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张艺臻仲晓兰
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獐山农贸市场入口处,总能看到几位身披红马甲的志愿者一边热情地向群众开展生态环境满意度普法宣传,一边分发环保宣传资料。据了解,这几位志愿者均来自同一家企业,他们不仅是在宣传环保知识,还是在偿还企业的“生态欠账”,这也是余杭区首例经磋商达成的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劳务代偿”替代修复的实践案例。
“生态欠账”缘何会“欠”?又如何可“还”?
事情还要从今年4月说起,杭州某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因违法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被生态环境部门查处,其行为不仅要被处以行政处罚罚款,还应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然而,该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考虑到企业经济偿还能力不足,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仁和街道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让其采取“劳务代偿”代替经济补偿。经过专家评估测算,该企业能够以从事6次公益劳动的形式进行折抵。
执法人员现场采样
“通过探索生态损害赔偿多样性、创新性的替代修复方式,我们不仅有效解决赔偿义务人经济困难的问题,还引导其主动履行责任,充分彰显了执法温度。”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做法还可以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法治意识,达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面”的良好社会效果。
下一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将继续探索多元化修复方式,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赔偿义务人履行能力,统筹惩戒与教育作用,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一步落地见效,让生态“破坏者”变为“守护者”,为生态文明之都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9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