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下原镇深入实施“千万工程”,通过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乡风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产业兴旺,勾画富民增收美好蓝图
为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增收,如皋市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深挖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打造“苏·皋长寿”区域公共品牌。
9月1日,首届地铁蘘荷集市尝鲜会在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友谊桥站举行,下原镇的农户、商户的各类特色农副产品集中展销,既有下原蘘荷、桃园无花果等时令瓜果蔬菜,也有咸肉、老窖馒头等农副产品。每个摊位前,摊主们热情推销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吸引来往行人采购。
图源:如皋发布
除了线下市场的火爆销售,线上更是迎来了高峰期。为了扩大集市的影响力,活动还将电商直播“搬”到了现场,三农达人吴苏农用接地气的土话和满满的诚意,让更多的行人与网民通过直播加深了对于下原蘘荷、无花果、莲藕等特色农产品的了解与喜爱。
图源:如皋发布
活动中短短几个小时的直播,就实现下原蘘荷品牌曝光近百万次,视频累计浏览200万人次,带货直播全网观看量超20万余人次,现场吸引近万名南通市民驻足品鉴,让“乡货”秒变“香货”,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合计超10万余元。
生态宜居,绘就乡村振兴鲜明底色
近年来,随着下原镇河道管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条条河流的蝶变、一处处河畔的美景,为越来越多下原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打通水系不通的“堵点”、消除病险涵闸的“痛点”,下原镇坚持全域水系治理一盘棋,2023年全年累计投资近200万元用于全域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埋设管涵、拆坝建桥等方式,实现所有家沟家塘与三四级河道的串连串通。同时,对全镇小微河流进行清淤疏浚,累计清运淤泥20000立方米,较好实现了“清水环绕润下原”的美好愿景。
图源:南通生态环境
科学规范开展“放鱼养水”活动也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4月,下原镇“‘以鱼养河’护生态绿水环绕润下原”首届放鱼节活动举办,一尾尾鲜活的鱼苗被投放入清澈的河水中,阳光下河水波光微漾,水清鱼跃。
图源:南通生态环境
而花园头村的“以鱼养河”模式,则是下原镇推动河道管护与群众经济利益相挂钩、提升全民治水参与度的生动缩影。前期,由镇村出资90%以上在四级河道和家沟家塘中投放鱼苗,其余资金由沿线群众共同出资,年底沿线群众共同受益(分鱼)。由于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沿线群众自主参与河道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污水下河、垃圾堆坡等现象基本杜绝,主动打捞漂浮物、自觉清理恶性水生植物渐成习惯,河道长效管护机制落地见效。
如今,在下原镇,人人参与治水、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河道氛围正浓。
风貌提升,焕发文明乡风崭新气象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近年来,下原镇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机制保障为根本,培育乡风文明,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9月,如皋市下原镇在桃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功举办了“共话祖国美,同享团圆乐”暨“村‘秀’展活力劲‘舞’新风尚”为主题的中秋汇演活动。
活动现场洋溢着一派欢腾祥和的景象,中秋民俗秀为整场文化盛宴拉开了序幕。游艺区内,推独轮、猜灯谜、吃月饼等传统民俗游戏与美食市集交相辉映,让百姓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源:如皋宣传
文明乡风,不仅做好文化惠民工作,也要连接好邻里之间的情感的纽带。农村的矛盾易发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姻、赡养、搬迁等方面,为解决相关矛盾,下原镇从镇81名人大代表中选派民事调解能手,全面下沉到全镇48个网格中,利用周末走访接待,推动人大参与矛盾调解全覆盖,力争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会诊、早化解。
图源:南通人大发布
在移风易俗方面,下原镇充分运用全镇3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和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召开村民座谈会、签订承诺书以及节目汇演等形式,在“润物无声中”涵养文明新风。截至5月底,镇人大组织开展引导文明新风座谈会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宣传覆盖群众近万人次,有力推动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提升。
文/汤心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8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