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中宗复位的"五王", 武三思如何一步步, 设计将他们引向死路?

雪莲果说历史2024-03-31 07:00:00  79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转眼之间又到了神龙二年(706年)春天,严酷的冬季已经过去,然而厄运仍旧追逐着神龙革命的功臣们。武三思桓彦范等尚在京师,时怀猜忌,便又让中宗出桓彦范为洛州刺史,敬晖为滑州刺史,袁恕己为豫州刺史。

这时的五王似乎已经安于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再愤怨,也不再上书。但是这时却有人出来为他们打抱不平了,这就是中宗的驸马王同皎。

1、驸马王同皎的良心

王同皎为相州安阳人,长安年中娶中宗女儿定安为妻。

为人正直、精干,曾积极参加五王政变。政变前王同皎为内直郎、驸马都尉。政变后被封为右千牛将军。

王同皎本不是五王一派的人,与武三思等人也无任何瓜葛,以皇帝驸马的身份,他本可以高枕无忧,安度岁月。

可是他的良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他时常忧国忧民,看到武三思和韦后的所做所为切齿痛恨,看到五王一次又一次被逐气愤难当。

王同皎也有几个知心好友,他们是洛阳人张仲之、祖延庆、武当丞周憬等。他们常在一起议论国事,指斥三思,并及韦后。每当谈到激烈之处,恨不得将这二人抓住斩首。

一次,他们甚至设想过要招集壮士,在武则天灵驾发引之时劫杀三思。但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话全部被一个叫宋之逊的小人听去了。

宋之逊乃是唐朝当时有名的诗人宋之问的弟弟。

张易之、张昌宗得势之时,宋之问被升为左奉宸内供奉,“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预修三教珠英,常扈从游宴。”

一次武则天游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的诗先成,武则天赐以锦袍。后宋之问的诗成,武则天赞其诗更好,便夺过东方虬的锦袍又赏给了宋之问。张易之事败后,宋之问兄弟因附会张易之被贬至岭南。后又逃归洛阳,藏于王同皎家。

宋之逊将所听到的话告诉宋之问,宋之问便令之逊子昙及外甥校书郎李悛密告三思,欲以此自赎。三思马上令昙、悛及抚州司仓冉祖雍上书告王同皎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潜结壮士,谋杀三思,且废皇后。

中宗得知大怒,便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监察御史姚绍之,按问王同皎等人。狱尚未决,又令杨再思、韦巨源参验。

2、王同皎之死

杨再思本为西京留守,因谄附三思,仍召还为侍中,韦巨源是三思的爪牙,得任刑部尚书,这两个人参人问刑,无罪也变成有罪。

开始审问张仲之时,因张仲之所说之事涉及后宫,于是内敕宰相问对,诸相皆惧怕三思,便假装睡觉,不听也不问,张仲之、祖延庆便大喊道:“宰相中有附会三思者。”

宰相李峤恼羞成怒,便与李承嘉诱说姚绍之,密置十余壮士,将张仲之召来对问,张仲之大声说道:“武三思淫污宫掖,何人不知,唯独你们几人没有长眼睛吗?"

韦巨源大怒,喝令壮士将其反绑入狱,张仲之仍不服气,屡语不已,姚绍之又令壮士击断仲之左臂,仲之气极,大呼道:“苍天在上,我死且当讼汝,看汝等能长享富贵么?”

既而,斩王同皎于都亭驿,籍没其家,同皎且死,神色自若。张仲之、祖延庆也一同被处死。只有周愔逃入比干庙。周愔面对神像,心情悲愤,大声喊道:“比千古之忠臣,知我此心。三思与皇后淫乱,倾危国家,行当枭首都市,但恨我未及亲见。”遂引剑自刎。

宋之问、宋之逊、县、悛、祖雍因功并授京官,加朝散大夫。

武三思除去王同皎,又诬桓彦范、敬晖等人,与王同皎通谋。于是五王再一次被贬。

中宗也不再掩饰他对五王的厌恶,在《贬敬晖等诏》中毫无保留的表现出对五王的厌恶。

3、一张黄纸背后

洛阳城内的天津桥畔,是街市中心。一天,突然贴出一张黄纸,上面写着斗大的几个字:“当今皇后与武三思有通奸行为。”

