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秋风萧瑟,落叶知秋。
转眼间,2024年已迈入秋分时节,回首过去数月,国内外局势如同这秋风般变幻莫测,经济的寒意也让人瑟瑟发抖。
专家预测,10月过后,这三大变化,会影响很多人...
结婚率可能上升,离婚率可能下落
今年八月,一则关于结婚登记的数据令人震惊,今年上半年,我国只有343万对,看似人数很多,但十年前的2014年的同期上半年数据可是达到694万对。
这届年轻人,嘴上说着“恋爱脑”,真到结婚这步,却开始集体“恐婚”了,可不是嘛,现在结婚成本越来越高,彩礼、房价就像两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更别说,很多人对婚姻本身也缺乏信心,觉得“结婚不一定幸福,单身也挺好”,结婚率一路走低,离婚率却居高不下,这届年轻人,闪婚闪离的操作也越来越溜了。
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婚姻,国家终于出手了!上个月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一公布,立刻在网上炸开了锅。
这份草案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简化了结婚登记流程,以后结婚登记只需要身份证就够了,不用再提供户口簿了。
以前,因为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原因,不少情侣都被父母棒打鸳鸯,其中“丈母娘藏户口簿”更是屡见不鲜,现在,网友们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父母阻挠,想结婚就结婚,自由恋爱终于有希望了!
当然,也有人担心,结婚门槛降低了,会不会导致更多人冲动结婚,最终形成闪婚闪离的情形,这不反而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性?
别慌,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草案里还隐藏着一条“大招”——设置离婚“冷静期”,意思就是说,夫妻双方要离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离就离”了,得先冷静一段时间,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这段时间里,如果有一方反悔了,不想离了,那就不办离婚手续了,让那些因为一时冲动想要离婚的人有了更多冷静思考的空间,所以未来我国的结婚率可能会回转,而离婚率也会因此降低。
房地产行业
在很多的楼盘上,都会选择九月、十月开盘,这就导致九月、十月成为房产销售的黄金期,以前只要到这两个月,售楼部里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大家都跟抢白菜似的生怕错过。
可今年这情况,多少有点反常,售楼部冷冷清清,往年那些炒房的也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难不成楼市要变天了?
其实,国家这几年一直在给楼市降温,又是“房住不炒”,又是各种限购限贷的政策,为的就是让楼市回归理性。
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一线城市房价基本稳定,没像以前那样疯涨,二三线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回调,再加上这几年疫情影响,大家手里都没以前宽裕了,买房也更加谨慎,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跟风。
其实“金九银十”的遇冷,也侧面反映出二手房市场的崛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买房,性价比才是王道。
二手房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比新房便宜不少,而且很多二手房拎包就能住,相比之下,很多新房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买房就像开盲盒。
现在很多互联网平台提供VR看房、在线交易等服务,让二手房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除了二手房,保障房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加快。
但别以为保障房只在大城市有需求,在县城,保障房同样重要,现在很多县城的房价也不低,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想买套房并不容易,保障房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居乐业的机会。
存款利率降低
最近银行存款利率又双叒叕降了,朋友圈哀嚎一片,大家纷纷表示“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以前存个三年期,利息还能有点盼头,现在倒好,利率低到2.15%左右了,难道银行都懒得吸收存款了吗?
其实这事说白了就是银行现在“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一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贷款需求不旺盛;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却在持续增加,银行资金面异常宽松。
在疫情的影响后,人们存钱的行为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居民存款持续高增,甚至出现了“报复性存款”的现象。
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却相对疲软,这导致银行出现了“资产荒”的现象,说白了就是“钱多项目少”,这种情况下,银行自然不愿意再支付高额利息来吸收存款了。
毕竟,银行也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成本和利润,所以降低存款利率就成了必然选择,当然,银行降息也不能一味地“甩锅”给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引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降低存款利率,正是为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企业“减负”。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存款利率下调确实会对自身的财富管理产生一定影响,以前把钱存银行,每年都能拿到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现在利息少了,自然要另寻出路。
对此,一些网友表示担忧,认为利率下调会影响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毕竟,现在物价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如果存款利息再减少,那辛辛苦苦攒的钱岂不是要“缩水”了?
但也有一些网友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利率下调虽然降低了存款收益,但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比如,可以将一部分存款用于购买股票、基金等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
当然,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谨慎决策,切勿盲目跟风。
参考资料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6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