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 ,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印度在2023-2024财年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184亿美元,成功超越了与美国的1183亿美元。
中国因此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更令人惊讶的是,印度虽然从美国获得了36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却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遭遇了850.3亿美元的巨额逆差。
也就是说,印度从美国赚来的钱,几乎都用在了中国商品的进口上。
这一反常的贸易现象不仅让美国人感到疑惑,甚至连印度国内也开始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辛苦”赚来的钱都花在了中国身上?
印度政府在对中国的大额贸易逆差背后,究竟是在购买哪些商品?
印度的全球贸易格局
根据印度官方发布的数据,2023年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184亿美元。
其中进口额为1018亿美元,而出口额则为166.7亿美元,导致8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同一时期,印度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则为1183亿美元,虽然总量差距不大,但印度对美国实现了36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在分析印度的全球贸易结构时可以发现,印度对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珠宝、药品、石油制品等高附加值商品,而从美国进口的则是石油、天然气和黄金等。
这意味着印度对美国的贸易模式是通过出口高价值商品,获取可观的贸易顺差。
然而,印度对中国的贸易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构。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以工业品、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为主,这些都是推动印度本土经济发展的关键商品。
印度从中国大量进口机械和电子产品,反映了其国内工业制造能力不足的现状。
中国制造在印度的主导地位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印度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首先要归因于中国在全球工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不仅能够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还可以满足印度各个领域的需求。
特别是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以及化学制品等领域,中国的商品具有绝对的优势。
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在全球范围内进口商品总额为6772亿美元,而对中国的进口则高达1018亿美元,占到了其全球进口总额的15%。
其中,电子、电信和电器产品的进口额达到678亿美元,而中国在这其中贡献了261亿美元,几乎占到了40%。
机械设备领域,中国占据了近40%的市场份额,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领域,中国分别贡献了29.2%和25.8%。
这也反映了印度国内产业发展与中国的差距。
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其国内的工业制造能力长期以来受到技术、资金和基础设施的限制。
印度政府虽然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试图减少对外依赖,但结果却表明,印度制造业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方面,依然难以与中国竞争。
中国工业品的不可替代性
为了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印度政府曾多次提出要通过多元化进口来源,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轻易能够撼动的。
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和工业设备领域,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质量和供货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印度的工业品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是因为其本土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比如在手机制造业,尽管印度吸引了富士康和三星等国际巨头在本地设厂,但其中的核心零部件如集成电路、显示屏等,依然需要依赖中国的供应。
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现象,导致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的中断更凸显了中国制造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并稳定供应链,这对于印度等依赖中国商品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必需品。
因此,印度试图通过政策干预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但这种努力在短期内很难见效。
印度对外贸易的“平衡术”
虽然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巨大,但其外汇储备却在不断增加。
根据印度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8月,印度的外汇储备达到了6816.9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一现象让外界感到不解:既然印度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为什么外汇储备还能继续增长?
实际上,这背后涉及到印度经济结构中的一些特殊因素。
首先,印度通过向海外输出劳动力和服务业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外包服务提供国,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外包业务为印度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此外,印度大量海外劳工每年汇回的资金也是印度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次,印度依靠外债和外资流入弥补贸易逆差。印度的债务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外债已超过6000亿美元。
尽管印度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日益加重,但国际资本依然看好印度的经济潜力,导致外资持续流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贸易逆差带来的资金缺口。
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的印度角色
在全球供应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印度被视为潜在的“替代者”。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提出了“去中国化”的政策,试图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等其他国家。
然而,尽管印度具备一些吸引外资的优势,如庞大的人口红利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但其国内基础设施的落后、供应链的不完善以及劳动力技能的不足,使得印度难以迅速接替中国的制造业角色。
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长期存在不稳定问题,尤其是在制造业密集的地区,频繁的断电会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
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港口、铁路等运输体系不完善,进一步限制了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印度仍在努力吸引国际企业投资其制造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试图打造更为完善的工业生态系统。
但显然,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向“印度制造”,依然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
印度未来的经济走向
从当前的贸易格局来看,印度依然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依赖进口的重要角色。
虽然印度政府提出了减少对中国商品依赖的目标,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一转变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
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工业设备领域,印度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与中国竞争。
与此同时,印度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也面临不确定性。
尽管印度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这一顺差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珠宝、药品等领域,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可能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未来,印度要想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
其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最后,通过创新和技术投资,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结语
印度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无疑引人注目,但其贸易结构的失衡和工业能力的不足,仍是其长期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印度试图通过政策调整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依赖,但短期内,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印度要真正实现经济腾飞,不仅需要依靠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还必须提升自身的制造业竞争力。
未来的印度,能否在全球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将是决定其经济前景的关键因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7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