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宏远这段时间可谓是一场“折腾式”引援之旅,十多天的心血白白浪费,让人忍不住叹息。
事情的导火索就来自这位“话题人物”——朗尼·沃克。
说起他,不得不提他的篮球生涯起伏。
从2018年以第18顺位进入NBA开始,沃克陆续在马刺、湖人、篮网、凯尔特人队辗转,但在NBA赛场上并未获得真正的稳固地位。
尽管他的爆发力和场上表现可圈可点,但跟腱炎等伤病却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导致他竞技状态一度下滑,心理上的创伤也使得他在高压的NBA赛场上表现起伏不定。
上赛季在篮网打球,场均9.7分,看似不差,但对球队核心战力贡献不够充分,没能撑起球队重任。
今年在凯尔特人打了季前赛,场均7.3分,虽有亮点但仍不算突出,这也是他在NBA处境摇摆的原因。
而对于广东宏远来说,球队在这个赛季显然有雄心壮志,渴望重回巅峰,于是在外援引进上特别花费心思。
广东队的总经理朱芳雨显然也看中了沃克的潜力,特别是在威廉·巴顿表现低迷的情况下,更加急切地寻找替代人选。
朱芳雨力求迅速补强,直指沃克,希望他能够弥补球队的火力缺口。
广东队也确实有着争冠的决心,不仅早早开始与沃克团队展开联系,还拿出十足诚意多次谈判。
朱芳雨的积极态度就好比一位猎人在追逐猎物,眼看着沃克这块“猎物”近在咫尺,甚至双方已经在多方面达成一致,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却因为一项关键条款而落空。
谈判之所以拖拉了十天,症结就出在沃克要求在2025年2月18日之前可以随时重返NBA,且买断费用设定在45万美元。
这一条件,对沃克来说自然是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他既可以保持在国际联赛的竞技状态,还能在有机会时重回NBA。
可广东队这边就不乐意了,俱乐部期待的是全心全意为球队效力的外援,而不是一个随时可能离队的“临时工”。
对于球队来说,如果随时有离队的风险,实在是不可接受的。
双方各自坚持立场,谁也不肯让步,这样的局面就像一场博弈中的“拉锯战”,最终,广东宏远队无奈放弃沃克,十余天的努力也付诸东流。
这次引援失败后,广东宏远的球迷们一片叹息。
有人调侃道:“朱总这波操作真是心疼啊!
十天拉锯,最后来了一场空,简直是为别人做嫁衣。
”从广东队角度来看,漫长的谈判不仅耗费了人力和精力,还错过了可能引进其他外援的窗口,等于在赛季紧张的赛程安排中让球队白白“掉了一步棋”。
而朗尼·沃克随后则选择了加盟立陶宛的扎尔基里斯俱乐部。
对沃克来说,扎尔基里斯显然更符合他的诉求,在欧洲联赛中,他不仅可以享受更高的自由度,俱乐部还同意他保留随时重返NBA的选项。
在这个环境下,沃克显然觉得能够实现自己的双重目标。
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扎尔基里斯能接受的条件,广东宏远却不能呢?
关键在于中欧两地联赛的不同机制与氛围,欧洲联赛的节奏相对缓和,球队管理上也更具灵活性,能够满足沃克的短期需求。
而广东宏远因为需要确保赛季完整性、争冠任务在肩,显然更倾向于一个稳定且能持久战斗的外援。
两者需求不同,最终的选择也就随之不同。
有网友评论道:“沃克去欧洲打球,对他来说也是好事,欧洲联赛相对NBA压力小,或许能缓解他的伤病负担,让他慢慢恢复状态,说不定明年还能回来挑战NBA。
”的确,对于沃克来说,保留重返NBA的选项才是他首选的目标,与其被束缚在长达一个赛季的CBA合同中,不如到欧洲找到一个更有自由的空间。
另有网友则表示惋惜:“广东宏远在外援上吃了这么大亏,朱芳雨的拼劲虽然值得肯定,但太急功近利了,应该更看重稳妥的人选,像莫兰德这样的内线补强才是对球队有持久帮助的外援。
”这位网友的话也不无道理,广东队近几年在外援引进上确实屡屡遇挫,虽然追逐强力外援无可厚非,但或许需要更好地审时度势,寻找与球队打法、稳定性相匹配的人选。
也有一些乐观的声音:“没关系,赛季还长着呢,随着NBA赛季的展开,可能会有更多球员被裁,广东队随时可以捡漏,朱总的眼光不差,只要多试几次,总能找到合适的。
”这种积极的态度也让人觉得广东宏远并非彻底绝望。
当前NBA赛季才刚开始,不少角色球员未来都有可能成为自由人,因此广东宏远仍有机会在赛季初期继续观察市场,寻求合适的增援。
这场关于沃克的拉锯战虽然告一段落,但广东队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
无论是签约事宜还是战术打法,都需要逐步进行优化调整。
虽然这次谈判无果,但也给广东队的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面对未来的外援选择,球队显然需要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审慎,不仅要考虑球员的短期价值,还需兼顾长期稳定性和团队契合度。
此次失败或许只是一个插曲,毕竟广东队的阵容在新赛季依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管理层也会继续探索更合适的补强方案,不会轻易放弃。
未来的赛季进程中,广东宏远队无疑会继续全力以赴,争取在球场上重现强队风采。
作为老牌劲旅,广东宏远从不缺乏斗志,球迷们依然对球队充满期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4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