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合一”, 打造企业家卓越的战略指导能力

阳顺弱胜2024-10-05 07:11:40  82

预见力、洞察力、关联力、决断力、学习力、心理定力,“六力合一”,打造企业家卓越的战略指导能力

陈升

卓越的战略指导能力,是检验企业家是否是一位真正合格企业家的重要标志。

因为,所有真正的企业家都是战略家。

真正的企业家与平庸的企业家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不片面地强调执行力,不将执行力当作战略力缺失的“遮羞布”。

真正的企业家强调“战略势能”,强调“求之于势,而不责之于人”。

真正的企业家,都懂得如何营造“战略势能”,并从“战略势能”中打造出滚滚的“战术动能”来。

真正的企业家懂得,对团队最好的激励方式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打胜仗”和“持续打胜仗”的成就感。

真正的企业家所拥有的卓越战略指导能力能培养吗?

答案是,当然能培养。

真正企业家的卓越战略指导能力,是怎么构成的呢?

答案是六大能力。

今天,陈升老师就将这五大能力进行详细解读,并就如何学习形成这六种能力给大家提出相关建议。

01

企业的死亡与人的死亡有着惊人相似

当一个活蹦乱跳的人,突然被检查出身患癌症,并且是晚期的时候,他会有什么反应呢?

首先是否认。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不会是事实,一定是医生误诊,检查结果出了问题。

然后是愤怒。

凭什么?上天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

我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不发脾气,我身上没有任何不良习惯。

然后是逐渐妥协,准备接受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最后,是在无奈中接受和承认这样的事实。

其实,企业的死亡也是如此。

没有人会相信,自己今天还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明天就与失败,只有百步之遥。

02

企业战略失效十步曲

那么,企业是如何因为战略失效,而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谷的呢?

(1)初次面临市场盈利压力时,没有意识到是战略问题;

(2)出于本能,他们第一反应是更加努力;

(3)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他们完全走在错误的方向上,但短期内还会得到不错的效果;

(4)这样的结果具有强大的迷惑性,使企业误以为当前企业战略没有问题,蒙蔽的双眼,使他们看不到战略变革的必要性;

(5)当继续的努力不解决问题时,便从日常的开支下手,缩减经费,严格企业打卡制度等管理措施;

(6)随着问题不断恶化,他们选择重组,努力提高做错事的效率;

(7)随着压力日增,一些企业在账目上开始做文章、造假;

(8)必须出现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扭转局面,否则企业死亡;

(9)问题终于暴露,股东当头一棒,很多高管丢掉饭碗,大批无辜的员工失业;

(10)新团队上任,大手笔做财务核销,为今后的损益管理腾出空间,这带来戏剧性复苏假象。

这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

用战术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的懒惰。

再高明的战术,也不能拯救愚蠢的战略。

相反,正如美国营销学家里斯所说:

如果你有正确的战略,即使在战术上犯很多错误,你仍然能够成功。

优秀的战略允许有一般质量的战术。

但是,如果你采取的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即使你是一个战术天才仍然会失败。

03

战略指导能力之一:预见力

企业的死亡和衰败,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定有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在这个走向死亡和衰败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

短视。

由于短视,所以急功近利。

由于短视,所以缺乏忧患意识。

由于短视,所以缺乏战略预见。

其实,所谓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恰恰是来自于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的战略预见。

对于战略预见能力的重要性的论述,没有人能比得上教员,就像在战略家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教员一直遥遥领先,从未被超越过一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教员说: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

既然,战略预见这么重要,战略预见力是战略指导能力的第一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战略预见能力呢?

在这里,陈升老师给大家提供战略预见的26条建议:

(1)未来已来,只是不均匀分布;

(2)历史的发展,有着的惊人相似的一面,人性不变,人所犯的错误在不断重复;

(3)跳出地球看月球;

(4)历史发展是大抛物线,历史发展从来不会拐急弯,看不清未来,要么是站的太低,要么是不用心;

(6)要像一位老船长,一只眼看着远方,一只眼盯着船头;

(7)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像小孩子一样问为什么?

