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酝酿“宁静小区”指导意见 创建工作如何避免流于形式?

央广网2024-10-15 07:15:17  88

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白天震耳欲聋的装修噪声、晚上持续不断的广场舞高音、窗外往来车辆的喇叭声……老百姓“家门口”的这些噪声污染问题将有望得到缓解。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开始向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十个部门和地方环境部门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将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和社会共治力度。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宁静小区要怎么建?又面临哪些难题?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的宁静小区具体建设内容共有25项,建设类型分为基本条件、优先建设内容、推荐建设内容。其中,建设宁静小区的基本条件包括:原则上不存在多户长期反复投诉同一个噪声污染问题的现象;开展噪声监测、居住小区声环境原则上应符合小区所在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限值要求;建立噪声投诉纠纷调解机制等5项。优先建设内容则包括:专人专责,明确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职责任务;制定完善的居住小区内部噪声管理制度等11项。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相关评价指标详细且全面,是这份指导意见的亮点之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表示:“要怎么去创建,相关法规里只提了‘宁静小区’这4个字,指导意见相当于是细化。因为它指标搞得细,创建工作相对全面一些,一旦创建成功了,最终的社会效果会不错。”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李江也告诉记者,此前创建宁静小区工作已在全国多地试点开展,但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这份指导意见将有助于形成部门合力,实现共建共治。

李江说:“以前宁静小区创建工作也在做,但是做的部门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住建部门的标准和环保部门标准不一样,通过这个意见,第一是把宁静小区的标准进行了量化或者规范。第二对宁静小区工作的推动部门也进行了明确。整体来说,这项制度将在全国形成横向、纵向一盘棋、一张网,让创建宁静小区工作更规范、更合理。发布指导意见非常必要,因为创建宁静小区工作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且是纳入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

随着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环境的改善,噪声污染已成为群众环境投诉的热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排在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以河南为例,2023年,河南省噪声污染投诉的问题多达上万件,主要集中在社会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工业企业等四个领域。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周峰介绍:“社会生活噪声投诉占到80%,主要来源于商业、餐饮娱乐、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装修等,使人们在平静时得不到安静,时常引发邻里纠纷。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占了13%,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施工作业中产生的大量噪声,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交通运输和工业企业的噪声各占3.5%。”

尽管针对噪声污染,已有较为完备的相关法规,但治理噪声污染仍面临不少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中国之声表示:“比如跳广场舞,有些地方的城管或其他执法部门来处理的时候就比较棘手,不愿去得罪任何一方,导致纠纷存在。第二就是区域规划协调的问题。有一些公园建在小区边上,但在公园里面开展相关活动,比如跳广场舞、吹喇叭、吹萨克斯,就涉及公园的管控和老百姓的邻近权的协调问题。”

在调解机制上,征求意见稿提出,针对居住小区噪声污染问题实施专人专责。对于居住小区内的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应及时进行劝阻、调解;在降噪措施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居住小区内部易产生突发噪声的部位,如减速带、井盖、车库出入口、入户单元门等可实施减振降噪改造;鼓励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实施小区内部噪声综合治理。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辛玮光认为,和传统治理噪声手段强调技术治理相比,宁静小区的创建更强调“刚柔相济”式的综合治理。

辛玮光说:“比如广场舞肯定是老百姓的基本诉求,我们不能去一刀切,肯定是有时段的管理,或是噪声分贝限值的管理。这也是创建过程中需要探索的一个点,就是我们怎样来建设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再比如邻里之间有纠纷,到底噪声是不是过大,也是没有明确标准限值的。如果今后有这样的标准限值,在相关的纠纷处理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参考依据,可以作为相关纠纷处理的标准体系。整个实施过程中可能要考虑刚性和柔性相结合,一方面我们有科学的标准,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诉求,最终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征求意见稿还提到,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宁静小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于在宁静小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单位,鼓励相关职能部门在评级、荣誉、资金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或优惠政策。可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宁静小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建议,各地创建工作要避免建成的宁静小区都是一些高端小区,此外要充分调动创建主体的积极性,将激励政策落实落细。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表示:“要避免让那些所谓的高端小区都变成了‘宁静小区’,真正需要去做工作、协调邻里关系的普通社区反而落了单。这对推动工作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此外,怎么调动创建主体的积极性?我们文件里也提了‘以奖代补’等等,谁去鼓励、怎么鼓励?资金从哪来?如果只是泛泛一提,没有细化,这项工作最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6536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