一下子,全城轰动,人们纷纷扬扬都在议论这件事。

消息传进皇宫,韦后呼天抢天,嚎哭不止。中宗气得脸色发白,六神无主,于是传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迅速调查此事,把竟敢诬蔑中宫的罪犯处以极刑。

李承嘉曾和桓彦范等人联合上书弹劾张易之兄弟,但后来投靠了武三思。接到诏令,他立即赶往武三思家密商。

几天之后,李承嘉向中宗报告,天津黄纸是桓彦范、敬晖等人所为,意在扳倒皇后和武三思,进面废中宗,另立新君。

中宗大怒,下令把桓彦范、敬晖等人关进监狱准备处死,这时大理丞李朝隐上奏张、桓等人当初拥立皇上有功,曾赐于免死铁券,不应处死。中宗只得尊重这一意见,改判为终身流放之刑。

原来,这又是一桩由武三思一手策划的大阴谋。

在一个多月之前,有一名小官名叫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私通中宫,要皇上肃清宫阉,斩掉武三思。

一个小小的官员,竟然如此大胆,中宗听到后大怒,命令马上斩首。这时黄门侍郎宋璟挺身而出,要求依法审讯,说:“依法未经审讯不得问斩。”

中宗益发恼怒,“不及整巾,屣履出侧门”,对宋璟说:“我已说过斩首,为何还犹豫不决!”再次命令马上斩首。

宋璟则说:“人人都说宫中私于武三思,陛下不问是非而诛之,臣恐天下不服。”

中宗说:“朕不管这些,先杀了他,才能解朕之恨。”

宋璟然道:“如要斩韦月将,请先斩臣首,不然臣不能奉诏。”

见双方争执不下,左御史大夫苏珦、给事中徐坚、大理卿尹思贞共同上奏说,夏季不宜行刑,有违时令。待秋后再斩不迟。中宗不得已,将韦月将流放至岭南。武三思仍不肯放过韦月将,竟然密嘱广州都督周仁轨一过秋分,便将韦月将斩首。

4、“五王”之死

韦月将是死了,可武三思仍感到心惊肉跳,生怕自己与韦后的秽行被中宗知道,思来想去,便想到一个好生意,要将外面关于皇后的谣言,推到桓彦范等人的头上,这样既能借力杀人,解除心头之患,又能免除中宗对这件事的怀疑。

他立即令人在第二日凌晨在天津桥畔张贴黄纸,又密嘱同党李承嘉诬陷这五人。

五人又一次被流放。敬晖长流于琼州,桓彦范流于环州,张柬之流于泷州,袁恕己流于环州,崔玄暐流于古州。其子弟年十六岁以上,皆旅于岭外,而李承嘉因功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进爵襄武郡公。李朝隐则被贬为闻喜令。韦后又特赐承嘉彩物五百段,瑞锦被一张。

武三思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于是又让太子节愍上表请夷桓彦范等三族。中宗没有答应。中书舍人崔湜找到武三思说:“敬晖等人不死,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

崔湜向武三思推荐了大理正周利贞。

周利贞是崔湜的表兄,神龙初年为侍御史,为五王所恶,被贬为嘉州司马。现在由武三思召为刑官,摄右台侍御史,出使岭外。周利贞立即出发,日夜兼程。此时张柬之、崔玄暐已死于流放途中,只抓住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

敬晖被剐死,桓彦范杖毙,袁恕己饮毒草野葛汁不死,又被捶杀而死。薛季昶累贬至儋州司马,闻五人遇害,自知不能免祸,也具棺沐浴,饮毒而终。

可怜这五王一片忠心,辅佐中宗复位,最后竟然遭到这样悲惨的结局。

中宗复位,本来是李唐王朝重振旗鼓的好机会,张柬之等人称中宗复位为“中兴”,他们也以“中兴”勋臣自居,执掌相位,掌握朝中军国大政。

张柬之等当政之后,就把武周时期的一些重臣贬流出去,如太仆卿姚崇出为亳州刺史,凤阁侍郎韦承庆贬为高要尉;正谏大夫房融除名并流放到高州;司礼卿崔神庆流放到钦州。一面大力扶植李唐宗室势力,并且希望中宗能够进一步铲除武氏外戚势力。然而希望很快便落了空。

