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世界乒联公布了WTT冠军赛(蒙彼利埃站)的入围名单。樊振东和陈梦不出意外再次退赛,这是他们奥运后退掉的第3个WTT赛事,也是马龙退出的第二个。
让人疑惑的是,一直满勤的王楚钦并未出现在入围名单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球迷们因为退赛这件事吵的不可开交,还将锅甩给了林诗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楚钦退赛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王楚钦退赛出现三种声音
支持王楚钦的球迷觉得此举是为了给林诗栋让路。
林诗栋刚拿了澳门冠军赛的男单冠军,前不久又独揽WTT常规挑战赛的三冠王,正是势头最猛的时候。
因此,不少人觉得马龙樊振东两人都退了,林诗栋最大的劲敌只剩王楚钦,若是他也退了林诗栋有望能拿到冠军的1000分。此举既能提升世界排名,也便于守半区。
这种说法有点站不住脚,若是林诗栋无法夺冠,可想而知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嘲讽。这么做无非是在给他徒增压力。
一向不看好王楚钦的则是内涵他怕输。
澳门冠军赛上王楚钦正是被林诗栋打败才无缘决赛,他们觉得王楚钦是怕二次失利面子上挂不住,进而导致主力位置不保。
这一点也可以pass,若是他真的怕输,就不会参加一周后的WTT中国大满贯和再之后的亚锦赛了,毕竟谁也无法保证两人会不会再次遇到。
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他奥运过后都没好好休息过,身体扛不住了才会退赛。
澳门冠军赛后接着便是北京大满贯,后面还有亚锦赛、全锦赛、蒙彼利埃、法兰克福,光是想想都累得慌。
在家门口的北京赛、亚锦、全锦都很重要,再加上林诗栋想要代表北京队出征明年的全运会,就需要提升积分排名,所以协调之下王楚钦弃了蒙彼利埃。
这种可能性是三种里面最靠谱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站得住脚的理由!
退赛的真正原因
曾经的王楚钦刚比完亚运4项,又接上了太原两项累到吸氧了都没退赛。甚至曾有一个积分400分还兼三项的赛事、他连夜从德国飞回来时差都没倒就去参赛了。
400分兼三项的比赛他都没退,现在积分1000的单打冠军赛反倒退了。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一个赋0了,若是这次也被赋0,大头的有效积分便只剩六个,也难怪他的球迷不满。
不过他退赛并不是为了帮林诗栋,也不是怯战,而是因为政审!
WTT冠军赛(蒙彼利埃站)公布自动入围名单的同一天,北京先农坛体校公布了一则招聘成绩公告。乒乓球队的王楚钦以专业第一的成绩(85.4分)拿到了北京编制,成功上岸。
如此一来,退赛的原因也出来了。
目前王楚钦笔试刚过,公示后会安排统一的体检。体检过后便是事业单位看重的政审了。政审时间一般在3到4周,且在本地举行,由北京人社局来统一组织,不存在为了王楚钦一个人专门定日期的行为。
所以政审期间,王楚钦最好不要出国,以免单位联系不到影响政审。而WTT蒙彼利埃冠军赛是在法国举办的,WTT中国大满贯赛是在北京举办的,恐怕这也是为何他会参加大满贯赛却退了法国赛的原因之一。
至于球迷最担心的是否会赋0,大概率是不会的。赋0的前提是没有客观原因无故退赛,王楚钦这理由合情合理。
从这个角度看,王楚钦退赛也是为了以后铺路,这么做是对的,还能趁此机会好好消息一下,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备战后面的比赛。
若非如此,他恐怕会和孙颖莎、王曼昱一样场场满勤,不缺席任何一场比赛。这么一看,两位女将真的是妥妥的劳模啊!
国乒主力成林诗栋“垫脚石”?
王楚钦这次退赛风波,最大的“受害者”成了林诗栋,甚至还有偏激球迷将五位主力退赛和参赛的锅都抛给了林诗栋。
现在男队的五大主力分别马龙、樊振东、王楚钦、林高远、梁靖崑。其中三人退赛,两人+林诗栋参加10月底的蒙彼利埃冠军赛。
这个阵容引起了网友热议,还有人发博称樊振东、马龙全退,是为了给林诗栋夺冠让路。王楚钦让位退赛,是为了给林诗栋夺冠让路。
至于两位参赛的主力林高远和梁靖崑,则是替林诗栋扫雷,替他扫清所有障碍后,助攻他拿到最后的冠军。
他的这种说法,将林诗栋推向了风口浪尖,引来了几家球迷的不满。还有不理智的球迷讽刺林诗栋称:“以前的主力都是一拍一拍自己打上去的,现在倒好,全靠主力退赛来捧小将。
国乒队的荣耀
这个赛季的林诗栋是很强,但其他主力也不是吃素的。更何况现在新的洛杉矶周期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往前冲,不太可能存在谁给谁让路的情况。
排名和抽签挂钩,王楚钦除了这一次的WTT蒙彼利埃冠军赛,大概率不会缺席后面的比赛了。至于马龙樊振东虽然减少了WTT系列赛事的出征频率,但是大比赛一定会上的。
更何况比起帮林诗栋提升积分,国乒更不愿看到冠军旁落。
WTT冠军曾经两次旁落(台北林昀儒、日乒张本智和),至今都是男队的痛,国乒不可能为了一个未知的冠军堵上男乒队的荣耀,万一玩脱了又被外协拿走冠军,那才是得不偿失,更何况用绝对主力来捧一个小将完全没必要。
最后,新的洛杉矶周期来势汹汹,你觉得哪三位最有可能代替中国男队出征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57165.html