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被封,其实一点都不冤。
媒体对于股市影响力,其实远超人们的想象
诺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调查过,金融泡沫的历史几乎是和报纸的产生同时开始的。
1989年,美国股市正值牛市,席勒对美国股票分析师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分析师的建议都是“持有”或“买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财经人士和媒体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乐观可以吸引人。毕竟,没有人愿意听到悲观的消息,大家都更愿意相信自己能够赚大钱。这是媒体天然的诱导效应之一:无论市场如何,乐观总是卖得更好。
席勒指出,媒体对股市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实时反映市场动态,而是通过长期累积,逐渐形成一种“市场文化”。他认为,当市场上涨时,媒体会挑选出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数据,或者寻找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经济学家和名人,为上涨的趋势背书,让投资者越来越相信市场将继续上涨。反之亦然,市场下跌时,媒体又会找出许多看空的专家,抛出各种经济衰退的悲观预测,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
这样的媒体操作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1995年,日本关西地区发生阪神大地震。当时地震的当天,日本股市并没有立刻出现暴跌,而是小幅下跌,甚至建筑业的股票因为重建的期待出现了上涨。但十天后,股市突然暴跌8%,而在这之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闻。席勒分析,这正是因为媒体在地震后持续引导公众注意那些不利的因素,积累了一定的悲观情绪,最后大家集中恐慌性抛售,导致了这场“迟到”的暴跌。
大蓝的例子和这些现象如出一辙。一个千万粉丝的大V,通过一系列信心满满的预测,以及看似合理的数据支撑,把市场上还在观望的人们推向了“全仓干”的选择。对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看到大蓝的豪言,听到媒体专家们的支持,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这次不会错”的感觉。人们相信的是一种“确定感”,而这种确定感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股市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
根据一项研究,分析师对行业收入的乐观预测每增加1%,就可能导致行业股价上涨5%到8%。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乐观预期被市场接受,然后成为价格上涨的动力。很多时候,财经媒体或者博主们并非是单纯的资讯发布者,而是市场情绪的助推者。他们不断通过夸大乐观预期,来迎合观众、迎合粉丝。而观众的情绪被放大之后,最终反作用于市场本身。
想象一下,一个财经博主的视频被数百万粉丝观看,每一条预测、每一个情绪宣泄都在观众的心中种下了某种情绪的种子。当这些情绪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变成具体的行动——买入或者卖出。而这种集体的情绪波动,在市场里就是涨跌的直接原因。
其实,像大蓝这样的博主,在国外更多,比如美国的“网红股”现象。GameStop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社交媒体Reddit上的投资者通过一系列热血沸腾的言论,炒高了这只本来业绩平平的股票,最后也有很多人因此惨遭“站岗”。
那么,我们要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现象呢?首先,作为投资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财经媒体和博主的预测也不一定可靠。大多数时候,他们有自己的立场,有迎合受众的需求。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对信息保持怀疑态度。其次,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盲目“all in”。股市里规避风险,比博取收益重要100倍。
媒体、博主、分析师们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但最终做决定和买单的还是我们自己。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7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