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备受瞩目的《未来契约》,其中一项核心内容是对安理会的改革,尤其是限制“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此举引发了全球的广泛讨论,尤其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发言中提到的两个关键词,似乎暗示了印度“入常”之路并不顺利。
安理会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作为全球治理的关键机构,安理会一直被批评其代表性不足,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非洲、亚太及拉丁美洲的声音长期被忽视。《未来契约》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扩大安理会成员数量,特别是优先纠正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历史性不公正。
关于非洲国家“入常”,五大常任理事国基本达成共识。非洲大陆长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随着非洲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非洲地位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此外,非洲国家在国际大国博弈中的中立立场,也让大国们愿意支持其入常。例如,美法两国近年加大了对非洲的外交投入,希望通过弥补殖民历史上的创伤来拉拢这些国家,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因此,非洲国家的“入常”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
相比之下,印度、日本和德国等国的“入常”道路却显得颇为坎坷。尽管这三个国家一直在呼吁自身成为常任理事国,印度总理莫迪更是公开批评联合国“落伍”,但五大常任理事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显然是难以调和的。
虽然俄罗斯、美国和法国曾表态支持印度“入常”,但中国此次发言中没有明确提到印度,反而通过两个关键词传达了不同的信号。首先,傅聪提到要让“更多外交政策独立的中小国家参与安理会决策”,这暗示了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其过于强势的外交政策可能不符合这一要求。
其次,傅聪强调,安理会不能成为“地缘对抗和集团政治的角斗场”。这一表述显然与印度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相关,尤其是其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大国阵营对抗的倾向。印度在地缘政治中的激进表现,无疑让其他国家对其“入常”产生了顾虑。
《未来契约》中的另一项重要提议是对安理会否决权的限制。这一提议的核心是针对美国在安理会的过度使用否决权,尤其是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一再利用否决权为以色列“开绿灯”,使得安理会无法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进行有效制止。这种局面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也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尽管如此,否决权的限制能否真正落实仍是一个未知数。美国作为安理会最强大的常任理事国,显然不愿意看到自身权力被削弱。即使《未来契约》获得通过,美国也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性地执行相关规定,或者继续利用自身的外交影响力绕开限制。
随着《未来契约》的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虽然非洲国家“入常”前景乐观,但印度、日本和德国的道路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此次通过发言,似乎暗示了印度在地缘政治中的表现将成为其“入常”最大障碍。而否决权的改革,尽管势在必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美国的阻力,仍使得这一改革的前景不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4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