(8)凡是看得懂的都是过去的,凡是看不懂的都是未来的;

(10)战略机遇永远在你现有的视野之外;

(11)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12)比别人更早地看到未来,是为了提早做好准备;

(13)挫折和失败是一定要到来的,如果你到现在还没遇到大的挫折和失败,只能说明你遇到的概率在迅速增大;

(14)企业最顺利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15)只有立足最坏,才能争取最好;

(16)对于老手而言,根本没有突发事件一说,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17)对于未来预见的越清晰,你就越有可能做正确的事情;

(18)执因果而看历史,从事物的过去与现在看未来;

(19)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

(20)打败自己的,从来不是对手,自身漏洞才是失败的根源;

(21)预见是一种能力,但更是一种意识;

(22)相对于未来之“来”,过去之“去”才是大时空空;

(23)大时空中藏着大规律,小时空中藏着小规律,小规律服从大规律,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24)预见未来,是为了提前布局;

(25)任何时候,都要有PLAN B和PLAN C。

(26)任何时候,都要保留一支战略预备队。

04

战略指导能力之二:洞察力

洞察力,是战略指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洞察力有多重要?

电影《教父》中说:

一个人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和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的本质,他们的命运是会截然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洞察力?

所谓洞察力,就是迅速透过事物表象,抓住事物本质以及本质和本质之间联系的能力。

可以说,没有洞察力就没有战略力。

曾经有很多人提出疑问:

为什么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教员,一出手就是战略高手,个中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在于,教员早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就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拥有强烈的洞察能力。

有一个案例,最能体现师范生时期的教员,其洞察力有多么强大:

那就是教员率领300人手持木枪的学生军,缴了3000人北洋军阀正规军的枪械的真实故事。

1917年11月18日,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的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3000多人,在湖南一师南侧猴子石一带徘徊。

因为不知桂军谭浩明的部队是否已经进入长沙,因而不敢贸然进入长沙,并在猴子石附近骚扰居民。

消息传来,湖南一师全校顿时陷入一片惊慌之中。

但此时的教员却镇定自若。

当他详细了解了北洋军阀溃军饥饿疲惫、惊慌失措、已经丧失战斗力,并且不知道长沙城内虚实的时候,教员断定完全可以通过唱一出“空城计”,智缴这些北洋溃军的枪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是,教员将几百名受过军训的学生志愿军分成三队,手持木枪,部署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同时联络附近的警察所,让一部分手持真枪的警察埋伏在志愿军的前列。

傍晚时分,当北洋溃军进入教员布下的“口袋阵”时,教员当机立断,下令警察开枪,而学生志愿军则大放鞭炮,并一起大声喊道“傅良佐跑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没事”。

本来就惊慌失措的北洋溃军,此时更是吓破了胆,只好放弃抵抗。

随后,教员又派人交涉,将溃兵引到一师前坪,全部缴枪后,由商会出钱遣散,长沙和湖南一师由此免去一场兵难。

事后,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溃兵开枪还击,岂不危哉?

教员分析说:

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北归,只得困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这就是教员的洞察力。

但教员的洞察力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在详细研究对手基础上而作出的科学的推断。

那么,教员是如何进行科学推断的呢?

那就是:

通过行为观察内心,通过外在判断内在。

人的外在行为和人的内心心理有必然的联系。

一支几千人的正规军,临到城前应该攻而不敢攻,应该进而不敢进,这种外在行为的反常,表明了他们内在心理的心虚、恐惧,实际上是一支失去了战斗力的乌合之众而已。

北洋军阀溃军不敢进、不能退、狐疑不定、逡巡徘徊的反常行为,本质上是“心败”。

正是基于这样强大的洞察力,教员才智唱空城计,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了通过“心胜”实现“完胜”的战略目标。

由此也看出此时的教员已经不是个普通的师范生,而是一个拥有高水平战略指导能力的高级指挥员。

《兵法》云: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洞察力,教员一生总是能做到知彼知己,战胜了无数形形色色的强大的敌人,成为世界上既有军事理论,又有军事实践的最为伟大的军事统帅。

而率领300手持木枪的学生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使3000人北洋军阀正规军自动缴械投降,这才是教员一生战争伟业的真正开端。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强大的洞察力?

(1)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反复追问,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2)反向思考,假如我不这样,那会有什么后果?那会有哪些可能的后果?

