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怎么威胁到北约了?面对记者犀利的提问,斯图尔滕贝格连话都不会说了。
最近看到一条很有趣的视频,当北约秘书长斯图尔滕贝格反复强调中国对北约的威胁时,记者直接反问道:近四十年来,中国对哪些国家进行过军事干预,滕贝格想了半天说提到越南,但记者毫不客气的反驳道: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紧接着,记者又追问:中国在多少个国家有军事基地。滕贝格扭扭捏捏地说少数国家。没有任何意外,犀利的记者老哥又给他上了一堂常识课:中国只在一个国家有军事基地,那就是吉布提。说完这句话,老哥没有给滕贝格任何反应的时间,直接贴脸开大:相反,美国在同一时间至少攻打了十三个国家,美国在至少80个国家拥有750个军事基地,很多就在中国家门口,所以你凭什么认为构成威胁的是中国。看完整条视频,我只能说是大快人心,看来西方媒体也不是一言堂,很多人还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最基本的认知。
自2018年以来,作为欧洲军事集团的北约,在历届峰会上反倒强调在亚洲的中国是他们最主要的军事威胁,大家说搞笑不搞笑。按理说,北约是冷战时期的旧军事集团,它早应该在苏联解体后就亡了,为什么还能延续到今天成为祸害世界的源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北约能活到今天,是美国和其他成员国的双向奔赴。对于其他成员国来说,一方面,美国是世界老大,跟着老大混,他们心里的安全感当然爆棚了。这另一方面呢,有北约在,他们就不用花太多的钱就搞国防,能节省大量的财政预算。而对美国来说呢,单打独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是联盟的时代,北约的存在能够分摊美国维持霸权的压力。举个例子,如果没有北约,美国想要在巴尔干半岛搞事,打击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就要不惜万里的从本土调兵遣将,这样战争成本会很高。但有了北约,美国就能拉着大家一起干仗,钱出得少,又能达到同样的战略目的,堪称一箭双雕。事实上,九十年代规模最大的两场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最大的受益者都是美国,但北约里其他国家却承担了战争开销的大头。而北约之所以炒作中国威胁论,根本目的就在于美国害怕中国,他们没有信心在单打独斗中战胜我们,因此必须依仗整个同盟体系的力量。有人或许会说,美国明明是世界老大,怎么会害怕中国。大家不妨代入角色思考一下,假如曾经被你骑在胯下欺辱的同伴,在你体能都渐渐衰退时,突然猛长个子,并且还学会了制作各种各样的武器,唤作你,你怕不怕他报复?美国现在就是这种心态,他以前狂得太没边儿了,欺负中国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等他在中亚打完群架,回过头一看,嚯,以前的小个子在这十几年里长成肌肉猛男了,隐身战机有了,航空母舰有了,两栖攻击舰有了,甚至就连高超音速武器、电磁炮这样美国没有的先进武器都有了。反观美国这边,F22无法量产,造船业严重萎缩,高超音速武器迟迟不能落地装备,更关键的是未来10年,海军战舰还面临着大规模退役浪潮。换做你是美国,你怕不怕中国报复?当然怕了!
要知道,中国民间一直有着报仇雪恨的心态,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不论是曾经带给中华民族深沉苦难的日本,又或者是亲手造就中国现代四大耻辱的美国,亿万中国人民无不想白虹贯日报仇归。我记得美国问答网站平台Quora上面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提到战争,中国人会很兴奋,总是一副跃跃欲试准备动手的模样。上面这些话,就是答案。中国人不是好战分子,不会对战争感到兴奋,我们真正兴奋的是,有朝一日能快意恩仇。所以美国人怕啊,他们害怕中国怒火滔天的民意,害怕中国强大后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害怕如果有一天被中国彻底打败了,他们当年犯下的那些罄竹难书的罪行,会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清算。因此,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我们成功,而炒作中国威胁论,在全世界跟中国打认知大战,把所有国家都拉入到反华的虚假叙事中,然后配合他们挑衅中国、打压中国、封锁中国,甚至是侵略中国,就是他们最主要的手段。但你猜怎么着?上个月解放军在太平洋炸鱼后,配合美国对华搞认知战的媒体,像什么金融时报啊、卫报啊、泰晤士报啊、华盛顿邮报啊、美联社啊,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安静下来了。果然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从64岁刘华清将军踮起脚尖参观美国航母,却被对方禁止触碰武器到如今第三艘航母已经下水,055单刀赴会逼退美国航母战斗群;从曾经各种割地赔款签下无数不平等条约再到现在能够为战乱国家维护和平,签下和平宣言;从一百年前一艘大炮就能轰开我们的国门,到一发洲际导弹就能让全世界安静下来。这种种扬眉吐气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些为国铸剑的无双国士,是钱学森,是邓稼先,是程开甲,是祝学军,是一群又一群前赴后继的两弹人,用钢铁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新脊梁。
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从未想过他们如此伟大。而我们这几代人又是何其的有幸,能有神器擎天,能得国士庇护,让我们向国之脊梁,致敬!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0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