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220件文物展现新时代广州文保利用新成果

央广网2024-10-18 18:20:16  51

央广网广州10月18日消息(记者官文清)10月18日,“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在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展出了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出土的220件(套)文物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

再现“老广”生活意趣

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分为“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部分,展出了可移动文物、考古遗产、文物建筑等重要文物保护成果,生动展示了广州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文物法规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物利用亮点纷呈的工作局面。

汉代陶鸮形五联罐(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值得关注的是,汉代陶鸮形五联罐、青釉鸡首壶等两件一级文物,以及陶鹿座灯、戳印铭文陶罐等精品文物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观众可以“透物见人”,感受广州先民的丧葬习俗、生死观念与生活意趣。此外,2024年广州动物园穿山甲馆建设项目、东山大墓出土漆木器保护修复等项目中部分文物,系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观众陈女士告诉记者,展览中看到了不少新奇有趣的文物,比如“长着”五个猫头鹰的汉代陶鸮形五联罐,以及古人装饰用的玉珏水晶等物件,还有很多家畜相关的陶俑。“这些文物能拉近我们和古人的时空距离,让我们感知到古人的生活意趣,同时也了解到广州2000多年以来的历史文化变迁。”

青釉鸡首壶(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本次展览有大批的文物都是首次向面向公众展出,这些文物都印证了广州近2000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明敏告诉央广网记者,这些文物反映出了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朱明敏表示,广州的历史文化特征既融合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元素,也有本地的地域特色。“比如在先秦时期,广州出土的文物有很多‘越人’文化的元素在里面,跟中原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但到了秦汉以后,从文物中可以看到吸收了中原正统文化的一些内容,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岭南文化。”

切实加强文保利用力度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新时代相继公布实施,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重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观众正在观看现场展品(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新时代以来,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竹园岭、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和广东广雅中学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历史时期考古成果精彩纷呈,小马站-流水井,解放中路安置房,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增城莲花书院,南石头监狱遗址等考古项目的重要发现,记录了广州自建城以来2200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轨迹。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的历史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观众在观看汉代陶鸮形五联罐(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此外,广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东方大港。珠饰、玻璃器,各类瓷器,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等考古发现和文物史迹、文献记载相印证,见证了广州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持续不断与海外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实证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是广州开放开拓、多元包容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

当前,广州作为海丝保护和申遗牵头城市,努力构建海丝联合申遗新格局,积极发挥申遗引领作用,推动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8228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