(3)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假如我做出这样一个决策,对我周边的世界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我的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

(4)利害关系,我的决策和行为,对别人会带来哪些利益和威胁?别人会如何反应?采取哪些应对和反击的措施?

(5)替代性,我和我的企业的价值会被替代吗?谁将会替代我?怎么替代?

(6)一个新事物和新技术、新模式,对我有影响吗?会产生哪些影响?什么时候产生影响?

(7)向历史学习,阳光下没有新鲜的事物,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相似的一面。

(8)5000年历史,什么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9)打破先入为主,像幼儿一样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

(10)培养关系思维,不断训练自己从貌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到关系的能力。

(11)善于总结,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中磨砺自己的认知。

(12)善于多维度和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维度和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角度是平面的不同视角,维度是剥洋葱,是一刀下去的洋葱的不同层次的横截面。

(13)从大时空中寻找答案,小时空中是小规律,大时空中是大规律,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14)打破片面的深刻和全面的浅薄的怪圈。

05

战略指导能力之三:关联力

什么是关联能力?

关联能力,就是通观全局的能力。

什么是通观全局?

教员说: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

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各方面,讲的是空间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各阶段,讲的是时间的关系,也就是过程与阶段的关系,阶段和阶段的关系。

处理好这些关系的能力,就是关联的能力。

那么,如何学习全局思维和关联能力?

(1)从时间的坐标轴上判断,我处在一个什么阶段,这个阶段有什么主要特征?

这些主要特征,将决定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将决定你的主攻方向。

主攻方向,将决定你的方针策略。

(2)从空间的坐标轴上判断,我处于整体中的什么样的局部地位?

因为整体由局部构成,但局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如华为将自己比作“二战”中一架平安落地的被打的千疮百孔的飞机。

但作为整体中重要部分的发动机和翅翼尚能发挥作用,所以尽管被打的千疮百孔,但依然平安落地。

(3)我需要舍弃什么?争取什么?才能改变我的局部地位?

舍弃和争取,都是为了战略全局的胜利。

不懂得舍弃和争取,那一定是战略小白。

(4)如果我想离开现在的全局,进入另一个新的更高维度的全局,我如何才能看清比目前所处全局更高的那个全局?

想大,想远,想高,想深。

非如此,你无法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全局。

因为我目前所处全局和我想进入的另一个新更高维度的全局,都隶属于另一个还要更高层级、更高维度的全局,都是这个更高层级、更高维度全局的局部。

如此,你需要看透三个维度的全局:

现在的全局;

我想进入的全局;

比这两个全局还要高的全局。

就像教员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第一个维度;

军阀混战,第二个维度;

军阀混战背后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斗争,第三个维度。

(5)在看透三个层级、三个维度的“全局”的基础上确定:

我需要放弃什么?

我需要投入什么?

我需要争取什么?

我需要创造什么?

我需要改造什么?

我需要采取哪些步骤?

如此,你才能脱离作为更高层级全局的局部,进入新的更高层级的高维全局。

你才能打破约束和限制,

你才能实现战略突破,

你才能胜利。

06

战略指导能力之四:决断力

所谓决断力,就是教员所说的“见事早”、“得计早”和“见事迟”、“得计迟”的问题。

战略家都是历史家,为什么?

因为:

历史中藏着未来,

历史中藏着规律,

历史中藏着变化,

历史中藏着人性,

历史中藏着成败。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教员一生酷爱阅读各种历史书籍,仅《资治通鉴》就读了17遍,一部《二十四史》,教员圈圈点点,不仅通读,而且一些重点篇章更是反复阅读,不仅自己阅读,而且要求党的高级干部阅读。

教员学习历史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结合现实和工作实际,从历史人物的正反得失成败中,寻求解决现实和未来问题的战略方法论,把历史作为教育干部的教材。

针对于袁绍这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教员1959年3月2日,在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事迟,得计迟。

慢了,得出一个方针就处于被动。

1959年6月,教员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说:

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学习教员对历史人物袁绍的评价,对我们有如下启发:

第一,见事要早。

所谓“见事早”,就是凡事要有战略预见性。

教员曾说,所谓预见就是预先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趋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事物的前途趋势没有正确的预见和把握,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判断,就会产生战略误判,就会因为战略误判而导致失败。

