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内湾”引发热议! “大圈”里为何再画“小圈”?

南方都市报2024-10-25 14:40:47  67

10月12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广州召开“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工作会。现场宣布6家咨询团队入围“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团队名单,并颁发入围通知书。

此前,省自然资源厅发布《“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邀请全球设计团队对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区域开展概念规划与设计,14个咨询团队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涉及国内外49家设计单位。

《公告》的发布,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之际,“黄金内湾”这一概念在业内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大圈”里再画“小圈”,用意何在?

1

硬核“内湾”!创下湾区过半经济规模

黄金内湾并非新词汇。早在202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便提出,打造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翻阅当时的报道,并未见“黄金内湾”的具体囊括范围。

2023年底,广东印发《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集中资源打造“黄金内湾”,把环珠江口地区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湾区门户。

今年9月,广东自然资源厅发布了“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预公告。“黄金内湾”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个地市的部分地区,暂定深圳市包含前海深港合作区和福田、南山、宝安、龙华、光明5个区。

“黄金内湾”基础工作范围示意图(暂定)。图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黄金内湾”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本次“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以来,通过国际咨询方式形成概念规划设计的一次有益探索,对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大圈”内再划“小圈”,何解?南都记者注意到,上述咨询公告一经发出,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有人提出疑问,随着软硬联通的不断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早已经深入人心,为何又在大湾区以内又设“黄金内湾”?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内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大湾区的圈层结构并非均质分布,而是呈现中心区域发展快、条件好,外围地区发展相对稍慢的特点。据广东省大湾区办数据,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超16.5万元。同时,还拥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这四座“万亿GDP之城”。相关数据显示,其中超过一半的经济规模来自“黄金内湾”地区。

“黄金内湾”涵盖珠江口约100公里沿岸区域,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发展基础坚实、重磅政策叠加、高端要素密集、创新资源富集、一流企业集中、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密布,是实现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使命的最好示范地。

从地域上看,深圳以河套为平台加紧“南联”,广州“南拓”发展南沙,东莞在最靠近入海口处打造滨海湾新区,中山将翠亨新区-马鞍岛作为未来发展重心,珠海借力深中通道主动“东融”。

从软硬联通上看,珠江东西两岸已有4条公路通道和1条铁路通道,已形成183项“湾区标准”、15项“湾区认证”、20个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线上跨境通办服务专区已实现100项高频事务大湾区跨境通办。大湾区、自贸区、四大平台、粤港澳三地协调等各类政策叠加,营商环境向“四大环境、一大工程”方向持续优化,环珠江口地区成为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要地。

从先进要素上看,“广深港”及“广珠澳”两大科技创新走廊串联各大科学城及各类实验室,形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2023年,大湾区建成的34家国家级和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303家新型研发机构、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十”产业集群、五大“未来产业”大部分集聚在“内湾”城市。

“黄金内湾”堪称“硬核”,优先发展是底气也是需求。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院陈世栋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黄金内湾”主要用意在于引导强化集聚,打造地区核心枢纽,培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释放增长极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顺应高端要素高密度集聚珠江口100公里态势,加快建设“黄金内湾”,纵深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对新阶段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支撑“再造一个新广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提高规划科学性及创新性,形成内湾“三大新机制”

“小圈”如何释放动能,还需根据其定位、规划从长计议。然而通过梳理发现,202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黄金内湾”概念至今,其空间边界、发展思路及相关主题层级仍较为模糊。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大致描绘的‘黄金内湾’范围是环珠江口100公里。迄今为止,仍未明确‘黄金内湾’具体边界,多层级边界重叠导致跨边界协同难度大,难以保障各类资源有机整合、高效供给和有效配置,也难以形成协同联动及利益共享机制。”陈世栋向南都记者表示,“黄金内湾”事关粤港澳三地协同及“内湾”建设定位,其设计规划方案的具体明确,有助于解决发展思路不清,整体推进较慢问题和空间边界模糊,协同发展不足问题,形成高端统筹新机制和多尺度协调发展新机制。

陈世栋也注意到,“环珠江口100公里”涉及众多城市及镇街,协调成本较高。特别是珠江西岸地区,协作需求及能力、资源吸聚、对外联系通道均不足,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堵点”“卡点”多,急需高位高层级政策协调。“黄金内湾”的设计规划明确后,也有助于解决主体层级较多,协调成本较高问题,形成联动融合发展新机制。

“邀请全球设计团队对‘黄金内湾’区域开展概念规划与设计,体现了政府的高站位、高度重视,汇聚多方力量,统筹内外优势,积极为黄金内湾规划建设出谋划策,能够多方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陈世栋说。

在陈世栋看来,加快制定“黄金内湾”发展政策,有利于以内部一体化破解珠江口东西两岸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嵌入全球体系,打造中国“黄金发展圈”。“‘黄金内湾’的全域规划与设计将有利于一体化提升‘内湾’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平台、公共服务的‘含金量’,促进创新要素、一流企业、高端产业向环珠江口地区集中。”他建议,此外也应加强“内湾”“外湾”“大湾区”“湾内外”协同和“核心—次核心—外围”多层联动,高标准打造世界一流“湾区门户”。

3

以深度一体化为突破口,打破壁垒实现有效流通

“黄金内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圈层,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程度之深、产业分工程度之高、要素流动程度之强,无论在湾区还是全国都是第一梯队。

然而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仍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体系之中,内部存在着多种制度环境、税收区域以及行政区划壁垒。因此,推动“黄金内湾”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了当下规划重点。

区域一体化,交通先行。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在环珠江口处,多座跨江跨海通道在两岸飞架,不断“缝合”珠江口东西岸,加速内湾人财物的双向流动和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强化省级统筹,打造贯通珠江两岸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形成‘内湾’‘半小时通勤圈’。”陈世栋就内湾的交通枢纽网络提出设想:建设“大通道”,促进5条已建成跨江通道无缝接驳和高效联通,谋划在建和规划的7条跨江通道连接线和循环网,推进沿海高铁、中山西部外环高速至港珠澳大桥连接线建设,打造“内湾”环线。

同时,推进都市圈同城化便捷化建设,推动广州、深圳都市圈建设轨道交通通勤都会区,支持珠西城市联合申报建设地铁,打造“内湾”城际立体交通网络,提升通勤效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黄金内湾”区域一体化发展不能一味“做加法”,关键是要“打通”。

陈世栋也表示,除了轨交系统的互联互通,“黄金内湾”的一体化还体现在深化港口与机场数字化、组合化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度;共建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优化跨境现代物流硬件体系和标准规范,形成低成本、高效率、便捷化的通关体系和物流一体化体系;加快推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实现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跨行政区“同等待遇”。

采写:南都记者张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05826.html
0
最新回复(3)
  • 漫幽游2024-10-25 23:27
    引用3
    广东最应该是想怎么协调发展,而不是一直往一个珠江口
  • 柳如烟.2024-10-25 22:30
    引用2
    先小湾,再辐射带动,很合理。应该计划十年内建设完,几个市一起推动,统一筹划。
  • 润媒说商业2024-10-25 21:46
    引用1
    吃饱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