从神龙元年(705年)一月二十二日,五王发动政变,到神龙二年(706年)七月,五王被迫害至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在这一年内,武三思在实际上执掌了朝政大权,他下令文武百官重新恢复执行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凡是拒不趋附武氏集团的人都被排斥去位,而那些被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贬逐的人又重新得到了起用。

武三思等又向中宗建议道:

“大帝封泰山,则天皇后建明堂、封嵩山,二圣之美不可废。”

于是中宗听其言,更名五县曰乾封、合宫、永昌、登封、告成。

景龙元年(707年)二月,天大旱,中宗派遣武攸暨、武三思到乾陵求雨。时间不长,就下起了雨,中宗十分高兴,以此为契机,便发布制命恢复武氏的崇思庙和昊陵、顺陵,并规定崇思庙的斋郎一律由五品官的儿子充任。由于太常博士杨孚的反对,才算作罢。

武三思一派对于“中兴”一词,十分敏感,尽管唐室的中兴实际上早已成画饼,但“中兴”这一词仍然如针刺在身,感到极不舒服,于是马上趁机上书,要求去掉这两个字。

补阙张景源上书道:“母子承业,不可言中兴,所下制书皆除之。”

中宗竟然也毫不含糊,马上下敕认为唐、周二国名号虽然不同,社稷却是一脉相承,因此与文叔和少康的中兴完全不同,所以不应该再称中兴。

5、“五王之死”的罪魁杨再思

杨再思从延载元年(694年)自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入台阁之列以来,一直保持着宰相之位。这是他一心巧媚武则天皇帝并及武氏一族的结果,这也是人所周知的秘密。

杨再思是弱冠明经及弟的俊才。任官后不久上京,途中宿于客舍,一盗贼偷取他的行李,被他捉住,盗贼伏罪。

杨再思道:“足下因贫作盗贼,速走勿作声,幸好公文还在,余财尽以相送。”

说完,杨再思将余钱全部送给盗贼,暗中助其逃走。这时的杨再思是一个通情达理、侠肝义胆的青年官吏。

然而以后多年的官场生涯,他变得圆滑与卑俗,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能够继续往上爬,他逐渐以阿谀权贵为信条,最终爬上了宰相的高位。

有位朝臣问杨再思:“公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

杨再思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身哉!”

言为心声,这正是杨再思的心里话。

杨再思不仅是阿谀奉承,身为宰相,他在可以作自己孙子的张易之、张昌宗的酒宴上,也是一位极为能干的帮闲。

一次,昌宗兄、司礼少卿张同休,请公卿宴于司礼寺。酒宴方酣,举座皆醉,张同休当着所有人之面,高声说道:“杨内史面似高丽。”

一句话出口,举座皆惊,因为当时高句丽是被唐朝征服的纳贡之国,说谁像高句丽则是一种侮辱。一时之间,满座之人,眼睛都盯住了杨再思的脸。

听到这出其不意的话,杨再思愣住了,但是转瞬之间便恢复了常态,他脸带着微笑,若无其事地站了起来,剪纸自作幞头,反穿紫袍,摇动双手,足踏拍子,竟然即席跳起了高丽舞。于是满座吃惊之人,随之又爆发出一阵笑声与拍手之声。

在另一次酒宴上,一个捧场的官员向昌宗献媚道:“六郎面似莲花。”

杨再思听到却马上大声订正道:“不对,是莲花似六郎!”

长安年末,张昌宗因犯罪被捕,武则天将申理昌宗一案,廷之上问宰相道:“昌宗於国有功否?”