针对辽沈战役中国民党的失败,教员就曾说,蒋介石的毛病就是“见事迟”,对于我军攻占锦州,对东北国民党军队实施“关门打狗”的战略缺乏前瞻头脑,不能及早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撤到华北,以至于全军覆没。

第二,得计要早。

作为领导干部,仅仅见事要早是不够的,同时要在“见事早”的基础上“得计要早”。

所谓“得计要早”,就是要在准确战略预见的基础上,迅速制定出对策和策略,并及时将之付诸于行动。

在这里我们再讲一讲“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后,为了拖住傅作义集团,不让其东撤西逃,教员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与华北部队协同,对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围而不打”,对平、津、通县诸敌“隔而不围”,此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策略,在逐次解决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的敌人后,兵不血刃,迫使北平的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创造了解决敌人的“北平模式”。

由此看出,蒋介石不仅是“见事迟”,而且“得计也迟”,其原因在于总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而对对手估计过低。

第三,看事要透。

将“三大”战役统筹考虑,相互配合协同,是教员的战略要义所在。

所以,东北战场要“关门打狗”,勿使敌人西撤华北;平津战场,“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勿使敌军东撤西逃;淮海战场“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勿使敌人南撤。

但蒋介石总是抓不住问题的要害。

尤其是在平津战役中,蒋介石有“三大”致命的误判:

一是认为东北野战军不可能迅速入关;二是东北野战军入关后没有立即包围北平,认为是我军兵力不够;三是淮海战场缓期歼灭杜聿明集团,不知道是教员有意安排的两个战场的战略策应,从而下不了果断从海上撤走平津塘兵力的决心。

总之,见事早,得计早,看事透,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只有见事早,得计早,看事透,才能够预见形势、明察要点、当机立断,避免犯像袁绍和蒋介石那样的错误。

此外,学习战略决断力,还必须要具备“立足最坏、争取最坏”的战略意识。

教员教导我们,不为胜利而努力做准备,就是准备失败。

教员有一句名言:

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

在战争中,不可浪打。

我们在许多时候失败,并不是事情一定不可行,而是我们准备不足。

所有事情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是需要我们经过精心的准备创造出来的。

针对于准备的重要性,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

对于敌人的一次有计划的“围剿”,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地位。

临时仓卒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因此,在和敌人准备“围剿”同时,进行我们的反“围剿”的准备,实有完全的必要。

对于战争是如此,对于商业竞争也是如此,你不做准备,但你的对手在做准备。

近年来,关于在美国极限打压下,华为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成功打破美国制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华为为何能够以一个企业挑战美国一个国家的打压?

原因在于很多年之前,华为就在做准备,准备在山顶和美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

为此,他们做了“备胎计划”。

正是“备胎计划”,使华为提前做好准备,提前进行研发部署,提前进行技术储备,所以才有了应对打压的底气、骨气、实力和胜利。

所以,教员又说,历史的经验证明:

要图痛快,就不痛快;

准备了麻烦,麻烦就少。

世界上的事,大体上都是这样。

我们读书也是如此,只有平时努力学习,做足功课和准备,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取得好成绩的把握,否则就是撞大运。

我们在做科技研发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既要考虑到这样的研发路线,也要考虑到其他可能的研发路线。

真正的研发突破,很可能来自于侧面的突破,而不是原定计划的正面的突破。

学习教员的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的战略思想,对我们有如下启发:

第一,你不准备,就意味着你帮助竞争对手准备,要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在认真准备的。

第二,做准备,要做多手准备,多手准备就是针对多种可能性的准备,要努力将好的可能性转变为好的现实性,要将坏的可行性阻止其发生。

第三,准备是一种系统的思考和计划,没有经过系统思考的计划,不是真正的准备,也无法应对可能到来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做好准备,至少要有三套方案,即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不好不坏的情况,围绕这三种情况去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最好的情况,极力避免最坏的情况。

第五,做好充分准备最大的敌人是侥幸心理,正如教员说,你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你不准备敌人一定会来。

总之,不为胜利而努力做准备,就是准备失败。

07

战略指导能力之五:学习力

作为一个战略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为什么?

因为教员说,战争的规律是发展的。

既然战争的规律是发展的,那么作为战争指导能力的规律也是发展的。

因此,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或者你学习的速度慢于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你对企业发展的指导,必然是刻舟求剑,从而导致企业要么丧失发展的机会窗,要么导致企业的失败。

教员是一个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人,教员一生读了多少书?

