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转型之痛。
大润发,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超市巨头,如今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其母公司高鑫零售的市值从高峰时的1000亿港元跌至停牌时的170.8亿港元,这一巨大落差反映了传统零售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挣扎。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大型商超如大润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模仿到创新,大润发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零售市场的变迁。然而,时代的转型给这个曾经的超市之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曾为大润发带来了数字化转型的希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大润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变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鑫零售的停牌和潜在收购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德弘资本和高瓴投资等潜在买家的意向,以及阿里巴巴持有的79%股份,都预示着大润发可能即将迎来新的所有者。这一变化不仅关系到大润发的未来,也牵动着整个零售行业的神经。投资者和市场都在观望,新东家能否为大润发带来新的活力,引领其走出困境,再次成为零售行业的领头羊。
超市之王的落幕
大润发,要被卖了吗?
近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9月27日上午9时39分起在港交所短暂停牌,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截至停牌,高鑫零售市值为170.8亿港元,而2020年高峰时期,高鑫零售最高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
据公开报道称,德弘资本和高瓴投资等潜在买家正在考虑收购高鑫零售,而阿里巴巴目前持有该公司约79%的股份。尽管如此,谈判仍处于早期阶段,能否达成最终协议尚不确定。对于这一消息,高瓴和阿里巴巴尚未作出回应,而德弘资本的相关人员则表示对此一无所知。尽管如此,高鑫零售的公告已经明确指出与收购和合并有关,这表明大润发可能很快将迎来新的所有者。
大润发自1996年由台湾润泰集团创立以来,迅速在零售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997年,大润发在台湾桃园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并同年进军大陆市场,在上海和济南设立公司。1998年,大润发在大陆的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幕,随后通过并购和新开门店迅速扩张,到1999年营收已达240亿元,成为行业黑马。2000年,大润发在台湾和内地已有15家店,拥有150万会员,服务500万消费者。
2001年,大润发与法国欧尚集团合资,引入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在零售市场的影响力。2011年,大润发与欧尚合并,在香港上市,成为高鑫零售的一部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零售行业的地位。2017年,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投资高鑫零售,大润发开始数字化转型,以提供更高效的购物体验。
大润发在内地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最初模仿万客隆的仓储模式,后来转变为更贴近消费者的大卖场模式。大润发注重本土化经营,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调整经营策略,实现了在不同地区的快速扩张。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的经营策略,大润发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2016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此时也正值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收割线下入口,2017年,阿里巴巴看上了高鑫零售,随即便对高鑫零售进行战略投资,2017年底,阿里巴巴斥资28.8亿美元(约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了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是当时零售业最大的一笔交易。
然而,曾经的超市之王也在时代转型的环境下遇到了挑战。据公开数据报道,高鑫零售在2024财年遭遇了严重的财务挑战,其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了显著下降。根据财报数据,该财年高鑫零售的收入为725.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13.3%。而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年内亏损额高达16.68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亏损幅度达到了惊人的2238.5%。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6.05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3年的1.09亿元溢利,亏损增加了17.14亿元人民币。
这一亏损的原因,根据财报分析,主要是由于旗下大润发超市的经营不善导致持续关店,以及新型业态超市如中润发、小润发的转型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加之M会员店的贡献有限。此外,高鑫零售的同店销售增长指标在2024财年进一步降至-6.60%,显示了其销售能力的进一步下滑。
在这一年中,高鑫零售不得不关闭了20家大卖场,其中四家将被改造成会员店,其余的则彻底关闭。这一关店潮不仅影响了公司的营收,也导致了超过2万名员工的离职,公司通过此举节省了超过5亿元的雇员福利开支。
即使在商超大环境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高鑫零售的亏损情况仍是行业中比较严重的存在。这一系列的挑战表明,高鑫零售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转型压力时,正经历着一段艰难的时期。公司的未来走向和能否实现扭亏为盈,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易主难题
高鑫零售的停牌对股东和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一段不确定的等待期,同时也是一个可能的转折点。
在停牌期间,股东和投资者无法交易其持有的高鑫零售股票,这可能会暂时锁定他们的资金。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可能带来焦虑,因为他们无法通过买卖股票来及时响应市场变化或个人财务需求。
停牌期间,市场对高鑫零售的未来走向充满了猜测,尤其是关于潜在的收购者和可能的收购条款。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进而影响他们对股票的持有策略。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担心潜在的收购会导致股价下跌,而另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期待新东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对于高鑫零售下一个“主人”,有传言称包括高瓴资本、德弘资本在内的多个潜在买家可能对高鑫零售感兴趣,不过这些分析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然而,也有分析指出,高鑫零售近年来的业绩不佳,营收和利润表现疲软,这可能是阿里巴巴考虑出售其股份的原因之一。对于股东和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评估对高鑫零售的投资,考虑到公司可能面临的经营挑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总的来说,高鑫零售的停牌对股东和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他们需要密切关注公司的公告和市场动态,以便及时作出投资决策。
即使2024财年亏损颇大,高鑫零售依然展现出对潜在收购者的强大吸引力。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不容小觑,其旗下的“大润发”和“欧尚”品牌在全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此外,高鑫零售的门店网络和供应链资源覆盖全国,尤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深度渗透,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得益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支持,高鑫零售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增长点,通过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和顾客体验。而且,公司预计在2024财年上半年将实现税后溢利约1.5亿元至2.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财务状况的积极改善。对于潜在的收购方来说,高鑫零售的战略重新定位和管理层的调整可能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解决现有问题,释放其内在价值。
因此,尽管面临挑战,高鑫零售仍然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收购目标。
传统商超之“伤”
不只是大润发,传统商超在数字化转型中都面临着重重挑战。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线上购物的便利性和丰富性对传统大型商超构成了巨大挑战。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购物,这迫使实体商超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提供无缝的线上线下购物体验来吸引和留住顾客。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是大型商超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当前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便捷性和体验性,这要求商超不断更新商品种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购物环境。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也是大型商超必须应对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超需要管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这不仅涉及物流和库存成本的优化,还包括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管理。
此外,大型商超还面临着运营成本上升的压力。随着租金、人力成本的增加,商超需要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来保持竞争力。同时,大型商超需要关注新兴市场的发展趋势,如社区超市和便利店的兴起,这些小型业态由于其便捷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大型商超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面临多重挑战,商超也在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成为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效率的关键,比如永辉超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物流系统,加快了商品的配送速度,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服务的需求。同时,为了应对全球性事件可能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商超企业加强了供应链的韧性,比如沃尔玛中国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支持绿色能源,减少了碳排放,同时也为应对能源供应不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
商超也在努力实现供应链的绿色管理,通过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了绿色消费和生产。在商品采购和分配上,永辉超市通过深入的属地采购和源头采购,以及自有品牌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提升了销售效率。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快速配送的需求,商超企业还在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改进物流网络,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
此外,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商超企业适应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策略。永辉超市通过加强供应商合规管理和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合作,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安全性。同时,商超企业也在密切关注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供应链策略,确保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在所有这些努力中,提升消费者体验始终是核心,商超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强顾客的忠诚度。
这次大润发的改革刚刚开始,也为商超转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