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炮虽给清朝发挥很大作用, 但即使没有红衣大炮清军仍能南下

史海撷英2024-04-06 11:32:04  50

17世纪中后期,明亡清兴已是很难修正的既定趋势。除制度、文化和军事策略之外,来自欧洲的大红衣炮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以至于被某些后人过分拔高,判定为能左右兴衰的生死符。

然而,即便清军没有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胜出,他们也有十足的把握来问鼎中原。

扬名中国战场的二手舶来品

所谓红衣大炮,其实是指16世纪初的欧洲重型前装滑膛炮。由于炮身普遍较长,被当时的军队俗称为长蛇炮。但明朝接触到这种武器时已是17世纪,便以当时在沿海活动频繁的荷兰人别名——红毛夷,为其命名红夷炮。久而久之,又将其慢慢写作红衣大炮。

终明朝一代,接触红衣大炮的时间并不算多。但这种性能优良的近代武器,还是给使用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朝初期接触的红衣大炮是被设计出来用于战舰海上交战的,所以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天启年间,已经在广东澳门获得留居权的葡萄牙人将红衣大炮卖给明朝当局。事实上,这批火炮是从沉没的英国武装商船上打捞出水。此后,发现红衣大炮性能优良的明朝当局,一直通过各种办法来增加手中的该型火炮数量。不仅有澳门的葡萄牙人继续输入,连后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都有参与类似的武器贸易。最后,明朝索性在国内建立了小规模的生产线,希望将手中的红衣大炮的数量更快地增长上去。而这些大炮则明朝被军队视为可以扭转乾坤的战略武器,从攻城守城到野战火力输出,几乎处处不能少。

严格来说,红衣大炮作为专业的海战远程火炮,在攻城、守城和野战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性的。但对于在火器发展方面已经非常滞后的明朝而言,红衣炮在威力、射程和精准度上,依然有着巨大的优势。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很难找到与之匹敌的同类型武器。

红衣大炮

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首次登场的红衣大炮就发挥极大威力。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功败垂成。此战也成为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军事生涯上的首次重大失败。仅仅过了1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又围攻辽西的重镇锦州,依然被明军用红衣大炮击退。至此,远渡重洋而经历数次易手的红衣大炮,终于在异乡的战场上大放光彩。

清军用红衣大炮征服大明

由于吃了红衣大炮的亏,关外的后金满清势力也开始想办法拥有同类武器。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同年,明军孔有德部因朝廷欠饷及得不到粮秣而发动叛乱。他们在第二年占领了耿仲明据守的登州城,恰好是制造新式火炮和训练炮兵的基地。那里有近百名葡萄牙等外籍炮师与工匠,以及大批经过训练的新兵。最终,叛乱方预感自己无法支撑下去,选择率万人及部分红衣炮乘船出海投降清军。

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盘踞关外的清军已经拥有60门自制红衣炮。在著名的松锦之战中,这些大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清军获得了压制性的火力优势。至此,明军在关外的抵抗力量基本被肃清。财政困难且防区众多的明军发现,自己在各个战场上的红衣大炮数量已经在清军机动部队之下。他们手中的各式弗朗机炮或传统中式火器,都不能依靠数量来抵消红衣大炮的质量优势。

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克北京城后,清军也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入关。在山海关大战中损兵折将的李自成一路溃逃,撤回了自己在关中的老家,并用重兵防御于历史最著名的关隘——潼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千年天险的防御重地,被清军的炮兵部队用近代化的火力打开缺口。李自成的军队再次溃败,不得不放弃关中,流窜至湖广一带,最终被当地老农杀死。

