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孙权,无疑他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受到无数后世诗人和学者的赞颂。例如,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就是他忠实的粉丝,在他的词作中不止一次地赞扬了这位英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及“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孙权被誉为大英雄,年轻时就统领着庞大的军队,在当时能与他匹敌的仅有曹操与刘备。难怪连魏武帝都感叹道,生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
然而,在网络时代对孙权的评价却有所不同,由于他在军事生涯中的诸多不佳表现,网友给予了他一个不太光彩的昵称“孙十万”,这个称呼甚至可与赵光义“高粱河车神”相提评论。与此同时,孙权的敌手们因与他交战而积累下来的战绩,也被网友戏谑地冠以诸如“张八百”、“满数十”、“文睡觉”的雅号。那么,孙权的真实军事实力究竟如何呢?是真正的战无不胜,还是糟糕到不忍卒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为这位大帝仔细分析一下。
在审视孙权登基为帝之前的那些关键战役,这些战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吴国的未来和命运。有趣的是,许多重大胜利并非由孙权亲自指挥。平定江东的战役归功于孙策,他被誉为小霸王;众所周知,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周瑜的策略;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成功,则是吕蒙智谋的结果;至于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的壮举,则出自陆逊之手。
相比之下,当曹操和刘备面对同等重要的战役时,他们通常会亲临前线,策划并指挥作战,哪怕是在他们年纪渐长时也不遗余力。这显示了他们对于各自江山事业的坚定承诺。
从另一个角度看,孙权似乎较为幸运。从早期的依靠周瑜,到后来的依赖陆逊,他总有能臣为他分忧解难、扛起重任。当孙策即将离世之际,他深刻地对孙权说:“在率领江东军队,决胜千里的能力上,你不及我;但在提拔贤才,让他们各尽其职,保卫江东这一点上,我不如你。”简单来说,孙策认为弟弟在用兵打仗上不如自己,但在挖掘和使用人才方面,自己则比不上弟弟。
那孙策又是如何得知弟弟在军事上不如自己呢?原来在孙权还未成为接班人之前,他就已经参与了军事活动。他的能力和表现都被兄长看在眼里,从而有了上述的评价。
在一次征讨六县山贼的行动中,孙策带领部队出发,而孙权被安排在宣城进行防守。尽管手下的士兵不足一千人,但孙权却过于自信,忽略了整修防御工事的必要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几千名山贼突然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孙权刚刚骑上马,敌人已经杀到眼前,甚至刀刃都砍到了马鞍上,所有人都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只有周泰一人奋力抵抗,保护着孙权,他身上受了十二处伤,昏迷过去,过了一段时间才苏醒过来。如果没有周泰的顽强抵抗,孙权可能已经命丧黄泉。这次的经历让孙权深刻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之后,孙策再次派孙权去攻打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尽管他们拥有的兵力是对方的十倍,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陈登预测到吴军会因为大意而失误,他决定采取主动示弱的策略,然后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成功杀敌上万。孙权对此感到十分羞愧,即使拥有十倍的兵力也无法取得胜利。他想要复仇,但在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后,误以为是敌军的援军到来,吓得立即逃跑。实际上,那些火把只是陈登用来虚张声势的手段,并没有真正的援军。
无论是顺风局还是逆风局,孙权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连续被山贼和陈登击败,颜面尽失。孙策曾经评价他说,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自己,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客观评价。吴国太对孙权的未来非常担忧,他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军事才能又不如他的哥哥,她担心这样的他无法保住政权。于是,她向张昭和董袭等人寻求意见。董袭回答说,他们有长江的天险,又对百姓施加恩德,文臣有张昭,武将有他和其他同事,地利人和都具备,江东一定能够守住。
孙权初登王位时,急需通过战功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向人民证明自己的才干。当时,曹操与袁绍在黄河流域交战激烈,而原本忠诚于孙策的庐江太守李术开始不安分起来,对孙权颇有不屑,屡次招降纳叛,甚至有考虑转投曹操的可能。面对这种挑衅,孙权坚决命令他交出那些叛逆者,但被李术拒绝,理由是他认为这些背叛者之所以背离,是因为孙权缺乏德行。这直接触碰了孙权的底线,于是派兵讨伐李术。李术坚守城池,寻求曹操的援助。然而,曹操在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无法分兵南顾。最终,李术因粮草耗尽而被处决。年轻的孙权下令屠城,手上染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那时,他只有十八岁,手段之残忍狠毒令人不寒而栗。
当上君主后,从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孙权三次进攻黄祖。第一次打败了他的水军,但未能攻入城市,第二次则掳掠了一些人口,第三次成功斩杀黄祖,再次屠城,掠夺了男女数万。与此同时,曹操已顺利平定北方,领土大增,相比之下,东吴的疆域扩张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实力有限。