据教员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介绍说,教员一生大约读了10万册书。

如果我们以一个人能活百年计,10万册书需要我们每天读3本书。

教员不仅自己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且时时要求和提醒我党和军队的干部要重视学习,要通过“学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通过“学—得—用—巧”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革命战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在写于1936年12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教员曾对学习,尤其是对战略的学习有过精彩的论述。

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中说:

为什么要组织红军?因为要使用它去战胜敌人。

为什么要学习战争规律?因为要使用这些规律于战争。

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书呆子”式的学习和“教条主义”式的学习,是教员从来反对的。

学习,无论是学习“过去流血的经验”,还是学习“苏联的战争经验”,还是学习“北伐战争的经验”,都应当是为着解决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问题,都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学习,尤其是围绕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此,教员说: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

战争的学问拿在讲堂上,或在书本中,很多人尽管讲得一样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

为了培养“在战争过程中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教员提出了各种重要的学习战略的方法。

要求学习的时候要用这些方法,使用的时候也要用这些方法。

首先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教员这段话,对于我们制定企业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许多企业在战略制定的优劣势分析的时候,很少有能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对手的。

对自己的优劣势分析是粗枝大叶,对对手的分析也是一知半解,如此怎么能够像教员说的那样,“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呢?

多年来,在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研究和战略方案制定的时候,我极其反对企业对那些所谓的西方企业战略教科书“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的“洋八股”,洋洋洒洒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并没有找出基于“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行动的规律”。

而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的任务,恰恰是要求我们找出竞争对手和我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竞争的规律。

其实一旦明白了“竞争的规律”,“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二,战略的认识既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也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

毛泽东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竞争既是“物质实力”的“对抗”,也是“指导能力”的对抗,还是“信息对称”的对抗。

建立在“信息对称”基础上的卓越的“指导能力”,不仅完全可以弥补“物质实力”的不足,而且可以而且必须形成战略上的“巧实力”,以此实现“以弱胜强”,并打赢“非对称竞争”或者是“非对称性战争”。

军事计划建立之前的“战略的认识”,是“战略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军事计划建立之后的“战略的认识”,是“战略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教员说,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

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

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

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

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

第三,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贵在“学以致用”。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妙在“活学活用”。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

但是,教员又教导我们,战争的规律是发展的,学习前人和别人“流血的经验 ”,必须要与“自己的流血的经验”相结合。

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

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在浩瀚灿烂的文明中,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只能“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被“信息垃圾”所左右,从而掉入“垃圾信息”的海洋,相反对真正“有用的”信息却丢弃了。

“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人性的弱点恰如一个家庭的房屋,有太多的东西,明明是用不着,但却舍不得丢弃。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学会“忘记”和“丢弃”,远比学会“记忆”和“拥有”而艰难的多。

“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特殊、特别、特点、特征、特色、特长、特效,凡是与“特”有关的东西,都是“稀缺”的东西。

要不然,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一再强调战略就是“差异化”和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前人和别人“流血的经验”,更要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

但是,要想做到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学会和善于“总结”,是“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的必修课。

第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使用之所以是更重要的学习,原因在于我们所有的理论学习,最终是为了实践,最终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升华和提高。

所以,教员语重心长地地强调:

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

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

说老百姓很快可以变成军人,是说此门并不难入。

把二者总合起来,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总之,战略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创新”,由此要求我们战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必须善于“学习”。

只要我们坚持“学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我们就一定会通过“学—得—用—巧”的方式,成为教员所要求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

09

心理定力

心理定力,其实是上述五大能力综合的结果,也就是教员所说的“看得透”,“拿得定”。

只有“看得透”,你才能“拿得定”,既然凡事“看得透”、“拿得定”,也就不存在什么定力的问题。

但是,针对很多人建议陈老师写一写战略定力的问题,在这里不妨再多费点笔墨。

战略定力的来源,无非是两点,一是强大的内心世界,二是解决好不确定问题。

强大的内心世界,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在事上磨。

在如何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上,教员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方法,就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宋代苏洵在论将的时候说: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苏洵话的意思是,作为领军将帅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必须要处变不惊,必须要遇事不乱,如此才能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准确地判断和利用敌情和敌形,从而战胜敌人。

