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仅让发展质量更高,也让生活更美好。
“下足‘绣花’功夫的城市更新,让老城不老、历久弥新。”近日,一篇题为《一座超大城市的更新之路》的深度报道,对重庆探索城市有机更新和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不吝赞美,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如同人类的青春与暮年,一座城市,会成长,会蜕变,亦会衰老。城市更新犹如一座城市的“新陈代谢”,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在重庆,城市更新让老旧城区焕发新活力,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让社会治理精细化……一系列“二次生长”,为不少城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打卡参观。郑宇摄/视觉重庆
01
启示一:把“包袱”转化为优势。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重庆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在城市更新中千方百计唤醒“沉睡”的老旧小区、旧厂房、历史遗址、老街区等资源,切实把“包袱”转化为优势。
对于任何一座前进中的城市来说,“老城”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比如,其中一些老旧小区地形上下落差较大、房屋建筑年代久远,居民出行不便、建筑立面安全隐患突出、公共环境品质不佳、设施管线老化严重、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缺失,难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一些老街区没有得到妥当的保护,管理情况较为混乱,建筑良莠不齐,有价值较高的风貌古建筑,有私搭乱建的构筑物,也有长期空置导致破败的房屋,产权属性错综复杂。这些情况导致改造成本高、难度大,成为城市的沉重负担。
观念一变天地宽。虽然破旧小区、老厂房、历史遗址、旧街区等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要看到它们在区位交通、传承城市文脉等方面的优势。只要在城市更新中双管齐下,既加快补齐短板,又注重锻造长板,这些“包袱”也能变为“香饽饽”。
位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民主村,原来属于典型的老破小社区,在更新改造中通过“原拆原建”的方式,增加城市路网、公园、休闲场所、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场所和设施,让老重庆的市井生活气息与新潮现代的时尚范儿完美融合。这不仅留住了老居民,也留住了城市记忆,一举双得。
此外,重庆还有戴家巷老街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北仓文创街区等众多城市更新范例。一个个老厂房、老街区、老楼宇、历史遗迹,通过城市更新逐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近悦远来”之地。
重庆南岸区南滨路下浩里老街夜景璀璨,游人如织。曾经不起眼的后街老巷,变成了韵味十足的网红打卡地。郭旭摄/视觉重庆
02
启示二: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共赢”。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而是要尊重各方对城市更新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原物业权利人、社会资本、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让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居民的“勤劳之手”充分发挥作用,在“抱团”中实现共赢。
资金何处来?这是全国各地在城市更新中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对此,重庆加强整合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市场化融资资金、产权人投入资金、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探索破解城市更新资金来源难题之策。
前不久,住建部发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三批)。其中,在构建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资机制方面,以渝中区为例的“重庆市发行政府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具体做法入选。
渝中区的经验做法是,切实转变政府大包大揽、无限兜底的传统做法,大力推动“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合伙模式,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房屋产权人以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担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资金成本。
同时,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包,最大限度撬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充分调动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积极参与,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风貌保护、“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注入资金“活水”,效果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重庆成功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将通过三年示范,持续推动老旧片区宜居环境建设,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老旧街区城市提升改造项目现场改造全面完成,楼房外立面上的涂鸦画作,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03
启示三:从“无章可循”到“有规可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
要让城市更新这项行动更加规范、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已告别“摊大饼”式扩张,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在原来增量发展的制度框架下推进城市更新,具有一定局限性,权属纠纷、空间争夺、民众投诉等问题显现,而适用于城市更新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细则没有及时编制或修订,导致城市更新无章可循,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与其他城市相比,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更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因此,重庆早谋划、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城市更新有的放矢、有规可依。
早在2021年2月,重庆便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同年6月,出台了《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并建立“1+2+N”政策技术体系促进城市更新有序推进。
在“1+2+N”政策技术体系顶层设计中,“1”即《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2”即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市更新技术导则2个技术文件;“N”即由市级相关部门按职能职责制定“一揽子”涉及规划土地、准入审批、产业培育、财政税收的配套政策。
好政策,贵在落实。令人欣喜的是,重庆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制定出城市更新细化措施,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为当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例如,渝中区正在进一步探索研究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政策2.0版”,不断在土地、规划、建设、消防等方面细化配套政策,健全城市更新项目审查报批机制;完善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探索房屋定期体检制度、保险制度、养老金制度,拟在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升级技术指引和管理规定,不断丰富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城市以人为本,更新一路向前。显然,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更新之路,仍在进行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3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