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伦贝尔10月17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实习记者丁嘉蓉)又“稻”一年丰收时,又见一年稻谷香。今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大健康的水稻种植基地,全市17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季。日前,各地抢抓晴好天气,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在呼伦贝尔农垦扎兰屯农牧场有限公司,3万亩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铺满稻田,大型水稻收割机在田间忙碌作业。几台大型水稻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里来回作业,金黄色的稻粒随着传送筒倾泻而下,像一道金色的瀑布流进车厢里。牧场出动二十多台机械车辆,每日加班加点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大型水稻收割机在田间忙碌作业(央广网实习记者 丁嘉蓉 摄)
“今年引进的中农粳179和鸿源19两个品种,亩产预计900斤左右,从春到秋带动周围60余户职工增收。”扎兰屯农牧场有限公司第六连队书记栾宁表示。
今年,扎兰屯农牧场引进的中农粳179和鸿源19两个品种生长期短、产量高,打破了积温导致的种植品种单一劣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旱涝灾害问题,机械化收割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效益。栾宁表示,未来将坚持绿色发展,按绿色标准生产,优化品种,通过引入良种、创新技术提升单产与品质,打造极地寒稻品牌。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穿梭(央广网发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新发村,同样是一片丰收盛景。稻田里金黄一片,农机手驾驶收割机穿梭,运粮车很快装满稻谷。种植大户沈殿武种植的560亩稻田采用合粳21水稻品种,亩产达1260斤,总产量710吨。该品种米香浓郁、口感上佳,在市场颇具竞争力,每斤售价约1.3元,今年其收入可达20万左右。
呼伦贝尔地处高纬度,黑土地肥沃,稻粒饱满、米味香醇。这里是国家高寒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曾为“呼伦贝尔冰香稻”题词——“种在冰泥中,收在秋霜后”。近年来,当地通过“旱改水”调整种植结构,解决了耕地的旱涝灾害等问题,突破靠天吃饭瓶颈,提高耕地质量。各水稻专业合作社集中统一购种、育苗、播种、收割和销售,基本实现了种植全过程机械化、精细化、一体化格局,大幅提升了耕种效率、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7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