赤壁之战后,孙权决定乘曹军新败之际挥师北上,以扩大战果。他指派张昭率军攻击九江当涂,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围攻合肥。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孙权猛攻了一个多月,胜利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突然捕获曹军信使,得到重要情报,大致内容是敌将张喜率领四万援军即将抵达,使得孙权急忙撤军。实际上,张喜只有一千名骑兵和汝南的地方部队,且途中还感染了瘟疫,这是蒋济故意散布的虚假消息,目的是让吴军误以为大量敌军即将到达战场。孙权因此受到了欺骗,暴露了他分析敌情能力的不足。同时,张昭的进攻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此次出征并未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周瑜去世之后,孙权在濡须坞成功阻挡了曹操的南侵部队。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令人印象深刻。曹军首先利用油船作为运输工具,在夜幕下秘密运送了数千名士兵至江中的小岛上,企图将其作为进攻的跳板。孙权迅速调动东吴水军进行包围和剿灭,将岛上的曹军全部消灭。接着,他亲自上演了一出自现实版的“草船借箭”,乘坐船只近距离侦查敌军营寨,曹操对他的胆识表示敬佩,同时看到他的军队严整有序,不由得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称呼是合理的,因为曹操比孙权大26岁,足以成为他的父亲。甘宁百骑劫曹营也在这场战斗中发生,这是值得重点强调的一点。曹军无法突破吴军的防线,只能撤军北返。
在濡须之战中,孙权的准备工作充分,成功抵挡了曹军的进攻,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项重要成就。次年五月,孙权又带领军队攻破了皖城,俘虏了庐江太守朱光以及数万男女,再次取得了辉煌战绩。
然而,这些喜悦很快被接下来的痛苦所取代,那就是孙权不愿回忆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乐进、薛悌四人,率领七千士兵驻扎在合肥,而孙权则带领着十万大军气势磅礴地前来,势在必得。双方的兵力差距极大,吴军是对方的十四五倍。曹操早已预料到孙权会攻打合肥,事先留下了指示,大意是如果孙权来了,张辽、李典就出战,乐进则守城。曹操深知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只是防守必败无疑。因此,他让张辽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或许还能有胜算。
在第二天的激战中,张辽率领着由八百名精锐组成的敢死队冲锋陷阵,表现出超凡的勇气。他连续斩杀了敌军的两名将领,并击毙了数十名敌兵,勇猛地深入敌阵直至孙权的近卫部队之中。张辽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令孙权震惊不已,急忙逃往一个高处,命令士兵持长戟护驾。面对张辽的挑战,要求单挑,孙权自知不敌,不敢应战。随后,孙权发现张辽所部兵力有限,于是迅速调整战术,试图用大军包围,以期全歼这支敢死队。然而,张辽机智地左冲右突,轻松突破了包围圈。正当他准备撤回城中时,未及时突围的士兵大喊将军弃他们于不顾。听闻此言,张辽再次杀入敌阵,将剩余的部下全部救出,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区区八百人的敢死队让吴军束手无策,孙权的威严尽失,士气急剧下降。他们对城池发起的攻击软弱无力,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又因军中疾疫肆虐,不得不撤退。在回程的路上,孙权仍保持高度的自信,亲自断后,却遭遇张辽的追击。幸亏孙权精湛的骑术帮助他脱险。张辽在审问俘虏时得知自己差点击杀孙权,对此深感懊悔,认为如果再努力一些就能成就大功。七千曹军对抗十万吴军,两度挫败对方的攻势,连敌国君主都险些丧命,可见战绩之辉煌。几年后,曹丕南征时虽然带着疾病缠身的张辽,但仍然震慑了孙权,后者告诫部下:“尽管张辽患病,依旧不可小觑。”
合肥之战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障碍,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都未再亲征。此时,刘备战胜曹操占据了汉中,关羽北征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吕蒙巧妙地利用了关羽自大的特点,白衣渡江,成功攻取城池并俘杀了关羽。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打得刘备黯然逃离。在魏文帝在位期间,对吴国发起多次攻击,但均被孙权巧妙防守,无法取得突破。
在曹丕去世之后,孙权察觉到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便开始策划攻打江夏。他的对手是文聘,一个已经在江夏担任太守近二十年的人物。面对孙权率领的数万大军,以及由于持续的大雨造成的城防设施破坏, 文聘巧妙地设下了一计,命令城中的士兵和百姓全部隐藏起来,避免露面,而自己也假装悠然自得地度日。这一策略果然奏效,让孙权误以为这是有伏兵或援军的信号,因此决定撤军。利用这个时机,文聘迅速派出兵力追击,成功斩获不少战果。
后来,当孙权宣布自己为皇帝时,听闻魏国的满宠为了削弱东吴的水军优势,特地在离江较远的地方修建了合肥新城。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孙权决定亲自出征。但由于新城与水域的距离较远,对于以水战见长的江东子弟来说,陆地战斗显然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吴军在二十多天内都不敢离开船只。感到尴尬的孙权意识到,如果就这样无功而返,不仅对花费巨大的军费感到抱歉,也无法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他下令士兵们登岸,进行了一场力量展示。然而,满宠早已预谋并布置了伏兵,六千多名士兵突然出击,让吴军措手不及,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一些士兵被迫退入江中,最终溺水而死。这一战,再次证明了孙权的失败。
次年,不甘心的孙权再次带领十万大军,向合肥发起攻击。但满宠机智地利用风势发动火攻,摧毁了吴军的攻城器械,并导致孙权的弟弟之子孙泰阵亡。此时,魏明帝曹睿也决定亲自出征,欲与孙权一决高下,再现当年其祖父与孙权的较量。然而,当魏军的主力部队还在几百里外时,孙权已因为战事不利选择了撤退。因此,广大民众期待中的吴魏两皇帝之间的对决,并没有真正上演。
孙权的征战岁月至此宣告了尾声,他的军事生涯自少年时期起一直延续至五旬之年。在众多防守战中,孙权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鲜有败绩,尤其是在濡须口之战中表现尤为杰出。而诸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则通常由资深的大都督主导,这或许也反映出孙权对于自己在战略层面不如某些将领的认知。然而,在进攻性战斗中,他的成绩相对较差,屡屡失败,甚至有时遭遇屈辱,尤其是如匡琦之战、四度合肥之战以及江夏之战,在这些战役中,曹操手下的东线精锐将领们似乎轮流以这些战争为磨砺,积累经验和军功。
战争的胜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孙权在军事指挥上虽有不足之处,经常落入敌计,但更为关键的是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魏国的实力足以让其轻松应对吴和蜀的联手攻势。即便如此,孙权仍能巧妙利用长江这一自然屏障,加之其水军的卓越表现,守护住自己的领土与基业,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