红衣大炮

同时,南下江淮的清军,也在扬州城遭遇到史可法的坚决抵抗。自知攻城损失较大的清军便调来了红衣大炮。仅用1天时间便成功攻破,让几十万位于江南的明军都猝不及防。

此后,越战越勇的清军横扫江南。明军残部则迫于红衣大炮部队威力,迅速在南京、杭州、福州和广州等重镇投降。即便有剃发令激起的嘉定与江阴复叛,也陆续倒在了红衣大炮的火舌之下。虽然南明政权依靠各方力量,一直坚持了十多年之久,但中国历史的大势已经无可撼动。大明王朝的国祚,就如同面对红衣大炮的中世纪城墙一般轰然倒塌。

于是,一种奇怪的论调开始出现:似乎没有了红衣大炮,清军便无法攻克明朝守军把手的城池。如果明朝人当年不从澳门买入这种大炮,中国的历史格局可能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入关的清军可能根本没法攻破内地的主要城市,建立统治也就无从谈起。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清军的其他攻城办法

早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劫难来临之前,清军就在野战中获得绝对优势。从最初气势汹汹的萨尔浒围剿,到后来小心翼翼的浑河之战,再到战战兢兢的大凌河战役。明军无论是重用辽东当地的世家大族,还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精锐力量填坑,都在野战中功败垂成。这也迫使孙承宗、袁崇焕之类的地方大员将希望都寄托于极其耗费财力的堡垒要塞群和红衣大炮身上。奈何等清军炮兵崛起,连这层持坚而守的自信也没有了。

可即便清军一门红衣大炮都没有,明朝守军还是不敢轻易离开自己赖以为生的城池。更不用说清军在皇太极的时代,数次绕过防御严密的宁远、山海关等地,直接绕道古北口等地,劫掠京师周遭。所以,这些困守固定城池的守军对于清军来说并非重大威胁。明朝的城市防御体系,在战略层面上就非常脆弱。

抛石器

当然,可能会有人指出:随着清军加快南下的步伐,势必要在山海关、扬州、南京等遭遇攻城战。但对于已经收降汉军、汉臣及汉族工匠多年的清军来说,这些传统的中国古代城池依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不仅可以建造攻城塔、攻城锤和云梯一类的传统攻城器械,也可以打造威力巨大的抛石器来敲山震虎。

上一个对城市防御充满自信的朝代,恰恰就是蜗居半壁江山的南宋。他们曾经认为自己在重点区域的城防系统,足以阻挡北方军队的南下步伐。结果,进攻他们的元朝军队从中亚找来了会制造配重投石机的波斯工匠。这种射程与威力远超传统中国手拉式投石器的新武器,将弹石直接击中了坚城襄阳的一座塔楼,从而摧垮了守军的士气。

此后,汉人以回回炮为这种新投石器命名。以至于在火药武器发展滞后的明代,虽然已无人掌握其制造办法,但名将戚继光还将其视为城市攻防战的利器。尽管清军无法依葫芦画瓢,却不影响他们制造更为原始的手拉式抛石器。若再辅以配有火药的金属炮弹,依然能对据守城头的敌军造成相当杀伤。

此外,传统中国的攻城战术还包括更为考验工程技巧的坑道爆破。这种古老的技术源自山地矿区内的采矿活动,也是古代最为经典的攻城战法之一。围困住明朝城市的清军完全可以使用汉族工匠与士兵,挖掘延伸至墙脚下的地道,再通过爆破的手段,摧毁城墙根基。哪怕是在没有火药的年代,地道内的工匠都会用火烧临时支架的方式,让城墙崩塌。

当战斗力更强的清军不断发起对明朝城市的围攻时,顾此失彼的守军可能很难抵挡住树种攻城机械,一起开动的进攻浪潮。清军虽然被明朝鄙视为关外蛮夷,却在军事技术上丝毫不差,也更热衷于吸纳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相比之下,倒是依然以正统自居的明朝守军,沦落为靠前叛军与海盗拼凑的奇怪组合。过去那些在朝堂上痛心疾首的士大夫官僚则早已换上了清廷官服,为满洲皇帝的宏图伟业出谋划策。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没有红衣大炮来加料还重要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151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