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打了两年, 越降价越贵? 买车, 你还等吗?

优视汽车2024-10-18 18:39:36  62

价格战已经打了快两年了,很多等等党已经对“降价”习惯了。感觉车价还会越来越低,这是大家公认的趋势。

但是现实情况可能和我们的感觉有很大的出入。

最近,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了9月份乘用车价格段市场结构分析,并指出了一个很让人意外的现象:国内乘用车价格是越降价越贵,近几年的车市价格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国内乘用车平均车价是15.1万元,2020年是16.2万元,而到了2023年已经达到18.3万元。今年9月份的乘用车均价是17.4万元,虽然看起来比2023年有所下降,但1-9月累计平均车价还是有18.2万元,相比起前两年的均价,有增无减。

为什么一直打价格战,结果国产车均价却越卖越贵,结果与过程背道而驰?现在买车是不是还需要再等等?

谁拉高了乘用车的均价?

影响价格变化的主要是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2019年开始,新能源车开始大幅增长。而早期的新能源车,因为动力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大部分新能源车都是从中高端市场切入,所以均价是很高的。

比如2023年之前,市场上的增程车只有理想、问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增程车型均价达到30万元以上;插混车型在2020年的时候均价超过25万元。纯电车均价之所以能够保持在15万元左右,主要是5万元区间微型电动车占比大,将均价拉了下来。

而今年乘用车均价之所以略微下降,主要原因是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的价格较高,但占比下降,形成结构性拉动,同时原有的燃油车也是出现平均销售价格下降情况。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不仅均价高,而且细分来看,高端车型的零售占比更高。

20-30万元车型2023年国内零售占比17%,今年9月是19%。近几年30万元以上车型的各类段占比均持续上升,30-40万车型零售占比2023年是10%,9月是9%。40万以上车型2023年国内零售占比5%,今年9月是3%,主要是传统豪华车下降的趋势较严峻。

从全国汽车市场范围来看,市场的价格段结构走势持续上行,高端新能源车型销售提升明显,中低价车型销量减少。换言之,放眼全国汽车消费市场,似乎高端车型变得更加畅销。这就是为什么乘用车均价越来越高的原因。

车价越来越便宜?

但其实,在更多主流的普通用户眼中,车还是越来越便宜了。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车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了。

其实市面上真正在硬降价的,主要是传统燃油车;而新能源车的车价走低,本质上主要体现在新车的配置越来越高,许多过去30万元以上车型才有的配置,现在下放到20万元区间;20万元的配置下放到15万元。

比如空悬。五六年前,空气悬架还是奔驰S、奥迪A8、保时捷Panamera等近百万豪车的专属配置。而如今,在国产新能源市场,30万左右的车型如果不配备空气悬架,消费者很可能会质疑其诚意。

今年3月发布的小米SU7,以29.99万元的售价配备空气悬架;6月份发布的深蓝G318,19.99万就能买到一辆两驱带空悬的中大型SUV。

比如AR-HUD。这项过去只在百万豪车上出现的配置,目前在国内标配搭载贡献占比最大的区间已经到了15-20万元。

例如,20万级的2024款飞凡R7,搭载华为视觉增强AR-HUD平视系统,采用AR-HUD+43英寸三联屏的视觉交互方案,号称可以对标“百万豪车同款AR-HUD”。

再比如智驾。作为最具科技含量,也是未来汽车上最核心的一项配置,一年前你想要体验到带高阶智驾功能的车型至少得花25万元以上。但是今年,小鹏MONA M03直接在15万元这个价位就给你带上了。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高阶功能和配置下放,同样价格买到更高级的配置,相应的就显得车价变得越来越便宜。

买车,还要不要再等等?

先说答案,只要内卷和价格战不停,市场就绝对不会辜负等等党。

无论是直接的售价下降,还是通过增加配置功能来提升性价比,越晚买车,你还是可以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多的东西。越早买车,遭到背刺的可能性也会越高。车企一定会上更多的“科技与狠活”。

比如迭代速度飞快的智驾。前两年还在谈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今年的风向就变成了纯视觉和端到端技术,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一定会有大批带高阶智驾的新车型卷到20万元以下市场。

再比如电磁悬架,这可是比空气悬架更高级的配置。目前电磁悬架的国产化已经不是问题,在空悬卷无可卷之后,明年很可能就会开始卷电磁悬架。

内卷无止境。所以如果不是刚需购车用户,越往后肯定越能体验到更好的功能和配置。但如果是刚需用户,越等只会越焦虑,倒还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文/优视汽车 老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8257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