同样的话,明代王守仁也曾说过:

吾心不动,随机而动。

因此,如何炼就和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是成为一个合格将帅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战略家必须具备的要素特质。

这种精神特质,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是来自于后天的锻炼和磨砺。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教员在湖南一师作为一个师范生时,就通过自我磨砺从而拥有了这种精神特质和素质能力。

首先,教员喜欢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下,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

在一个夏日的晚上,长沙夜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教员独自一人登上岳麓山顶后,来到蔡和森家。

蔡和森母亲见状大为惊讶,问他为什么?

教员平静地说:

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感觉,并且锻炼自己的胆量。

还有就是教员喜欢通过野外露营锻炼自己的胆量。

他经常邀集同学到一师后山的君子亭、岳麓山爱晚亭、白鹤泉、橘子洲头等地野外露宿。

在野外露宿的时候,他们还刻意拉开很长距离,来锻炼自己不恐惧的胆量。

其次,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他身无分文游学,读“无字天书”:

比如,1916年暑假,他和蔡和森,各带一把雨伞,一条毛巾,一个挎包,脚穿一双草鞋,历时一个多月,身无分文,徒步游历了浏阳、湘阴、岳阳等地。

为了生存,遇到机关、学校、商店,就给人作一幅对联,换取别人一顿饭或几个小钱。在实在没有饭吃,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时,他们就在野外露宿,采摘野果充饥。

这样的游学教员进行了多次。

后来,在延安和斯诺谈话时,教员还不无感慨地说,那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精神意志和体魄,对走过长征那段艰难历程有过很大帮助。

再次是闹市读书,炼就自己的定力。

为了养成能在各种喧闹环境中专心致志读书,不为外部环境所扰的能力,教员有意到人来人往、环境嘈杂的城门口等地读书。

由此练就了强大的,不为外物所牵的内在定力。

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不恐惧、不畏缩、不心乱,是作为一个将帅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拥有这种素质,才能拥有临危不惧、高度冷静的战略指导能力。

而这种职业战略家的能力,教员却在是一个师范生的时候就具备了。

所以,金一南说,作为领导者,你的相关能力必须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就要修炼而成,否则,当你坐到领导者位置上的时候,你就没有时间去学习了。

针对于不确定性问题,陈升老师需要说的是:

不确定性,是战略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天堂。

无论是战争还是竞争,战争和竞争的双方都会极力搜集对方的信息,而极力隐蔽自己的信息,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战争和竞争的不确定。

对于平庸的战争或竞争的指导者来说,他们视不确定为畏途;但是对于战略家和高水平的指导者来说,不确定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战争和竞争问题的天堂。

为什么不确定会成为高手的天堂?

因为越是面对不确定,越需要高超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不确定是“斗智”的战场;而确定条件下的竞争,是“角力”的屠场。

战略的高手不仅会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利用不确定性,使不确定性向有利于我不利于对手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会人工地制造出不确定性,使对手在不确定性中因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失败。

如何向战略高手学习,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功地驾驭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变成自己的确定,从而赢得战争和竞争呢?

第一,研究对手行动的规律并应用于自己的行动。

战争和竞争的双方,无论如何隐蔽自己的信息,但是总草蛇灰线有规律可循。

为此,教员在《论持久战》中说:

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

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

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对此,教员还说:

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

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第二,立足于多种可能性做好充分准备。

不确定性不是不可知性,而是多种可能性。

在多种可能性中,首先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可能性,就是最复杂最困难情况的可能性。

好和坏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是变化的,是可以转化的。

所以,1941年5月8日,教员在《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中说:

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1945年5月31日,教员在党的“七大”上的结论中说:

有一个问题要讲清楚,叫做“准备吃亏”。

有些同志希望我讲一些困难,又有些同志希望我讲一点光明。

我看光明多得很,国内民主运动已经兴起,将来更有希望,苏联援助我们,美国、英国的无产阶级将来也还是要帮助我们的,这些都是光明。

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我下面讲的困难有十七条:

