面对华野,基本上已经被打残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张灵甫就有心想把57旅调到山上,参与到于华野的对抗之中。

于是,在15日深夜,张灵甫亲自致电陈嘘云,要他火速带兵上山,并要求最晚在16日凌晨,57旅必须全部转移到孟良崮山顶上。

但挂完电话后,陈嘘云犹豫了。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陈嘘云焉能看不出此时是什么局面?首先援军迟迟不到,并且估计也不会到了,其次,孟良崮上寸草不生,更无水源,哪怕是有粮食,但无柴无水,根本就没办法做饭。

更重要的是,74师已经连续作战三天了,士兵们饥渴难忍、疲乏不堪,不管是战斗力还是士气,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所以,陈嘘云十分清楚,即便是把建制还算完整的57旅给带到山顶,形势也未必会有太大的变化,让74师起死回生几乎更是不可能的了。

与其如此,还是算了吧。

所以最终,在5月16日拂晓前,是陈嘘云自己上了孟良崮,就这样,57旅这支建制还算完整的部队,就被留在了山脚下。

临行之前,陈嘘云特意交代副旅长和参谋长,一切等他的指令再说。

而在上山之后,张灵甫见到陈嘘云的第一句话就是,“嘘云,我们最后也要在一块”,而他说这话的时候,形势对74师已经朝着极为恶化的方向发展了。

之后的战斗就无需赘述了,华野各纵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夺取了多处高地,并最终把74师压缩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并且在此期间,陈嘘云在从指挥部出来观察情况时不慎被击中,当他把军医找来刚刚完成包扎时,华野的部队就已经冲到了74师的指挥所。

就这样,陈嘘云成了华野的俘虏之一。

由于他成了俘虏,这就更导致在山脚下的57旅不知道该咋办,毕竟旅长在走之前,特意交代了要等他的指令行事,如今没有指令,是突围还是固守,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咋办。

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不是有副旅长吗?确实有,但根据陈嘘云在被俘后的陈述中就能得知,57旅的副旅长中途曾上山向陈嘘云请示,结果刚见到陈嘘云不久便被流弹击中,并当场死了。

这就意味着,偌大的57旅,没主心骨了。

所以,57旅这几千人也只能窝在雕窝与孟良崮交界处的山坳里,想突围但又没有指令,只好摆出一派固守待援的姿态。

再往后,就是山顶上的枪声不再密集,而这群人也明白,74师算是完了,这就更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只能继续待在原处不动,指望着华野把他们漏掉后再做打算。

只可惜,华野最终还是发现了这群人,并成功将他们俘虏。

74师确实是有相当战力不假,但若说这支7000多人的部队是因为张灵甫治军之严,所以藏在暗处时刻准备反击,那就太瞧得起他了,要真如此,足足7000人且装备精良,理应豁出去与华野厮杀,而不是呆在山窝里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师长毙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128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