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哈尔滨4家药店涉嫌诈骗医保基金过亿元的事件,引起全行业关注。据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筛查发现,这4家药店存在大规模伪造“特药”处方,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
与普通药品相比,“特药”一般指的是那些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强的药品。10月16日,湖南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事件中,同一名参保人连续两年从同一药店购买的术前“特药”足够吃800天、96名参保人在同一家药店花销极大,系统和人工审核对这种“一眼假”的高频高额处方都通过,明显不合常理,也说明(当地)地方医保经办审核环节形同虚设。国家医保局推出相关政策是为了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方便和满足患者需求,有些人却借此牟利,必须严厉打击这类违法行为。
据报道,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共冻结涉案医保基金6223万元,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治安处罚共计51人。
“他们为什么要冒险骗保,这里面大有文章。”黄修祥透露其中的“潜规则”,这几家药店的骗保金额非常夸张,造假套保是因为有利可图,一方面可以拿到更大的医保报销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厂商拿到按销售额返点的服务费用,倒卖药品还能获得非常高的利润。在他看来,应严格执行医保药品追溯码制度,杜绝医保药品回流。
被称为优等生的“双通道”药店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20日至26日,总台央视记者跟随国家医保局派出的专项飞行检查组,前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展开调查,发现建柏家医药连锁哈平路店、思派大药房、宝丰大药房深业店、上药科园大药房等4家药店存在欺诈骗保问题,涉及上万张手写假处方,总金额超亿元。
截至目前,涉案的4家“双通道”药店医保服务协议已被全部解除,并被责令停业配合调查。下一步,哈尔滨市将针对这些问题,持续深挖,彻查严打,开展全行业排查整治。
目前,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具体额度因地区和政策而异,居民医保又只能在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才能报销。对于前述“特药”,医保部门出台了“双通道”单行支付管理药品政策,参保人在门诊或药店购药就可购买已纳入医保的谈判药品或特药,而且享受与医保报销政策一致的报销待遇,既不需要住院,也不占用普通门诊报销额度。
当定点医院的医生将一张医保“双通道”处方上传到医保电子处方平台,参保人到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出示医保电子凭证,下载处方后,经过严格审核,就可以购买此前申请的药品。
原本是一项让参保人买药更加便利的政策,却被有心人钻了空子。据记者了解,“双通道”申请门槛高、堪称“一证难求”,小连锁、单体药店基本都被“劝退”,申请成功的药店,在70万家零售药店中算得上“优等生”。
虽然难以统计获得“双通道”资质的药店数量,但从各家上市连锁药房的数据来看,真正拿到相关资质的比例并不高。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大参林具有双通道资格的门店为602家、国大药房为400家、老百姓为330家、健之佳为167家、达嘉维康为69家;截至2023年底,益丰药房已开通双通道医保门店246家;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一心堂具有双通道资格的门店为227家。
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申请门槛高。记者查询了部分省份的“双通道”资质药店申请条件发现,除对经营面积、药师配置、开店时间、药品冷链配送等有明确要求外,还包括“需具备经营销售一定比例(普遍超过50%)以上的当地‘双通道’国谈药品能力”等条件,这难住了很多药店。
比如扬州市,在人才队伍上,“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要求配备4名及以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执业药师至少2名,专职配送人员至少1名。
黄修祥也表示,“双通道”资质药店的财务、软硬件投入、人力和冷链储运等成本都不低,对药店的位置和面积也有要求,加起来的费用比普通药店翻倍,而且“双通道”的药品价格普遍较高,医保基金回笼周期又相对较长,对药店的资金能力有要求,所以基本上都是上规模的药店才会申请,属于“优等生”。
据了解,4家涉事药店中有3家为上市企业旗下门店,其中,宝丰大药房深业店为漱玉平民(301017.SZ,股价11.23元,市值45.52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排名前十的门店。
国家医保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共有23.92万家定点单位配备了2022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协议期内谈判药品,其中定点医疗机构6.67万家、定点零售药店17.25万家。
黄修祥也谈到,由于政策要求“双通道”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但药店要给厂家全额的预付款,一些药品还要冷链储运,这都是成本,所以通常厂商会按销售额给药店返2%到7%的服务费。但“双通道”底层的逻辑是必须有医生的合规处方才能去买药,所以就有了很多假处方。