第一条,外国大骂。

第二条,国内大骂。

第三条,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

第四条,被他们消灭若干万军队。

第五条,伪军欢迎蒋介石。

第六条,爆发内战。

第七条,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

第八条,“不承认波兰”。这里是比喻我们得不到承认。

第九条,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

第十条,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

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

第十二条,经济困难。

第十三条,敌人兵力集中华北。

第十四条,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暗杀我们的负责同志。

第十五条,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

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

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

正是因为对可能的最为复杂和困难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抗日战争结束,当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我们党和军队就有足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充分的准备去应对,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如果没有做这些准备,历史的发展将会遭遇何种挫折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通过人工地制造不确定性迷惑和战胜对手。

如何人工地制造不确定性,教员在《论持久战》中说: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

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

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

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

第四,创造条件将不确定的不利方面向对手转化。

不确定有时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有时有利于敌,不利于我;有时对敌我都不利。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不确定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是战争和竞争指导者的使命。

如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

退却的军队能够选择自己所欲的有利阵地,使进攻的军队不得不就我范围,这是内线作战的一个优良条件。

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但是单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求别的条件和它配合。

首先是人民的条件。再则还要求好打的敌人,例如敌人疲劳了,或者发生了过失,或者该路前进的敌人比较地缺乏战斗力。

这些条件不具备时,虽有优良阵地,也只得置之不顾,继续退却,以就自己所欲的条件。

白区未尝无优良的阵地,但无优良的人民条件。如果其他条件也还未造成或未发现时,红军便不得不向根据地退却。根据地的边缘区和中心区的分别,也大体是如此。

第五,通过动态复盘使不确定逐步获得确定。

关于在战争中的认识,以及随着战争进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认识的不断调整方面,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

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

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

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

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

因此,通过及时的动态复盘,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军事计划,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动态地符合客观世界,是应对和解决不确定的有效的办法。

不确定并非完全是一个坏东西。在常人的眼里,它令人焦虑;在战略家的眼里,它充满机遇。越是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战略家的主观能动性,越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所取得的战略功效也就越大。

这就是战略思维和战略思想的魅力所在。

10

小结

作为战略家的战略指导能力是综合的,其中,预见力、洞察力、关联力、决断力、学习力、心理定力,是最为重要的六种能力。战略是一门科学,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获得;战略还是一门艺术,可以通过灵感直觉获得;战略更是一门手艺,可以用过学习传承获得。只要拥有了战略指导能力,就可以穿透企业生存发展的种种迷雾,最后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企业的突破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结合实际、系统地、更多地学习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可以私信陈升老师,看一看陈升老师的新著《弱胜之道:活学活用毛著战略战术,破解人生事业发展难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22769.html
0
随机主题
米兰旧将: 德比六连败不可接受, 我在目前这支米兰能够踢上比赛难道不想看看房地产股票的业绩吗? 没有业绩涨上去, 也是空涨哦战斗力不输大S! 马筱梅深得汪小菲真传, 痛骂前任: 蹭热度的蛆虫掌握牛头滚,轻松应对屏风马两头蛇#象棋第一视角试驾视频 2023款 捷尼赛思 G90 1/5请查收 的搭档 的可爱表情包!张晋50岁生日晒全家福, 俩女儿长成翻版蔡少芬, 儿子烫卷发像爸爸广东省: 打造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区域的低空空中交通走廊, 探索开辟粤琼低空航线无视美方停火敦促, 以色列空袭加沙, 80万难民被迫逃离堪比印钞机! 腾讯员工平均月薪8.3万元, 一季度还净赚419亿高铁为什么能转弯? 看完一清二楚搞笑配音:老美对日本提供核武器,没想到竟然要收三十亿保护费国内最大的硝盐储能新材料项目开工关于卖好纯电车, 给理想汽车几个不成熟的建议何超琼现身戛纳, 盛装出席晚宴, 打扮雍容华贵和年轻人合照太有爱《庆余年2》林相搭上自己性命, 暗自助范闲近岸外包影响下的美墨跨境运输: 运力提升与挑战并存全球最大私营医械制造商, 裁员关厂JBL万花筒6和哈曼卡顿luna人声对比,有听出哪个好嘛两位老板组团买凯雷德V, 落地400万, 黑白双煞, 暴力美学淋漓尽致明天会更好, 尤文多位球员开启续约计划, 门将补强盯上国米青训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