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他们,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出生于1949年,被称为“共和国同龄人”。
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光辉历程的亲历者,更是新中国发展的奋斗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7位重庆的“共和国同龄人”,他们在文化繁荣、交通变化、工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各个领域,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他们的故事,也是新中国的成长故事。
今天,来听75岁邓章芬的讲述。
人物:邓章芬
见证:工业发展
简介:邓章芬出生于1949年9月,中冶建工(原中国十八冶)退休工人。邓章芬曾先后参与过重钢四厂、西南铝加工厂、重钢集团、庆玲汽车厂的建设和改造,见证了重庆这座制造业重镇的“焕新记”。
祝福语:愿祖国繁荣昌盛,祝伟大祖国生日快乐。
邓章芬在重钢
每当从电视中看到各类工厂干净明亮,机械臂整齐划一挥舞的身影,邓章芬总是感慨万千。“以前走进工厂,满身是灰,哪里还能想到如今的工厂比家里还干净、还要整洁,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今年75岁的邓章芬与新中国同龄。从1972年开始,她就与工厂为伴,见证了重庆这座制造业重镇的“焕新记”。
设备落后铁管弯曲要用火烧
“当年,我考上了中国十八冶(现中冶建工),当了一名电焊工。”
邓章芬说,她工作第一年就参与了在綦江的重钢四厂的建设。
据《三江街道志》记载,重钢四厂始建于1937年,经过多次改制、合并,1965年正式成为重钢公司的第四钢铁厂。这里除生产生铁、锰铁外,主要产品还有普通碳素钢板、硅钢板、镀铅带钢板、冷轧钢板、彩镀钢板等上百个规格型号的薄型热轧、冷轧板材。其中,多个产品荣获国家部优称号,畅销全国。
重钢四厂的发展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厂房,邓章芬就和同事们在此进行电器安装。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图纸确定电器设备的布局和安装位置,确保电缆路线的安全通道,防止短路、漏电等事故发生。
刚参加工作的邓章芬
“我当学徒的时候,每一天的工作都非常紧张,搞不懂就自己下来多练习,多问师父,生怕出问题。”邓章芬说,也正是这种求知的精神,让她后来成为了电工电器班的班长,带领了10多人的团队。
1980年,她加入了西南铝加工厂的建设。
“那个时候住的是工棚,一到夏天热得不得了。工厂里泥巴也多,到处是灰。”邓章芬说,除了工作环境差,当时的硬件设备也很落后。为了保护电缆,他们需要用铁管把电缆套起来。遇到转角处,只能用火把铁管烧红,再扳到自己需要的弯度,“钢管直径10厘米左右,要2个人才抬得起,非常耗时,也很费人力。”
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他们也用上了弯曲模子和手动液压机,操作起来更省力省事。
邓章芬(中)
设备更精致,要求质量与美观并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钢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主体生产设备中,42%以上超期服役、带病作业,且厂房破旧、工艺落后、产能不高、发展缓慢。有人断言:重钢再不进行技术改造,来一次脱胎换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成为一堆废铁。
1984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了《重钢“七五”技术改造规划》。这是重钢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也是一次风险巨大的抉择——技改资金几乎全部自筹。
“每天都有任务指标,必须按时完成。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邓章芬拿着一张老照片说,这是她唯一的一张工作照。这张照片是她参与重钢技改时拍的,照片中的她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口罩,站在航车上安装电线,英姿飒爽。
通过技术改造,重钢在全国率先淘汰平炉炼钢工艺,实现了炼钢工艺由平炉向转炉的转换。
随后的日子里,邓章芬又参与了庆铃汽车厂等工厂的建设和改造。作为基层人员,她感受到的变化也很明显。
“图纸设计越来越规范,除了要求安装质量还要求美观,一定要横平竖直。”邓章芬说。她记忆最深的就是电器柜越来越精致、管子越来越小,工厂里面也越来越干净,各类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实际上,这就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工厂在不断升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
如今的邓章芬
看着国产的汽车、手机等产品远销海外,她无比自豪。“这就是最好的时代,我对现在生活很满意。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邓章芬说。
上游新闻记者陈竹摄影杨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2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