行业人士:有人钻了政策空子
然而,行业里的部分“优等生”,如今却劣迹斑斑。多家零售药房内部人士表示,这次曝光的骗保案例是行业中的极端情况,同时也呼吁公众要对零售药店行业有信心,不要误以为全行业都在赚黑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了解到,“特药”之所以被巨额套保,与其报销比例高有关。不少地区的“特药”可以享受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超过80%,以及提高报销上限等政策。
实际上,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政策优惠条件套取医保基金,医保部门对这类药物的购买审核要求极为严格。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的“双通道”购药流程大体分为两种。部分城市是患者在定点医院的医保处做好备案,持医院定点医生开具的处方至定点药店处购买。这类地区中,有的地方是患者直接支付自付部分,有的地方则是患者先行垫付,再去医保局报销。
还有的城市是患者在医院进行处方,由自己或者医生协助,直接选择好要去购买的药店,然后凭处方与医保凭证到药店,药店通过刷医保电子凭证,取得相关信息进行确认。患者仅支付自付部分,即可完成购买,药品可以现场拿走,也可以预约配送。
湖南地区一位熟悉“双通道”资格审核条件的药师对记者介绍,首先,患者需要经定点医疗机构审定具备“特药”使用资格,要有对应的责任医师和零售药店,才能实施出售和购买。“特药”销售的时候,必须留存相应的处方,而且单次购买的金额、购买时间都有严格限制。“比如这个月购药,只能在上个月的药量快用完的前3天来买,只能买一个月的量,不能买多。”
国内某连锁药房上市企业高管也对记者表示,据了解,国家医保局对“特药”报销的监管一直非常严格,不同省份要求细则不一致。有的地区一个病人一个医保年度内只能按月购买药品,不能超量,报销额度也设置了上限。
“对于高额高频处方,系统应该会及时预警,就算没有预警,人工审核也过不了。”黄修祥觉得,此次事件一定是某几个环节都出了问题。因为“双通道”药品价值很高,很多省份对“双通道”的特药报销审核非常严格。
一位华中地区小型连锁药房创始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尽管有药店获得了“双通道”资质,但没什么处方,门店客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还有就是,他也进不到相关药品,药企对于分销商的数量有严格控制,中小型药店进药往往要通过大型批发企业或者分销商,传统渠道进不到货。
谈到本次让全行业震惊的套保案件,该药店老板表示,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但这不是行业普遍现象。“医保监管特别严,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检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情况。”
明年起定点零售药店不再接受纸质处方
从部分地区医保局晒出的“成绩单”来看,一个省或地级市一年的“双通道”药品购买人数、频次都还处在发展态势,并没有饱和。此次涉案的4家药店出现上万张假处方,也极不合乎“双通道”处方流转的常态。
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目前,江苏有839家“双通道”药店,已将337个“国谈药”纳入“双通道”管理。“国谈药”销售金额也从2020年的不到4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0多亿元,使用的人数从360万人次增长到1800万人次。佛山市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双通道”药店共结算109864人次,涉及药品总费用4.03亿元,医保基金支付2.83亿元。今年7月,深圳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一档节目中介绍,自“双通道”落地以来,电子处方结算已经达到1.5万单,总金额超过1.1亿元。
“双通道”政策落地后,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李欣雨在《我国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政策执行困境及推进策略》中表示,在购药行为方面,“双通道”政策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尚未成型,在客观上可能存在处方患者和实际用药患者不一致的风险。“双通道”增加的购药环节和相关流程必须被纳入医保部门的监管范围。虽然国家医保局要求定点零售药店对购药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实,但在曝光的典型案例中,仍然存在此类问题。很多医保谈判药品都属于高值药品,这类问题的出现会对医保基金的安全造成威胁,损害参保人员的利益。
黄修祥也提到,药店约30%~40%的收入来自医保,过去大家在药店购药主要使用个人账户,按照“个账”监管。使用门诊统筹资金后,对药店的监管按新的标准进行,越来越严。医保是最大的支付方,药店想多争取医保份额,可以理解。但药店要杜绝欺诈套保事件的发生,仅靠思想教育、考核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做到医保特药、“双通道”品种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与精准控费,严格执行医保药品追溯码制度,杜绝医保药品回流。
这种处方造假的现象有望在不久后得到改善。根据国家医保局相关文件,自2025年1月1日起,配备“双通道”药品的定点零售药店均需通过电子处方中心流转“双通道”药品处方,不再接受纸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