所有的宰相都知侧天皇帝之意,但是谁也不愿意顺其说好话。

一时之间,满场沉默。又是杨再思说话了:“昌宗往因合炼神丹,圣躬服之有效,此莫大之功。”

武则天终于下了台阶,而昌宗也竟因此而复职。

人们因此而贱杨再思,左补阙戴令言竟作了《两脚野狐赋》以讽刺他。杨再思听到后大怒,将令言贬为长社令。但是嗤笑之声不但没有禁止反而更加厉害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中宗即位之后,不但没有把他作为张易之一伙贬走,反而大加信用,接连升官,先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又转侍中,以官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册为顺天皇后使,赐物五百段。

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制,审问王同皎,竟令其受冤而死。

景龙年间,中书令魏元忠因得罪武三思遭贬,杨再思又附会宗楚客之流共同弹劾魏元忠。

《旧唐书·杨再思传》为其下了一个极其恰当的评语:

“再思历事三主,知政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徽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

6、让人大失所望的魏元忠

在则天朝,魏元忠是一位宁折不弯、铁打的好汉,他的事迹在当时成为佳话,四处流传。

当时,酷吏横行,像魏元忠这样的忠直之士是难以存活的。

魏元忠曾经三次被陷于反逆罪。

第一次是徐敬业之乱后,元忠为洛阳令时。由于周兴的诬告入狱,临刑时,又以平徐敬业之乱有大功,武后下制免死,改流贵州。

一年多后,元忠从贵州召回,在任御史中丞时又第二次遭诬陷。这一次是被来俊臣诬告,人已被押至刑场,在千钧一发之际,武后的特使赶到,又被免死,改流岭南。

第三次是长寿元年(693年),又一次被来俊臣诬告,与狄仁杰等人一起下狱。又一次被赦免,贬为涪陵(今四川涪陵县)令。

在蜀地做了四年县令之后,神功元年(697年)九月,奉皇帝敕回到洛阳,并拜为肃政台中丞。

中宗即位后,当天就召回魏元忠,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几日后又授兵部尚书、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

魏元忠被召回受重用,对于武三思一伙来讲不能算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为所欲为。

因此,从魏元忠回来的第一天开始,武三思一伙便开始动脑筋想办法制服魏元忠。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中宗居丧,令魏元忠独掌军国大事数日,之后,武三思又矫则天皇帝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魏元忠捧制,激动得涕泪泗流,见者都曰:“事去矣!”

事实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魏元忠自从为相后,“不复强谏,惟与时俯仰。”其时酸枣尉袁楚客致书于魏元忠,提出中宗朝的弊政,共列举出十项过失,最后指出“凡此十失,君侯不正,谁与正之哉!"

元忠得书,唯愧谢而已。

元忠此时的心情,别人无法猜想,是什么原因使这一铁汉有了这样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是高官厚禄的诱惑吗?在则天朝连死都不怕的人,此时竟然怕丢掉头上的乌纱帽?

这也讲不通。

但是有一点很明白,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酷吏横行,但也有一批忠直之士与之抗争,阵线分明,魏元忠虽然受到诬陷与迫害,但也有人为他呐喊,替他鸣不平。即便是死也是死得明白,死得壮烈。更何况武则天会识人用人,真正的有用之士,她会加以保护。

而中宗昏暗不明,虽然他对魏元忠也十分信任,但他说话并不算数,一切都由武三思来操纵。

陷害人是武三思拿手好戏,魏元忠看到五王的被贬,王同皎的枉死,没有人为之说话,他们死得不明不白,魏元忠这样的人不怕死,但怕死得不明白,死得窝囊。于是魏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惩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

神龙二年(706年)秋,元忠代唐休璟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尚书。元忠请求归乡拜扫,中宗便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手敕曰:“衣锦昼游,在乎兹日;散金敷惠,谅属斯辰。”而元忠回到乡里,竟然自藏其银,无所赈施。

但是魏元忠终究是魏元忠,他与杨再思不同,他虽然不想得罪武三思,可是他不会阿谀奉承,处事也不圆滑,最终还是得罪了武三思。

一次,安乐公主请求中宗废掉太子重俊,立己为皇太女。

中宗求教魏元忠,元忠固称不可,于是武三思一伙盯上了魏元忠。

景龙元年(707年)秋七月,太子重俊造反,起兵杀武三思,重俊起兵时遇到魏元忠儿子的太仆少卿升於永安门,遂胁升一起造反,后太子与升都死。

武三思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同党仍不放过魏元忠,兵部尚书宗楚客、太府卿纪处讷等共同诬陷魏元忠与太子通谋,请求夷其三族。

后来又令其走卒姚廷筠、冉祖雍、袁守一等多次上书弹劾魏元忠,中宗不得已,只好将魏元忠一贬再贬,最后元忠行至涪陵而死。

(正文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5022.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